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評論 Priya Satia的《時間怪獸:被歷史塑造的大英帝國進步假像》

評論Priya Satia《時間怪獸:被歷史塑造的大英帝國進步假像》[1]
原名:Time’s Monster: History, Conscience and Britain’s Empire
另一個書名:Time’s Monster: how history makes history

楔子
????本文全部內容主要修改自筆者花費半個學期一章章精讀《時間怪獸》的學習筆記。因為筆者將其重新編排集結成一篇類似導論的書評,所以導致本文在篇幅與內容上可能會不太平均,甚至掛一漏萬,還煩請讀者見諒。

作者介紹
????作者普莉亞.沙蒂婭Priya Satia是史丹佛大學國際歷史專業(yè)的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Raymond A. Spruance Professor)和英國歷史教授。她是一位專門研究現(xiàn)代英國和英國帝國歷史的學者,特別是中東和南亞地區(qū)。她主要研究國家機構、軍事技術以及發(fā)展理念和實踐的起源,以了解帝國過去如何塑造了現(xiàn)在,以及它所提出的道德困境如何被理解和管理。著有《阿拉伯間諜:大戰(zhàn)與英國在中東隱秘帝國的文化基礎》、《槍支帝國:工業(yè)革命的暴力制造》與《時間怪獸:被歷史塑造的大英帝國進步假像》。[2]
????另外,可以注意到本書作者的章節(jié)規(guī)劃是受到它的學術生涯所影響,如之前在撰寫《槍支帝國》時,該書所探討當時人們如何形成殖民帝國的良知這件事,促成《時間怪獸》的誕生。而《槍支帝國》所研究的歷史對象正是《時間怪獸》第一章討論不同時期思想家的觀念轉變時,將觀念反映在戰(zhàn)爭與殖民的歷史行動者們(軍火商)之一;又或在第四章中,作者是以《阿拉伯間諜》為基礎,討論英國人在中東神秘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心智轉變,并進一步又促成殖民事業(yè)的發(fā)展。

〈導言〉[3]
本章是普里亞.薩蒂亞于2020年出版的《時間怪獸:被歷史塑造的大英帝國進步假像》的導言部分。本書是關于「歷史」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合理化征服與侵略借口的學術專書,其源自作者發(fā)現(xiàn)為何在反思與批判帝國主義的現(xiàn)代,近半數(shù)的英國民眾心中,大英帝國仍保持著某種帝國的榮光,或得以保有正面評價。于是薩蒂亞梳理近代英國思想家或其他直接與間接參與帝國事業(yè)者,其背后的特定史觀,以及史家的歷史寫作賦予對于現(xiàn)實的意義等,探討歷史學科如何使帝國在道德上可被認可,進一步形塑帝國本身,帝國又如何以獲得的合理性再造歷史的過程。
由于本書的目標受眾是帝國主義歷史研究者與相關思想史的研究者,因此在內容專業(yè)上,相對于通俗著作或導論性質的專書來說比較晦澀,又因本書預設是英語學界的讀者,所以在一些西方學界的專有名詞,則默認讀者已經(jīng)知曉,并未有額外闡述,作者在本書的書寫方式為夾敘夾論,因此在綴連史料、史實與史論的過程中,推展思想演變的過程并進一步探討本書的核心問題,即「歷史」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合理化征服與侵略借口。不過,在本書的導論則可以看到作者旨在探討帝國歷史與歷史書寫的歷史兩緊密交纏的故事,并進一步反思這個故事背后帝國與良知這兩個概念之間彼此復雜交錯的關系,如歷史進步觀、文明的使命、良善的意圖等等,是如何影響時人對于帝國殖民的觀念,并使此觀念帶有正面意涵,因此作者提到需要點出這些觀念的歷史原因,才能進一步理解帝國的歷史意義。最后,歷史或歷史書寫作為一門在解殖民過程中被重塑的學科,其自身那曾經(jīng)具有進步且善意的歷史(筆者按:作者所謂時間怪獸),卻還欠缺進一步的反思,而本書的問題意識則是響應這個問題。
