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文本89 第八十九集 王朝的穩(wěn)固
?
17世紀四十年代,在世界的東西兩端,亞洲的中國和歐洲的英國幾乎在同時發(fā)生了兩件相似、但又完全不同的事情:一件是明朝崇禎皇帝被一群暴動的農民起義軍逼得走投無路,吊死在景山的槐樹上;另一件是英格蘭倫敦的上千市民在白廳廣場目睹了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
同樣是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人生的悲劇謝幕,卻昭示著兩個國家不同的歷史走向。公元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標志著西方世界開始步入近代化歷程。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大航海時代洗禮的歐洲大陸,到17世紀中葉,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此時,在東方古老的中華大地上,也在上演著一場新變動。
?
第八十九集?王朝的穩(wěn)固
?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昔日鶯歌燕舞的紫禁城剎那間變成了人間地獄。北京城高大的城墻沒能擋住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至的農民軍沖進了幽深的皇家宮苑。倉促之際,三十四歲的崇禎帝在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上,最后深情地環(huán)顧了一眼,決然自縊,史稱甲申之變。延續(xù)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統(tǒng)治轟然崩塌,以一種悲劇的方式謝幕。公元1644年的北京,更是一個歷史的舞臺。
?
李自成,陜西米脂人,曾在寧夏的驛站當過驛卒。他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建立了大順政權,攻占了明朝都城北京,自己也在紫禁城做了一回皇帝,但沒能改寫歷史。此時,一股強敵正狂飆般襲來,它就是經(jīng)歷了東北統(tǒng)一戰(zhàn)爭,鋒芒已經(jīng)直指關內的十余萬八旗鐵騎。率領這支鐵騎的,是清政府的實權人物——攝政王多爾袞。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是皇太極弟弟,但是他入關時候才三十三歲。在他的兄弟里面,大家推舉多爾袞,雖然年歲小,但是智謀不小,很有智謀的人,也受到他兄弟們的擁戴。
?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定都沈陽,又稱盛京。這標志著從努爾哈赤開始,與明朝持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行到了最后較量的時刻?;侍珮O大膽改革,對于滿族、漢族、蒙族同等對待,滿蒙漢三個旗成為清朝立國的基石。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他把他父親政權的模式、政權機構、名稱、組織全部給改變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實行滿蒙漢一體,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就要有心奪取天下,一定要和明朝爭天下。
?
然而,擔當大任的皇太極突遭不測。公元1643年,皇太極意外猝死,宮廷里一場圍繞汗權的激烈斗爭瞬即展開。
?
楊珍?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楊珍:皇太極去世時候,第一他沒有明確地指定皇位繼承人,因為心有所屬的那位皇子,幾個月就去世了。這種情況下,兩個人物,一個是他的親弟弟多爾袞,睿親王多爾袞,再有一位是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他們倆爭奪皇位,爭奪皇位僵持不下。這種情況下呢,孝莊她聯(lián)合孝端皇后,經(jīng)過非常激烈的爭斗,就是達成了一種妥協(xié),由孝莊的兒子,六歲的福臨來繼承皇位。
?
福臨就是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因為他尚未成人,大權把持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聰明多智,當他登上歷史前臺的時刻,歷史的大變局也開啟了。此時多爾袞的敵人已經(jīng)不是明朝的軍隊,而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公元1644年,一位智勇雙全的謀士向多爾袞建議,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這個人叫范文程,遼東人,曾經(jīng)求見過努爾哈赤。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那么范文程向多爾袞進言,他分析天下大的形勢,說現(xiàn)在正是我們奪取政權的最好的時機,千載難逢?,F(xiàn)在我們奪政權的對象,不再和明朝爭奪了。我們是和誰呢?流賊,這是他們當時他們的稱呼,就是李自成,和他角逐天下,其他的都不在話下。
?
山海關,修筑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它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時,執(zhí)掌明朝軍隊最后一支勁旅的吳三桂,眼看大勢已去,決定投靠李自成。就在吳三桂率部匆匆趕往北京的途中,他得到了一個令他勃然大怒的消息。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又問那個人呢,就指他心愛的美人陳圓圓。探子告訴他了,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掠去。這不聽則矣,一聽吳三桂怒發(fā)沖冠,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就是說大丈夫,大丈夫連一個女子不能保,有何面目立天地間。
?
