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的“自救”
如果說我們—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的動物會滅亡,你是否只覺悲傷但無法逆轉,隨后又繼續(xù)坦然呢?如果—具有喜怒哀樂,渴望愛與被愛的擁有意識形態(tài)的人類會滅亡呢?你又會作何感想,你會發(fā)問:怎么會呢?那么,怎么不會呢?我們現(xiàn)在正面臨著最嚴峻的問題—人類基因將是否存在。 海洋是需要人類的保護。首先,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海洋。準確來說,核酸、蛋白分子、糖分子等生命大分子元素來源于海洋,后來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到原生動物直到人類都是由此而進化而來。同時,海洋系統(tǒng)中富含有豐富的資源。食物資源,對于我國沿海城市,海鮮類食物食用量與每日進食量的占比是幾乎持平的;藥物資源,海洋中有很多生物具有藥物價值,如海藻,海綿等,都可以提取出來藥物治療疾病;能源價值: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庫,二氧化碳的固定以及藻類產氧量達到全球每年產氧總量的70%。 海洋污染對人類具有毀滅性的損害。海洋污染從能源方面,各個角度都對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造成了阻礙。而不可忽視的是,基因層面的問題。人類為什么是人類,是有人類基因決定的,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如果海洋核污染對人類基因造成了不可逆的基因損傷,輕者引起基因疾病,患者的生理機能被破壞導致生命的終結;重者,是否會引起人類退出地球舞臺,我們可以參考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之關于新物種的產生。 我們要保護海洋。面對海洋污染,我們不該悲痛于地球環(huán)境的破壞,而是要可悲我們人類自身將何去何從。地球不會消失,歷經(jīng)多少年的環(huán)境改變都不曾毀滅,消失的只是依賴于地球生存的物種。人類退出地球舞臺的事實置于生物演化發(fā)展角度,是發(fā)展趨勢,是冷冰冰的學術結論。那么我們這些處在演化進程中的生物,若是因為自掘蚊墓而提前結束這一時代呢?若是還有很多人他們還想自救呢?他們擁有豐富的感情,他們追求自由美好,還有需要保護的人。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都想好好享受這個世界,想去迎接明媚的春天:空氣甜而柔軟,藍天高而澄澈。新發(fā)的樹枝蓊郁厚重,一云云黃色,一道道紫色,一抹淺紫淡黃,嫩綠的楊柳在風中微擺,樹叢上會掛滿花苞,微風和煦都是充盈豐盛的生命。那時,他們將小花穿過愛人的發(fā)梢。而如今,他們微薄之力,卻只好無何奈何。甚至,他們中還有人沒看過海。 歷史是否會記住那些憤怒的自救者,他們的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