由于本章作為導論,因此筆者在撰寫過程中,已在前段落有所討論作者的自我歷史書寫,從導論可以看見作者除了上述關于針對歷史書寫與良知之間反思,或指出歷史思考與帝國之間如何狼狽為奸之外,在本章末端則提供為何需要這么做的現(xiàn)實層面的原因,不同于其他以馬克思反對殖民剝削的理論,或其它后殖民學者批判的范式,因為這些觀點在作者的語境中本身也是進步歷史觀的產(chǎn)物,作者才會認為需要反思仍然存在于今日,那種形塑帝國主義的歷史感受,即其進一步賦予合理性于任何具有進步的行為,并透過反思歷史書寫本身,才能理解縱使帝國已然消失,但仍存在于人類社會各種帝國性質類似的行為,以及殖民地與的國之間在解殖之后關聯(lián),甚至是如何理解帝國與殖民地的過往與未來等等。
第一章〈以進步為名的戰(zhàn)爭〉[4]
????作為本書的第一章,作者為了處理人們基于甚么原因,才讓帝國可以藉由將「歷史進步」視作具有道德性的價值,并以獲得殖民行為合理性,并再造歷史觀的問題。因此在書寫策略上,作者挑選當時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對于歷史觀點,并輔以時人如何在道德上評論帝國殖民與侵略戰(zhàn)爭受挫,以及槍械的普及所帶來社會文化與觀念的轉變等,又反過來形塑他們新的歷史觀念。
????因此作者在本章開頭認為倫理道德之于人們具有指導意義,并透過跨地域與時段的比較,指出傳統(tǒng)印度思想與基督宗教對于時間與歷史價值觀,具有指導人能動性的意義。同時在此脈絡下探討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歷史觀,視為具有宗教性與線性時間意涵:不論將歷史視為道德反思的工具;還是繼承古典時代史家認為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舞臺,并保留神在其中產(chǎn)生作用的觀點,以及歷史的時間性本身得以證明當下未見的美德;又或是超脫于個人之外的國家成為歷史運作的主體,并將戰(zhàn)爭勝負視為道德的試驗場等等。總之,這些啟蒙運動的思想讓戰(zhàn)爭成為具有進步性質信仰,并促使十八世紀以降的帝國征服與工業(yè)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暴力正?;?。
????然而在討論這些觀念如何在十九世紀后期發(fā)揮作用,并留下名為革命的進步敘事之前,作者認為得先將目光放在戰(zhàn)爭與進步道德觀之間的互動。作者藉由十八世紀軍火商加爾頓為自己槍枝軍火生意辯護的言詞,探討加爾頓所調動當時道德歷史觀的思想資源,與當時個人化的自我概念、意圖與良知之間等社會文化的關聯(lián),以此論證在新的自我身分概念下,歷史成為一種道德行動的指南;同時,作者將槍枝本身放入前述時代脈絡中思考,指出不同于冷兵器或打斗那樣具有情感動機的暴力行為,槍枝本身的不確性與冷靜的暴力,促使槍枝成為一種解放良心的機器,并以克制自身的沖動來實現(xiàn)進步歷史觀。
????到了十八世紀末,由于英帝國使用槍枝的殖民侵略、鎮(zhèn)壓殖民地暴亂,以及出現(xiàn)多次使用槍枝的新型殺人案件,促使公眾重新反思槍枝與文明化之間的關聯(lián)。雖然思想家們以經(jīng)濟、道德或歷史循環(huán)論的角度批判殖民行為的錯誤,并自信的認為英帝國應當有辦法回避這些錯誤,但伴隨著喪失北美殖民地與批判東印度公司的腐敗,此時的英國對于帝國殖民又一次進行批判,即作者提到黑斯廷斯案與廢奴運動,前者賦予帝國對于殖民地凈化與再生的使命,使得英國國內原先認為具有邪惡本質的帝國主義,轉變?yōu)檫M步象征;后者則是讓歷史免罪化,透過廢奴來創(chuàng)造屬于英國自身的現(xiàn)代自我。