歷史給李自成留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同時也給多爾袞制造了一個喜劇性的情節(jié)。當李自成的大軍已經(jīng)開始進攻山海關,明王朝的最后一張底牌——吳三桂的軍隊已是岌岌可危時,歷史的拐點在這里出現(xiàn)了。四月二十一日夜里,吳三桂竟然一夜八次派人請求多爾袞火速出兵救援。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所以那天晚上使者往返了八次,到最后天快亮了,天蒙蒙亮了,吳三桂一看,清軍還不見動靜,他就再也沉不住氣了,所以他親自出關。因為山海關西邊是李自成的大營盤,那時候叫關內,山海關東門,那就是山海關外了。關外正好沒有李自成的軍隊,所以把門打開以后,帶著少數(shù)兵護衛(wèi)著他,就到了威遠臺,見多爾袞。
?
據(jù)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清軍,多爾袞率領八旗滿族、蒙古、漢軍等共約十四萬大軍,日夜兼程撲向了山海關。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當時他剃發(fā)了,他換了服裝了,他的好幾萬部隊,剃頭也不能幾個小時就剃完,也得剃個幾天吧,是不是。來不及了,怎么辦呢?凡是吳三桂的軍隊,左胳膊都纏著塊白布,做記號。
?
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對于數(shù)十年馳騁鏖戰(zhàn)的李自成以及他的大順軍,山海關成為他們無法邁過的坎。這一天殘陽如血,大順軍尸橫遍野,潰敗在多爾袞和吳三桂聯(lián)軍的鐵蹄下。吳三桂,這位屢次易主、反復無常的明朝叛將,日后終究為清朝埋下禍根。五月初二,多爾袞率領八旗騎兵從朝陽門進了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一日,年僅六歲的清幼主福臨宣布即位。因為紫禁城的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毀,新皇帝福臨便在皇極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儀式完全說不上盛大隆重,但是它卻標志著一個原先狩獵于白山黑水間的民族,由此入主中原,也正式宣告了作為遼東地方民族政權的清國,由此開始轉變?yōu)榻y(tǒng)治全中國的大清王朝,古老中國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新皇帝福臨,他是清朝入關定鼎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祖輩二十八年浴血鏖戰(zhàn)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在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身上實現(xiàn)了。對于新入關的清朝統(tǒng)治者來說,穩(wěn)固政權成為了頭等大事。順治名為皇帝,但他的任務不過是學習和玩耍。實際執(zhí)政者——攝政王多爾袞,此時則表現(xiàn)出了不凡的才干。多爾袞首先按照皇帝的禮節(jié),給吊死在景山的崇禎皇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此外還把滿族的軍隊和漢族的軍隊分開居住,不擾京城民眾。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多爾袞就接受范文程意見了,說什么呢?說“官仍其職,民復其業(yè)”八個字。原來明朝所有的官員該干嘛還干嘛,老百姓士農工商各安其業(yè),社會一下就穩(wěn)定了。
?
從盛京來到北京,對年幼的順治皇帝而言,只是宮殿變得奢華而已。而對于手握重權的多爾袞等人,則意味著等待他們的將是殘酷的戰(zhàn)爭。放眼當時全國形勢,新誕生的清王朝面臨極為嚴峻的局面。清軍盡管已經(jīng)控制了遼東、畿輔、山西大同、山東德州等地,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依然擁有整個西北以及山西、河南、湖廣等地,張獻忠在四川建立了政權,明王朝雖然崩塌,但遺留的勢力據(jù)守江南之地,建立了弘光等政權。實際上,弘光政權擁有的已經(jīng)是一支破產的軍隊。明朝覆滅前,財政已經(jīng)崩潰,所欠明軍餉銀高達數(shù)百萬兩。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那么怎么辦?多爾袞統(tǒng)籌全局,在軍事上他叫刻不容緩,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那么在軍事上采取迅速行動。
?
