西方文學理論(楊寧老師相關課程)Chapter 6 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弗洛姆

Chapter 6 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弗洛姆
一.馬爾庫塞:本能革命與新感性美學
法國“五月風暴”事件有三大精神領袖“3M”,馬爾庫塞就是其中一位(由于審核原因,就不列舉全部了)。值得一提的是,馬爾庫塞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領袖,因為他的觀點與當時的訴求非常相似(“不為面包為鮮花”)。馬爾庫塞有幾本書《愛欲與文明》《單向度的人》,被稱為“左派的哲學家”,同時也算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畢竟思想確實有些激進。
順便一提,和馬爾庫塞有關的一個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基本觀點都是社會批判,即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而他們的一個基本研究思路是,從社會問題切入,從審美中尋求出路。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源泉是馬克思。
1.整體思路
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激烈的矛盾由于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而傾向穩(wěn)定。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工人階級雖然在物質上富裕了,但實際上其所遭受的異化更深了,物化有了新的形式。同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斗爭和矛盾不再激烈。斗爭需要轉換為另外一種形式——“新感性”。感性本身應該成為階級斗爭的一個前提,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已經不能成為階級斗爭的動力了。而為擺脫現狀,他提倡一種否定總體性的藝術形式。
2.單向度社會與技術理性
①單向度社會
針對的對象是二戰(zhàn)之后的歐洲,一種經濟大幅度發(fā)展,物質上極大豐裕的社會。這種社會中,藍領工人白領化,福利國家崛起,工人階級生活水平,待遇等方方面面都提升了,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削弱了,整個社會(“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進入到了一種單向度社會——只有認同而沒有批判。進而產生了一種單向度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產生了“單向度的人”。所謂單向度的人,就是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維度的人。這是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讓人失去了反抗的意志的異化形式,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異化。
②原因: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導致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導致上面的一切。技術有一個特點——看起來是中立的,但是實際上有著集權性,成為了一種新的統(tǒng)治方式。這里可以聯系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商品拜物教思考。
3.對文化工業(yè)的批判
當今社會通過傳媒手段等各種方式,制造虛假需求,以此麻痹大眾,進而導致人們成為了某種產品的奴隸,人們失去了某種反抗性的能力。
4.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藝術狀態(tài)
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之前的藝術是具有某種否定性的,它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與現實社會不一樣的理想世界(肯定性),或者通過破壞和揭露矛盾來體現異化現實(否定性),從而否定社會。而在商品社會中,藝術被商品化了,成為了對現實的認同和肯定,缺乏了一種否定的維度。藝術進入商業(yè)環(huán)境下,變得日?;?,庸俗化,消費化,因此,馬爾庫塞提倡進行新的美學“新感性美學”。
5.新感性
馬爾庫塞可以說是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結合在一起
①《愛欲與文明》
愛欲即為弗洛伊德所說的生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所有欲望。馬爾庫塞認為,所有的文明都是對人的某種本能欲望的壓抑(弗洛伊德晚期也提出了)。他當然不覺得所有壓抑都是有問題的,在他看來,壓抑分為兩部分,基本的壓抑和多余的壓抑。基本的壓抑就是維持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種壓抑,多余的壓抑則是為了維持某種統(tǒng)治而強加于人的壓抑。在此基礎上,馬爾庫塞提出要進行所謂的本能革命。
②本能革命
本能革命即為,徹底的解放愛欲,建立所謂的快樂原則,以此實現一種真正的自由。當然由于其激進性,這個不太可能實現,但這也是為何馬爾庫塞在當時的學生運動中有著很大的威望。
③新感性美學
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很重要的本質原因,在于其對現實的否定。這種否定往往是通過某種陌生化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虛構世界,從而體現藝術的理想性,從而展現現實中被彎曲和異化的人性。
?
二.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精神分析領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繼承者,被稱為“大小弗”。其他重要代表作還有《愛的藝術》《自我的追尋》等等?!短颖茏杂伞穼懹?941年,二戰(zhàn)時期。在整個二戰(zhàn)乃至二戰(zhàn)之后,西方許多知識分子,尤其是左翼知識分子,思考為何在西方這樣的文明國家,會出現所謂的納粹。于是許多知識分子開始批判集權主義。例如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漢娜·阿倫特《集權主義起源》,當然還有《逃避自由》。
1.自由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傳統(tǒng)哲學認為,自由就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權利,尤其是后者。而弗洛姆認為,自由是伴隨個體產生的一個概念,在這種意義上講,人在文藝復興后才算是開始自由,因為文藝復興后人的概念才被提出和重視。自由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積極上,自由讓人擺脫了束縛。而在消極意義上,自由使得人失去了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使人體驗到孤獨和無能為力。面對這種消極,往往會產生兩種解決方法。正面上,發(fā)展個體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重新與世界建立某種新的聯系。在負面上,放棄個體獨立,重新回歸母體,獲得某種安全感。前者痛苦而現實,后者虛幻而容易。而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逃避自由”的傾向。
2.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①威權主義:從外界尋找權威,然后屈服于這種權威。權威可以是人或者社會團體。
②破壞欲:潛在邏輯為消除外在威脅。這種破壞欲往往偽裝成責任,義務,以至于愛。
③機械趨同:融入環(huán)境,模仿他人。
弗洛姆認為,越是逃避自由的人,表現的越正常。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融入了社會。反而是那些堅持自由的人,顯得不正常。所以弗洛姆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一個所謂的能適應社會的正常人,遠不如一個所謂人類價值角度的精神病患者更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