進入到政治經(jīng)濟快速轉型的十九世紀,人們對于歷史感也體現(xiàn)在革命一詞,開始被挪用于描述英雄式、超越過往權威、具有歷史意義的集體政治行為。因此作者聚焦在此時思想家對于歷史感受所形成思想體系與理論,諸如馬克思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等,分析他們如何調動革命、進步觀念與強調主觀能動性等思想資源,并且指出他們對于舊觀念再詮釋,并創(chuàng)造具有意義的歷史敘事或規(guī)律。
????最后作者認為除了技術會透過文化形塑人的能動性,像是十八世紀把槍枝與良知互相連結之外,原先處在背景中的歷史,被思想家挑選為一種注重進步與文明的敘事,如同作者將歷史觀念模擬為一種基礎設施,而這個基礎建設將會形塑歷史本身該如何開展。
第二章〈進步是一種懺悔〉[5]
????作為本書的第二章,承接著前一章節(jié)探討啟蒙時代對于歷史進步觀念的轉變,以及軍火商與思想家之間的聯(lián)系,還有槍械的普及所帶來社會文化與觀念的轉變等,反過來形塑他們新的進步歷史觀念等脈絡,將時間延續(xù)到十九世紀歐洲在革命時代后,時代風氣從啟蒙理性轉向的浪漫主義浪潮。作者則探討在此浪漫主義浪潮之下的英雄歷史敘事,又如何形塑日后自由帝國主義的歷史觀念,尤其在殖民母國與「東方」殖民地之間的沖突與交流下,形成歷史本就是遵循一條不可避免的進步與改良之路的輝格史觀,也逐漸產(chǎn)生將殖民擴張本身視為在那進步敘事之下的合理部分,諸如使未開化的地方文明化成為殖民者的道德責任,以及將對殖民地的暴力轉換成為了進步的道德犧牲等等。此外,在本章重要的角色除了思想家之外,歷史學者如何處理殖民地的歷史本身,也是作者在本章多加刻畫的部分,尤其指出此時期的歷史學者兼具文職或軍官等帝國官僚的身分,這也使得他們就無可幸免地為帝國的暴力開脫,并以讓帝國得以在東印度工司的成為替罪羊之后,依舊繼續(xù)進行帝國工程。
????該如何理解作者在本章的歷史書寫,筆者認為或許可以借用作者在文章中使用類似于劇本的框架來串連本章的內容,筆者將本章分為兩套劇本,一是浪漫主義劇本,二是自由帝國主義的劇本。首先是延伸革命時代的浪漫主義的劇本,起初在此之下的思想家、文學作家們對于進步的概念十分警覺,否認在沒有歷史根基所帶來的虛構進步觀,并對進步帶有悲劇性的詮釋。不過浪漫主義對于進步的觀念并非補集,而是隱含在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之下,像是拜倫掀起個人尋求救贖的英雄主義式劇本,也被其他人解釋為對于被壓迫異域的解放,而這樣的觀念也滲透到本章的第二個劇本,即自由帝國主義的劇本。
????自由帝國主義的劇本的觀念前提,除了是建立在浪漫主義下被塑造東方主義觀念之外,也根植于殖民者進一步認為世上其他人群是蒙昧、缺少良知與美德,需要家長式的政府引導與統(tǒng)治,殖民者也能以此彌補征服原罪的歷史敘事,即統(tǒng)治并使殖民地得以文明化,是一種屬于個人內在良知的懺悔方式。而在此過程中人們是如何在道德上消除對帝國行為的懷疑,作者于此探討歷史學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作者在書寫印度起義的環(huán)節(jié)時,透過強調叛變、暴亂與無序在語言學上概念,除了強調其與本節(jié)開頭帝國秩序之間對應外,也是為了要回到印度本身的視角來理解不同于帝國本身的敘事,即反對帝國關于暴力鎮(zhèn)壓暴亂的合理性敘事。而這點也是為何作者會在本章開頭引用威廉.本廷克勛爵對歷史學者約漢.彌爾的那句話:「我要去英屬印度了,但我不是去當總督,要去當總督的人是你」,因為形塑帝國工程的一部分,即是本章強調具有進步觀,且由同時擔任帝國官僚的歷史學家的歷史敘事。而在另一方面,作者也透過馬克思等歷史評論家的觀點,探討歷史進步觀的另一條發(fā)展。