公元1644年十月十九日,英親王阿濟格、平西王吳三桂、順智王尚可喜率部追剿李自成的大順軍。幾個月后,與多爾袞感情最好的胞弟多鐸,率軍進攻南京的弘光政權。當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建立后金,最后統(tǒng)一了東北。如今他的三個兒子,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以疾風暴雨般的氣勢橫掃關內,實現(xiàn)父輩建立一個地域遼闊的大清國的夢想。然而,進入關內的清軍,無視漢族文化傳統(tǒng),在占領區(qū)強行命令漢族人剃發(fā),作為是否歸順清朝的一個標志,這引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多爾袞打下南京之后,腦子發(fā)熱了,漢人一律剃發(fā)易服,叫做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發(fā)生了沖突。這種沖突一般認為是,叫做民族沖突,也對。還有一種角度來看,就是兩種文化的沖突。
?
在關內百姓支持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軍隊堅決反擊,進攻的清軍連連受挫,一度撤退到黃河流域一帶。清軍入關將領、河南巡撫羅繡錦告急求援,他正面臨南明軍與李自成大順軍的夾擊。多爾袞重新調整進軍策略,決心集中力量,先擊潰勢頭最猛的李自成的大順軍。多爾袞下令多鐸所部大軍改南下為西進,先救羅繡錦,轉攻陜西取潼關,與阿濟格部形成夾擊之勢,以徹底摧毀李自成軍。
?
黃河自北而南,在中原大地的拐彎處,便是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的古老雄關——潼關。潼關據(jù)河山之險,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它見證了無數(shù)王朝的興衰。公元1645年,李自成在潼關的南原,同清軍主力展開了決戰(zhàn)。
?
彭德江?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村民
彭德江:這統(tǒng)稱就叫南原,這就是南原。我們來這頭,就是南門外。
?
這位陜西米脂的漢子,從1629年起兵,浴血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目睹了明朝的覆亡。然而此時的他,卻面臨著清軍八旗兵與明朝降將吳三桂聯(lián)合部隊的合圍。大戰(zhàn)的結果,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大敗,大順政權就此凋零。幾乎在同時,多鐸率領另一路清軍渡過長江,直逼福王朱由崧?lián)氐哪暇?,南京各官奔竄,出現(xiàn)了極為混亂的局面。這是清人繪制的《得勝圖》,描繪了多鐸率軍進入南京的場面。公元1647年一月,靖遠大將軍豪格統(tǒng)率的清軍在四川西充一個叫鳳凰山的山嶺中,用暗箭射死了驍勇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這標志著清廷剿滅明末兩大農民軍主力獲得了全面勝利。
?
盛京城外,一片皚皚白雪,五歲的福臨跟隨叔父多爾袞出城狩獵,興趣盎然。這是關外滿族人的習俗,孩童到了七八歲,就能騎馬奔跑、射獵山林。短短兩年后,時過境遷,福臨在北京紫禁城里做了清王朝的皇帝,除了邊遠地區(qū)的明朝遺民在反抗,整個國家基本平靜下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多爾袞和順治帝身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多爾袞權力欲越來越膨脹,他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集團,蔑視小皇帝福臨,儼然以皇帝老子自居,自稱皇父攝政王。順治帝曾憤慨地說:豈意輕蔑朕躬。顯然,多爾袞及其勢力集團的存在已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就在沖突一觸即發(fā)之際,一件誰也料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
順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650年的十二月九日晚上,年僅三十九歲的攝政王多爾袞因外出圍獵時意外摔傷,猝死于喀喇城。攝政王多爾袞的去世,使得順治皇帝的親政問題和消除尾大不掉的多爾袞勢力被提上了政治日程。公元1651年,也就是順治八年正月十二日,十四歲的少年天子福臨在紫禁城太和殿宣布親政。然而,表面看來波瀾不驚的核心權力轉移,背后卻正醞釀著一場暴風雨。
?
順治親政僅僅一個多月后,原來多爾袞近侍蘇克薩哈等上書揭露多爾袞私制帝服,私藏御用之物,隨后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又聯(lián)合上奏,治罪多爾袞的風暴就此來臨。在順治帝看來,多爾袞罪不可饒恕,最后他以多爾袞想篡位奪權的罪名,下詔全國嚴懲多爾袞。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的多爾袞,以暴尸荒野的結局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但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存在的利益紛爭和矛盾才開始展開。滿漢文化的差異,使得入主中原后,清廷究竟應該采用一個什么樣的治國思略,成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生產的方式也不一樣,漢族主要是農耕,耕田織布,衣食解決。那滿族森林文化主要是什么?主要叫做漁獵經(jīng)濟,弓馬射獵,捕魚為生。這兩個有很大的差異,蒙古呢是以游牧為生。文化上的差異,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差異,就形成一個劇烈的沖突。
?
