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清熱解毒藥
又名:金簪草、黃花地丁,廣泛分布于我國的各個地區(qū),生長在平原、田野、沼澤中,生命力頑強,可以生吃,味苦,是廣受人們喜愛的野菜。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
形態(tài)特征
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羽裂,葉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珠絲狀細軟毛?;ㄇo比葉短或等長,結(jié)果時伸長,總苞片草質(zhì),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
醫(yī)家名論
韓保昇說:蒲公英生長在平原、沼澤、田園中。它的莖、葉像苦苣,折斷后有白汁,可以生吃,花像單菊但更大。
寇宗奭說:蒲公英即現(xiàn)在的地丁。四季都可開花,花謝后飛絮,絮中有子,落地就會生長。所以庭院中都有生長,是隨風帶來的子落地生根。
李時珍說:蒲公英四散而生,莖、葉、花、絮都像苦苣,但較苦苣小些。嫰苗可以食用。二月采花,三月采根。
使用禁忌
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用量過大時,偶見胃腸道反應(yīng),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及輕度瀉泄,以及倦怠、疲乏、出虛汗、面色蒼白。個別人會出現(xiàn)蕁麻疹、全身瘙癢等過敏反應(yīng)。
中藥趣味文化
蒲公英治乳癰
西周時期,有個十六歲的姑娘患了乳癰。她母親從未聽說過姑娘會換乳癰,以為女兒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姑娘投河自盡,被一個蒲姓老公公和女兒小英救了起來,問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指點,從山上挖了一種草,翠綠的披針形葉,頂端長著一個松散的白絨球。洗凈后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不幾天就痊愈了。以后,姑娘將這草帶回家里栽種。為了紀念父女,便把這種野草稱為蒲公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