第三章〈消滅的進步〉與第四章〈進步是一種救贖〉[6]
????本書第二章聚焦在輝格史觀的形成之下,自由帝國主義認為殖民地需要家長式政府的引導與統(tǒng)治,使愚昧的殖民地得以文明化,此舉也能作為征服原罪對于個人內在良知的懺悔方式;同時也關注身兼殖民官僚的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歷史書寫為帝國工程的暴力開脫。而在本書的第三章〈消滅的進步〉與第四章〈進步是一種救贖〉,作者則是從19世紀延伸討論至20世紀初,討論進步的歷史觀在帝國殖民地暴亂、科學發(fā)展、種族觀念、戰(zhàn)爭及其技術創(chuàng)新等因素下,所導致普遍進步敘事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在第三章〈消滅的進步〉(或許該翻譯為「淘汰」的進步)中,則是先從帝國殖民地的暴亂與英國報復性措施帶來的爭議開始談起,并促使人們對于殖民地人群的觀念轉變,即英國人從原先只是進步敘事中有待未開化,轉變?yōu)閺娬{他人種族性的「永久差異」。作者也在本章中探討其如何被注入自由主義帝國的歷史敘事,而在那樣敘事之中當時科學意義上的人種差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點也是筆者認為本章應當翻譯為「淘汰」的進步的原因,因為較能切合此時發(fā)展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適者生存的概念。
????第四章〈進步是一種救贖〉則是根基于作者早期作品《阿拉比亞的間諜》(Spies in Arabia),探討當時人的歷史觀念的轉變,作者直指一戰(zhàn)帶來的大規(guī)模破壞,使英國人產(chǎn)生對于進步敘事懷疑與現(xiàn)實的無力感,而此時英國人又是如何透過靈性賦予自身能動性,以及在此地拓展與認識到不同的文明等,還有政治上控制中東伊拉克時使用的新戰(zhàn)爭型態(tài)(空戰(zhàn)或空中控管),形成新的歷史感從而消解官員對于殖民暴力的道德疑慮,同時暴力行為亦被賦予消除邪惡陰謀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的意義等等,因此此刻的進步歷史敘事得以獲得自我救贖,并繼續(xù)賦予帝國殖民事業(yè)合理性。
????如果說第三章是在處理殖民母國對于治理暴亂過激與否的爭議,以及當時科學、人種觀念為進步觀念注入新血,使得居于「文明」位置的白人擁有其自身優(yōu)越性,并從而影響帝國殖民事業(yè)與進步歷史敘事。那么,第四章則是關注一戰(zhàn)除了帶來大規(guī)模毀滅性破壞之外,也使得歐洲人對于進步敘事產(chǎn)生懷疑,而此時的英國人則是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促使東方神秘主義蓬勃發(fā)展,其中靈性主義的能動性,以及英國透過對中東地區(qū)的再發(fā)現(xiàn)并附于其新意義,從而使得進步歷史觀念能夠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并持續(xù)影響著今日中東的國際現(xiàn)實情勢。
????如前段所述,第四章主要探討歷史進步敘事如何藉由英國統(tǒng)治伊拉克的經(jīng)驗,獲得再詮釋并得以延續(xù)下去。一戰(zhàn)后動搖英國對于進步歷史敘事的信心,而此時英國也正好流行以體驗充實時間的靈性主義,并且該主義與東方神秘主義傳統(tǒng)相呼應,并且為時人賦予能動性的觀念,而英國殖民與統(tǒng)治中東這一事實則進一步促使進步歷史敘事的轉變,不論是英國特工、學者對于中東的未知、古老感的地域經(jīng)驗,促成人們顛覆對于文明即是西方的歷史敘事;再加上是在一戰(zhàn)時被壓抑的暴力在此處得以抒發(fā),又輔以軍事設備上的改變,如空中管控阿拉伯人,使得帝國暴力對待殖民地變得沒有道德顧慮,最終促使帝國主義本身被添加神秘主義的色彩,使得而殖民者面臨各地的反殖民行動時,往往將之視為陰謀論,并將參與戰(zhàn)事士兵們被賦予消滅邪惡的英雄史詩般的意義,同時在空間上中東被貼上永恒動亂地外世界的標簽,并延續(xù)至今。