親政的順治皇帝雖然年僅十四歲,但他執(zhí)政伊始,就顯示出一股清新之風。這是順治帝的親政詔書,體現(xiàn)了他興利除弊、整頓吏治的決心。順治帝首先對多爾袞等人的錯誤政策進行清算,這當中,尤以侵犯廣大漢族民眾利益的圈地、投充、逃人法三大弊政為最。順治帝先下令停止圈地,將以前跑馬圈地的田地歸還原主,又免圈京畿良鄉(xiāng)等十三個縣的土地;同時督促各級官吏招來流民開墾荒地,丈量土地,匯成魚鱗圖冊,并將人丁、丁銀、地、糧四項編制成黃冊,即戶口冊;對關系國家財政收入的賦役制度進行整頓,編纂成《賦役全書》頒行全國。
?
治國必先治吏。順治帝也同時提倡滿漢參用,乃至滿漢一體。他大力整頓吏治,嚴懲了一批貪官,重用漢族將領和士人,平定反清力量有功的漢族將領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得到了重用。順治二年,范文程上疏順治帝: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多爾袞沒有把民族問題處理好,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沒有處理好。沒有處理好,中原地區(qū)就不斷地反抗,一直到順治十八年,到康熙元年,武裝的反抗才基本上被平息下去,但是心靈的就沒有完全解決。所以范文程給順治上奏章,說得天下才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怎么得民心呢?首先要得士心,知識分子的心,因為這是民族的優(yōu)秀部分。這部分人先解決誰呢?康熙皇帝用博學鴻詞,先解決那里面知名度大、貢獻大、影響大,先解決這批人,把他納入到政權里面。有些人還不參加,不參加,但是心里頭已經(jīng)軟化了。所以他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化解心靈上的矛盾和沖突,才把政權鞏固下來。
?
一系列體恤民生的政策也隨之出臺。順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要修葺乾清宮,因為水旱災害嚴重,順治帝決定暫停工程,款項用于救濟災民。他還決定永遠不再向江南征收橘子,永免江西進貢龍碗、四川進貢扇柄、湖廣進貢魚鲊等。
?
成崇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
成崇德:他接受傳教士的、西方的一些思想,順治又接受漢文化,所以順治本身這個人,從我們現(xiàn)在來評價,是一個很開放的人。他書法寫得很好,他思想很活躍,他追求個性解放,他追求愛情。
?
公元1657年三月十五日,北京城李花盛開,順治帝來到了宣武門內的一處住所,舉行他十九歲的生日慶典。這處住所的主人,是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精通天文歷法與醫(yī)術,早在1623年的明朝末年就來到中國,在明清朝廷歷法修訂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他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位西方傳教士同東方的青年皇帝建立了傳奇的友誼,也戲劇性地影響了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時,紫禁城養(yǎng)心殿籠罩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中。因為感染天花病毒,正在帶領清王朝走向興盛的青年皇帝順治溘然病逝,年僅二十四歲。作為清王朝的第一位帝王,順治帝雖然生命短暫,但他勇于開創(chuàng)的作為與魄力卻并不平凡。天花奪去了順治的生命,卻成就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皇三子玄燁。玄燁出過痘,臉上留下麻子,就是這九死一生的得病經(jīng)歷,意外地成全了他。
?
在孝莊皇太后和傳教士湯若望的支持下,年僅八歲的玄燁被確定為嗣君。順治考慮到玄燁年紀尚小,在征得孝莊皇太后的同意后,指定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并將此寫進遺詔。在當年擁護順治帝及同多爾袞的抗爭中,索尼等四人立場鮮明、態(tài)度堅決地站在孝莊皇太后一邊,從而深受孝莊皇太后的賞識和信任。
?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的正月初九日,也就是順治帝去世后的第三天,玄燁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繼承皇位,年號康熙。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執(zhí)政六十一年,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時代。后人對他的評價是勤于國事,史書載:好學不倦,午夜批閱,每至宵分。康熙立志高遠,親政之前飽讀經(jīng)書,使得他受到了濃厚儒家文化的熏陶,為他日后處理滿漢民族關系、治理國政打下了基礎。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就是要滿漢文化融合,就是皇帝帶頭吸收漢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所以康熙五歲,虛歲五歲開始上學,學什么呢?三百千,《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再升一級,就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再升一級,就學習其它儒家經(jīng)典和文史等等??滴鯉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要朗誦一百二十遍,還要再背誦一百二十遍,刻在腦子里頭。
?
