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聲小評:拋開劑量談毒性,未必是耍流氓
作者:冰海牧心

經常聽到不少科普愛好者說“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這句口號能深入人心,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它也提示了人們,和許多毒性、劑量有關的那些毒如果攝入后達不到有害標準,那就很難說會造成危害。
但其實得分情況。
比如,不管是世衛(wèi)組織還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都有對每日吃鹽,糖,甚至碳水的指導建議。
我們都清楚“鹽吃多了不好”,“糖吃多了不好”,甚至水喝多也都可能會造成“水中毒”。
如果不談劑量,那豈不是鹽,糖,水,都是有毒有害的了?
談,當然要談。
但也有一些東西的毒性是不同的。比如煙、酒等致癌物。
它們沒有安全劑量,不存在“每天吃多少以下,是安全的”。
也就更不存在“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所謂的致癌,指的就是“致癌風險”。
多吃當然風險就高,但少吃也不意味著就沒有風險。
但我們要正確認知“風險”這個詞。
因為完全有可能一輩子抽煙喝酒的人也活到了99,反過來也有可能早早“中獎”。
其實道理大家都應該是懂的,買一張票的人未必不會中大獎,每天都買彩票的人也未必能中什么大獎。
但同時也要注意,這并不是說“絕對不能抽煙,喝酒,嚼檳榔,吃臘肉”
比如我就很喜歡在鴿子湯里放幾片火腿,我清楚腌制肉類的風險,我覺得放火腿很美味,我愿意接受這個風險。
“一種食物是否有害,或者存在有害的風險”這是一個科學問題。
而“我們是否會食用這種食物”既存在科學的切面,也存在風俗,口味,喜好,習慣等方方面面。
科普大部分情況下只是告訴你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倡導你更多地參考一下已知的科學結論。
至于個人想要如何決策,這的確是個人自己的事兒,科普是管不著的。
注:科聲小評系列內容,由科學聲音的小編臨時感想組成,不能算嚴謹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論事分享討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