第五章〈進步的分野〉[7]
????由于本書作者想講述一個大英帝國在一波三折結束過程中,卻不斷翻新彌補與詮釋出新進步歷史敘事的故事,不論是18世紀對軍火商與戰(zhàn)爭的反思,還是19至20世紀初發(fā)展出來在帝國統(tǒng)治現(xiàn)實下具有種族性「永久差異」的進步敘事等,皆如同作者所言大英帝國不斷地出現(xiàn)裂痕,而每一次拼命遏止叛亂,又會促使人們對于帝國歷史的必要性進一步反思,而在本書第五章〈進步的分野〉是將印巴分治這一歷史事件,放在大英帝國屢次崩潰的過程中所重新創(chuàng)造或詮釋的進步歷史敘事,以及英聯(lián)邦將去殖民化淡化的現(xiàn)實情況來理解,并探討印巴分治前社會現(xiàn)實與分治如何被落實,以及分治觀念對于南亞人自身歷史進化與反歷史進化觀念的影響,以回應英人不肯放棄的帝國殖民進步歷史敘事。
????二戰(zhàn)后英帝國面臨透過英聯(lián)邦的方式,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段下來處理殖民母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不論是以殖民發(fā)展的理由面對非洲,還是本章探討在英帝國道德表像與實質關系下,以分治手段處里印度反殖民運動。對英國而言,分治是英帝國試圖維系自身與殖民間關系的理想政策,同時也是英帝國進步敘事下的最優(yōu)選擇。然而對于殖民地來說,印巴之間的聯(lián)系大于彼此之間的對立,以及英人聲稱的殖民地混亂的情況,以及英國認為印巴分治產(chǎn)生暴力的宿命論,本就是英國殖民對地方社會的影響,不論是透過行政手段劃分宗教人群,還是以其他方式加固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然而上述過程不能簡單化約成為英國以宗教身分對社會產(chǎn)生的排序,及其背后基于那些身分土地進行殖民化分割。因此作者接著從南亞人的角度,探討分治在進入談判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在南亞人的歷史進步與反歷史進步觀中,得以演變出新的形式,不論是為將來民族國家建立提出思想資源,還是有人創(chuàng)造出新的國家論述,試圖應對當下分治的政治環(huán)境。另一方面,當時的詩歌捕捉到南亞人面對分裂時的苦楚心態(tài),并進一步形成自我的歷史。 最后,本章旨在探討印巴分治對于進步敘事的影響,但在文末仍回望英國自身近年因民族主義情緒帶來的問題,不論是脫歐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聯(lián)合王國將要面臨分裂危機。
第六章〈歷史的過去與未來〉[8]
????歷經(jīng)前幾章探討進步史觀的形成、與現(xiàn)實的互動,并進一步影響帝國主義事業(yè)后,在本書最后一章節(jié)〈歷史的過去與未來〉則是討論,戰(zhàn)后史家與思想家如何對于進步觀念的批判與提供新的歷史敘事方式。在本章作者提及歷史或歷史思想是作為一種提供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并形塑人們對于外在世界能動性與責任感的知識,因此如同第六章的標題〈歷史的過去與未來〉,作者在本章將要探討英帝國解散后此知識在母國與殖民地的過去發(fā)展與將來走向。