康熙登上帝位,面臨從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轉變,如果不恰當?shù)靥幚頋M漢民族關系,就有可能會重蹈蒙元最后被趕回漠北的歷史悲劇。早在康熙親政之前,就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江南三大案:哭廟案、通海案、江南奏銷案,這是清廷高壓統(tǒng)治激化滿漢矛盾的典型案例。官府對于在江南地方田賦征收所欠者,都進行了嚴厲的處罰,處死了一大批江南的官紳,歷史上稱之為江南奏銷案。探花,昆山人葉方藹,僅僅因為欠官府一里稅錢,就受到處罰。當時有一句話,叫作探花不值一文錢。
?
康熙親政,一件急迫而重要的事情就是翻案遺詔,朝廷公布的順治遺詔中歷數(shù)了他當政期間的十四條錯誤,實際上全面否定了順治帝的革新功績。公元1668年,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撰寫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為皇父翻案。碑文寫到:視滿漢如一體,遇文物無輕重??滴趵^承父輩滿漢一體,將滿漢兩種文化融為一體的治國思路,為父翻案的深意正在于此。
?
閻崇年?中國社科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
閻崇年:他帶頭到山東曲阜孔廟去祭孔,這個之前沒有啊。進門之后,三跪九叩,不是個禮儀問題,表示什么呢?表示滿洲文化接受漢族儒家文化,并且把它融合到滿洲文化里頭,這是個政治行為。
?
十幾年后的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冬,康熙帝到山東曲阜孔子故里祭孔,書寫了萬世師表的匾額。匾額左側為康熙甲子孟冬敬書,一豎排小金字??滴趺珖鞯乜讖R將題詞一體刻制成匾,懸掛于大成殿中。今天,這幅匾額依然高懸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外的前檐下。
?
在經(jīng)濟方面,康熙執(zhí)政伊始,就提倡文教,治河重農,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然而,康熙的新政受到了鰲拜等四大輔臣的嚴重掣肘,他們對康熙帝更張舊制、漸習漢俗的做法越來越不滿,提出率循祖制、咸復舊章的治國主張,尤其是鰲拜,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一些重大的朝政,鰲拜先在家中議定后實施,竟然在康熙御門聽政時施威,當年多爾袞專權的一幕即將再次上演。
?
李治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鰲拜勢力那么大,掌控了朝臣,朝中大臣他一人掌握,甚至后來他寫了批書。比如說舉個例,蘇克薩哈,他代替康熙判他死刑,叫皇帝康熙畫個押??滴趸实鄄桓砂。鞘嵌啻蟮氖掳?。
?
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年已十四歲的康熙帝到了親政的年齡。身居首位的輔政大臣索尼擔心鰲拜勢力越來越膨脹,便提議皇帝親政。不久索尼去世,鰲拜儼然以首輔自居,這一事態(tài)使孝莊皇太后深感不安,她同意康熙帝親政。
?
吳伯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伯婭:他甚至說過,沒有祖母就沒有他的成就,所以他是對祖母感情非常深的。所以這個孝莊太后,實際上她是輔佐了兩代皇帝。
?
少年天子如何戰(zhàn)勝老辣的政治人物鰲拜,關系到清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固與長久。鰲拜的親信黨羽幾乎遍布朝中,如果處理得不好的話,將會釀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少年老成的康熙帝籌劃出一個智取鰲拜的妙計:一些十五六歲的少年,整天陪著皇帝玩布庫之戲,即使鰲拜來也照常進行。
?
吳伯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伯婭:他不動聲色,他就叫布庫少年,就是練習摔跤的一些少年,這些侍衛(wèi)跟他一起練習摔跤,這個就根本就不容易引起鰲拜的警覺。
?
