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背后有“熊父母”或“熊長輩”,如果遇到他們,你該怎么做?

女子在高鐵上被“熊孩子”的父母扇了一巴掌,于是進行了還擊,之后被警方認定為“互毆”,得接受罰款。這件事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被打還手為什么是“互毆”?
很多網(wǎng)友都支持女子不和解,并申請復議。如果你是事件中被打的女子,你會怎么做?
1.“熊孩子”的背后有“熊父母”或“熊長輩”
旅游出行或者就餐時,最糟心的事兒莫過于車廂里被“熊孩子”吵鬧。我們從科學精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謂的“熊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個“熊父母”或者“熊長輩”,而且TA在家里往往比較強勢。
我們說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而“熊長輩”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味縱容孩子像動物一樣趨利避害,有情緒就發(fā)泄,而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不顧及場合,也就是大眾說的“沒有教養(yǎng)”。

“熊孩子”的舉動一旦引發(fā)周圍人的反應,長輩就會有護犢子的心理“他還只是個孩子!”,這也讓孩子慢慢學會了縱容自己而不承擔任何責任。
這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變成偏執(zhí)型人格:偏執(zhí)固執(zhí)、飛揚跋扈,不愿承擔責任。
在“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不斷與人發(fā)生沖突,從偏執(zhí)型人格演變成偏執(zhí)型人格改變,對外界的認知是扭曲的,認為所有的問題是外界的、他人的,最后導致演變成了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雖然他們年齡可能未滿18歲,但是他們的心理和行為符合人格障礙的三個特征:1.缺乏同理心;2.缺乏自我反省能力;3.行為遠遠超過社會的規(guī)范。
更嚴重者,可能會發(fā)展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認為所有的矛盾沖突都是因為社會的問題。極端的案例就是廣州寶馬車街頭撞人案,最新報道說兇手當時是臨時起意,普通人再怎么樣也不會做出這么極端的行為,其實背后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如果“熊父母”和“熊長輩”不反省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反噬自己。
2018年昆山龍哥追砍老實人于明海,最后被反殺。警方最后認定于明海屬于正當防衛(wèi),短短5天即被釋放。警方辦案過程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贊一個!
而這次女子被掌摑事件,大眾看到的是,“熊孩子”的媽媽站起來掌摑女子在先,女子才反擊,顯而易見大眾都會認為這屬于正當防衛(wèi)。
若這件事的處理,不能給“熊孩子”的父母一個足夠深刻的教訓,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任由孩子長大養(yǎng)成飛揚跋扈的偏執(zhí)型人格,最終受罪的是他們自己。
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孩子買手機不成當場暴打媽媽,還有前不久的“北極鯰魚”事件,女生不僅在網(wǎng)上發(fā)布侮辱性言論,還到處炫富“坑爺爺”。

這樣的“熊孩子”和背后的“熊父母”,如果他們自身不能改變,那就讓社會和法律來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里,我們勸告所有的“熊孩子”的父母和長輩,不要等到孩子18歲才去教育孩子,那可能為時已晚,小心反噬了自己。
3.如果你在公共場合遇到這樣的“熊孩子”和家長,該怎么辦?
首先,你要清楚知道,這樣的“熊父母”往往也是人格障礙的“垃圾人”,他們?nèi)狈ν硇?,不會自我反省,所以跟這樣的人打交道是需要智慧的。
第二,你要知道,如果選擇不去理會他們,這也是一種策略。我們經(jīng)常說“遠離垃圾人”,這類人以后有社會和其他人教育他們,“正義或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第三,如果你想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出手教育教育這樣的孩子和父母,就要做好錄音錄像的準備,避免被和稀泥。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被定義為互毆,那要耗時間去申請行政復議等工作。
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啟發(fā),如果你也遭遇過類似的“熊孩子”和“熊父母”,可以在評論區(qū)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