????在歷史的過去發(fā)展方面,作者描寫一場歐洲批評進步觀念的思想轉變,不論是史學方面受到拜倫英雄主義式的書寫,使得史家開始出現(xiàn)「自下而上」的歷史書寫趨勢,并為日后反殖民敘事的形塑打好基礎;還是在歷史哲學方面,由于受到二戰(zhàn)摧殘,促使人們對于質疑進步的歷史觀念,如班雅明詩意地創(chuàng)作出一位逆風高飛的新天使形象等等;而在前殖民地印度,因想要極力擺脫殖民時代的遺緒,而出現(xiàn)另一股浪潮,即以放棄過去與未來生活方式,強調發(fā)展目標為重的觀念,并以脫離歷史背景的數(shù)據(jù)為目標,但作者認為這也不過只是非人道且不可實現(xiàn)的期望。
????因此在面向未來方面,作者認為若要處理被粉飾的殖民帝國的遺緒,就不單單只是劃定時間點為殖民暴力平反,或單單只結算殖民帶來的收益與成本,而是得將歷史作為一種對于殖民帝國的贖罪方式,以歷史記憶的方式代替簡化后歷史神話,從中理解殖民歷史的復雜性;并進一步使人反思眼下烏托邦式的存在方式的合理性。最后作者在本章以更為宏觀的自然、人類世與印度宗教循環(huán)觀念下,重新評估進步史觀,乃至于以人為核心的歷史認識對于人們的意義,并認為此將會是一場更新人性的歷史,并且將沒有終點。
?
注釋
[1] 普里亞.薩蒂亞(Priya Satia),《時間怪獸:被歷史塑造的大英帝國進步假像》(臺北:時報文化,2022);Priya Satia,Time’s Monster: how history makes history,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2020.
[2] 參考〈Priya Satia〉,https://history.stanford.edu/people/priya-satia,Stanford Department of History,(2023年4月2日檢索)
[3]〈導讀〉,《時間怪獸》,頁17–33。
[4]〈以進步為名的戰(zhàn)爭〉,《時間怪獸》,頁35–101。
[5] 〈進步是一種懺悔〉,《時間怪獸》,頁103–168。
[6]〈消滅的進步〉、〈進步是一種救贖〉,《時間怪獸》,頁169–224、225–280。
[7] 〈進步的分野〉,《時間怪獸》,頁281–351。
[8]〈歷史的過去與未來〉,《時間怪獸》,頁352–434。
?
書評與回應部分
本書作者Priya Satia試圖在《時間怪獸》中,講述一個關於「歷史」或對於歷史的認識,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合理化自身征服與侵略藉口,並又進一步推動自身的帝國殖民事業(yè)的故事。這故事的出現(xiàn)則是源於作者發(fā)現(xiàn)為何人們身處歷史書寫已經(jīng)在反思與批判帝國主義的現(xiàn)代,在近半數(shù)的英國民眾心中,大英帝國的罪刑仍被著某種帝國的榮光所覆蓋,進一步人們對帝國認識保有正面評價,如認為殖民行為本身帶來落後殖民地的進步;甚至時至今日連殖民地的人群也在那樣進步觀念的遺緒下,為了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因此他們默認只需繼續(xù)發(fā)展,所有現(xiàn)在的困境都將迎刃而解,即便在此過程造成各種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階級等危機。而會形成這樣的觀念,則與作者在書中花費許多筆墨探討的帝國殖民時期出現(xiàn)的進步歷史觀念不無關係。
因此作者為了回應上述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問題,並且使人們從進步的想像中恢復,以破除中文版書名中「被歷史塑造的進步假象」。於是作者沙蒂婭以橫跨三百餘年中長時段的英帝國殖民歷史為跨度,討論此時段中英帝國的殖民活動,對於各個英國思想家、史學家,或其他直接、間接參與帝國事業(yè)者們,所認為的進步觀念或歷史觀是如何造成影響;同時也討論他們的歷史書寫怎樣賦予現(xiàn)實的意義,並且反過來形塑帝國行為的合理性,使帝國在道德上可獲得認可並再造對於歷史認識的過程。