康熙八年五月初十,宮廷里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康熙帝在南書房召見鰲拜。當鰲拜剛走進房內,早就埋伏好的布庫少年們便沖了出來,將他擒住。很快,鰲拜的其他主要親信黨羽也全部被緝拿收監(jiān)??滴趿谐鲻棸萑畻l罪狀,不久鰲拜死于獄中。康熙智取鰲拜,一舉扭轉了清王朝這艘巨輪的航向,撥亂反正,開啟了興盛之路。
?
宮廷里的斗爭剛剛平息,然而遠在千里之外,割據(jù)坐大的三藩之地卻讓剛剛執(zhí)政的康熙遇到了人生最嚴峻的挑戰(zhàn)與考驗。三藩,指叛明降清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別掌管的云貴、廣東、福建勢力范圍。這雖然并非朝廷封地,卻不折不扣是一個獨立王國。三藩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更為嚴重的是,三藩各握兵權,擁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勢,為朝廷一大禍患。
?
吳伯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伯婭:清王朝最早建立三藩的目的,也是為了解除朝廷的南顧之憂,就是希望他們來屏障朝廷,最早的目的是這樣的。但是這三個王,他駐守在各自的轄區(qū)范圍內,他們就不斷地擴大擴張,他們自己的勢力范圍也擴張,他們的野心也在膨脹,他們逐漸地就走上了與中央集權對立的一種道路。
?
就在康熙出生那年,朝廷開始封三藩,到了順治十七年,形成三藩格局??滴跫舫棸莺?,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于宮中柱子上,夙夜牽念。三藩不僅壟斷地方財政,還不斷以兵餉和行政開支為由,向朝廷伸手索要巨額經(jīng)費,這對朝廷造成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以順治十七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八百七十五萬兩,吳三桂年耗餉銀就達九百萬兩,所以當時有一句話,叫做天下財富半耗于三藩。鏟除鰲拜之后,解決三藩問題正式提上日程,然而真正去撤藩,顯然是一步險棋。
?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這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自己回到東北老家去,讓他的兒子來繼承王位,康熙覺得這是一個撤藩的好機會。為試探康熙帝的態(tài)度,吳三桂、耿精忠于七月也疏請撤藩,康熙帝將計就計,答應撤藩。吳三桂沒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大為惱怒。公元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處死不肯依附他的云南巡撫朱國治,公開舉兵叛清,拉開了三藩之亂的序幕。就此,康熙帝與吳三桂的一場生死博弈開始了。
?
吳三桂振臂一呼,一時間叛亂四起。耿精忠于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尚之信于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先后舉起叛旗,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也紛紛反叛,時人描述為“東南西北,在在鼎沸”,大半個中國都陷入戰(zhàn)火。反叛四起,年輕的康熙皇帝面臨嚴峻的考驗。一開始,由于吳三桂等叛軍勢頭猛烈,多路進攻,清軍疲于應付,處于不利局面。面對十分險惡的局勢,康熙帝鎮(zhèn)定自如。他深知,這是一次決定大清命運的生死之戰(zhàn),為了穩(wěn)定軍心,他每日游覽景山、觀騎射,康熙帝還下令處死吳三桂的兒子。
?
吳伯婭?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伯婭:所以吳三桂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表明康熙的決心,我一定要把你解決掉。
?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1676年,康熙帝對戰(zhàn)略部署重新做了調整,將軍隊主力部署在中線,即湖南前線,將次要兵力部署在左翼的浙江、福建一線和右翼的陜西、四川一線??滴跤H自指揮各自重大戰(zhàn)役,他命前線主帥繪制敵我雙方軍事形勢圖,反復研究,決定作戰(zhàn)方略。因為戰(zhàn)事緊急,康熙帝每日接軍報多達三四百疏,甚至深夜三更,坐待軍書。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午夜迢迢刻漏長,每思戰(zhàn)士幾回腸。
?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中風病亡,清軍展開前面進攻。一場歷時八年,戰(zhàn)火燒遍大半個中國的大動亂終于被平定了。康熙帝得捷報后,寫了一首《滇平》詩,以表達心中的喜悅和感慨: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厮紟纵d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宣捷中外。三藩之亂的平定,對清王朝來說,是基本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確立穩(wěn)固統(tǒng)治的一個重要標志。不久之后,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