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明白:失去這3樣東西,故鄉(xiāng),就回不去了

01
宋朝的李覯在《鄉(xiāng)思》中寫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p>
人們常說,太陽落下的地方就是天涯??晌彝M了天涯,也看不到家鄉(xiāng)。或許,家鄉(xiāng)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愈發(fā)模糊。
談到故鄉(xiāng),年輕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都有不同的態(tài)度。在年輕人看來,要逃離故鄉(xiāng),到大城市打拼賺錢,謀求新的發(fā)展機會。
在中年人看來,故鄉(xiāng),就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為故鄉(xiāng)是生養(yǎng)我們的地方。陌生,是因為故鄉(xiāng)早已沒有了以往的親切之感。
在老年人看來,故鄉(xiāng),是落葉歸根的地方。不論它多落后,自己都會回到故鄉(xiāng)終老。從哪來,回哪去。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個故鄉(xiāng)。一個是有地名的故鄉(xiāng),一個是跟家庭和親朋好友有關的故里。

02
一位50歲中年人的心聲:歷經(jīng)半生,早已不知道何處是故鄉(xiāng)了。
老陳從30歲那年開始,就離開了老家,到了一線城市打拼。幸運的是,老陳在一線城市混出了名堂,有房有車有事業(yè),算得上成功人士了。
光鮮靚麗的背后,隱藏著無盡的心酸。當初為了賺錢,他已經(jīng)有好幾年沒有回到老家了。哪怕是父母,老陳也沒時間陪伴他們。
老陳覺得,等我賺夠了錢,就可以讓父母享福了。不幸的是,在老陳40歲那年,父親離開了。兩年后,母親也離開了。
在父母的葬禮上,老陳泣不成聲。那時候的他,已經(jīng)很有錢了,但父母已經(jīng)享受不到這些錢財,也無法感知到他的孝心了。
隨著父母,以及老家一些親朋好友的離去,老陳頓時覺得,自己已經(jīng)對家鄉(xiāng),沒有任何感情了。如今的老家,不過是一個冰冷的地名罷了。
親人還在,家鄉(xiāng)還有溫暖可言。親人不在,家鄉(xiāng)也不過是異鄉(xiāng)罷了。

03
人老了才明白,失去了這3樣東西,故鄉(xiāng),就回不去了。
一、失去了家中的親情和溫情,故鄉(xiāng),就真的成為冰冷的地名了。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你希望樹木停下來,可樹木就在那里隨風擺動。子女希望贍養(yǎng)父母,可父母早已離去,讓人唏噓。
自古以來,為什么家鄉(xiāng)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呢?因為家鄉(xiāng)有我們的父母和親人。這些人,會讓我們感受到溫暖的親情,以及故土的慰藉。
不是因為我們誕生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而是因為這個地方有我們的父母和親人,這個地方才成為我們牽掛的故鄉(xiāng)。
身處于何處,不是問題,父母和親人在哪,才是關鍵。為什么人們常說“父母在,不遠游”?所有的遠離,都是人生遺憾的開始。
百年人生一場夢,仍留故鄉(xiāng)在心中。

04
二、失去了以往的青春歲月,一切都物是人非,故鄉(xiāng)就回不去了。
唐朝的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以往的人,見到過明月的清輝。如今的人,也見到過明月的清輝。月亮沒有任何的變化,只是人間的人類,換了一代又一代罷了。
在時光面前,一切都不會永恒,一切都會發(fā)生變化。人,會隨著時光而老去。感情,會隨著時光而變淡。青春,會隨著時光而消逝。
一年,可見四季更替;十年,可見生死輪回;三十年,可見物是人非;五十年,可見滄海桑田;一百年,可見人間興衰。
僅僅幾年,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一切都會滄桑變幻,物是人非。以往的人與物,都成為了歷史。就連我們自己,也會在不久后的未來,成為別人眼中的歷史。

05
三、逐漸看淡,失去了那顆對于故鄉(xiāng)的執(zhí)著之心,故鄉(xiāng)就回不去了。
有一個現(xiàn)實,人越老,越薄情。此薄情,并非無情,而是人們對于人生和人間的看透。什么紅塵,什么俗世,到頭來都不過是一場空。
你我,空身而來,也空身而去,帶不來什么,自然也就帶不走什么。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就是這個道理。
以往,我們會對某個地方特別執(zhí)著,非要回去。等經(jīng)歷得多了,自然就不再執(zhí)著了,什么故鄉(xiāng),什么老家,都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地方而已。
特別是那些離家多年的人,他們在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也在城市長大。如此,過往的故鄉(xiāng),對于自己而言,僅僅只是一份模糊的記憶。
只要我們看透了人生,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地球就是故鄉(xiāng),地球中的山川河流,也都是每個人的歸宿。不是我們回不去故鄉(xiāng),而是故鄉(xiāng),就在我們的腳下。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