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文化:螳螂拳的前世今生

螳螂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螳螂拳,發(fā)源于陜西省淳化縣,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tǒng)拳法,在山東膠東地區(qū)廣為流傳。
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于七)比武失敗后,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編制了一些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并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jīng)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chuàng)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xiàn)了一批螳螂拳高手。
螳螂拳在產(chǎn)生的數(shù)百年里,經(jīng)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chuàng)新發(fā)展,逐漸形成了長短兼?zhèn)?、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特色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為勾、樓、采、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旧硇鸵箜旑^、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
螳螂拳功力技法以螳螂手勾擒拿為核心,特點鮮明,針對性強,有分指撐壁、分指鐵牛耕地等徒手- 與打拍沙包、抓提壇口等器械- 兩類,形式不拘一榕,內容豐富多彩,既可獨自操作,又能與人合作。
長期操練螳螂拳能夠磨練意志、增進功力,是- 身心的妙法良方,被執(zhí)技者視為珍寶卻又受人冷落。人們往往關注武術套路演練或技法應用,功力練習少有問津。然而,螳螂拳功力技法緊密結合專頇技術,動作樸實無華、簡潔明快、習練方便。
“練武不練功,終須一場空“。功力技法是螳螂拳技術體系不可忽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擊打與抗擊打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單一性- 練習尚可,復合性練習堪佳,尤值提倡。器械功力技法練習若能帶出身法,手眼身法步一爐同冶,效益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