不過需要指出一點,這也是本書之所以異於傳統(tǒng)批判帝國主義作品的一點,那就是本書在調動諸如英國對印度、中東殖民地等歷史案例時,所揭露出來諸多帝國殖民的暴行,筆者認為這些暴行的罪惡並非作者想要直接批判的事物。但這並不代表作者並不在意,恰恰相反,因為從作者在書寫可以發(fā)現(xiàn),她並不使用諸如馬克思主義,或後殖民史家對於殖民帝國相對二元化的批判,即只有一面倒的將帝國設定為需要打倒的敵人並譴責帝國罪刑;或單向度地將參與帝國事業(yè)思想家、軍火商、冒險家與史家等等,都畫上帝國主義者的反派臉譜。而是再退一步從歷史的當下思考問題,將本書要討論各種人物背後的思想資源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那些人在當下的能動行為何等等,從而捕捉到各個時代進步歷史觀念,並進一步討論那些觀念是如何推動現(xiàn)實中殖民事業(yè),以及又如何被殖民時的各種情況所影響,典型的案例就是作者在討論浪漫主義對於進步觀念的形塑造成影響時,以拜倫的案例及他後來被人詮釋成英雄主義的行為,是如何透過拜倫的社交圈與當時的媒介,從而傳播到英國國內並影響同個時代的人。
至於為何作者會想要以歷史的當下來討論進步觀念問題,筆者在此可以提出一些解釋,那就是作者很敏銳的捕捉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敘事及其批判,都是脫胎於進步觀念,因此在《時間怪獸》這本討論進步觀念如何影響帝國的書籍,就必須更加小心的處理革命、馬克思主義下的歷史觀念,才不陷入另一種以「反對帝國」為名的進步觀念敘事的窠臼;這部分也是筆者認為作者會在書中開頭與末章中,選擇穿插並詳論印度宗教中非線性史觀的循環(huán)觀念,即宇迦(Yuga,???),以作為人們較為熟悉的進步觀念對照物的原因。而同樣關於作者在本書對歷史觀念的討論,作者皆集中於第六章討論。
進步歷史敘事之外
在本小節(jié)筆者將聚焦討論在本書各個章節(jié)都有涉及到一個面向,該面向也是作者試著串聯(lián)五個不同時期的進步史觀怎樣發(fā)展的重要要素?—?— 暴力如何被人們看待與理解。在第六章〈歷史的過去與未來〉中,作者在末尾提到歷史該何去何從,以及該如何回應這場名為更新人性的歷史敘事命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作者在本書的另一條暗線來回答,那就是人們怎麼處理暴力對自我與他人的身心影響,亦即從如何評論暴力本身討論起。
在本書當中作者在詮釋暴力怎樣被合理化這件事,所花費的心力就如同本書討論歷史行動者的思想如何交流、借鑑與重新詮釋一樣,因為這件事同時也進步歷史敘事得以被推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本書各個章節(jié)中可以發(fā)現(xiàn)暴力行為本身是隨著進步歷史觀的敘事的發(fā)展,變得愈發(fā)冷漠而無情。一如那一句「白刃在手,殺心自起」體現(xiàn)器物對於人心的影響,作者在刻劃暴力時特別注重在物質層面的對於暴力形式的改變,其中就包含槍枝與空戰(zhàn)的出現(xiàn)。而這樣的發(fā)展促使施展暴力者的心理負擔也則越發(fā)減小,如作者對於槍枝與人心的深描,提及早期槍枝的發(fā)明,取代熱情且具隨機性的近戰(zhàn)搏殺,取而代之的是冷冽且可理性計算的扣動板機這一行為;又或是在空軍在敘利亞消滅叛亂村落時,只需幾枚砲彈就能直接夷平整座村莊,根本就無需接觸被轟炸的人群,就能在那樣幾近純粹理性下完成任務。
殖民者對於暴力的施展形式也不斷隨著進步觀念而有所改變,從個人層面的槍枝,到村莊層面的空戰(zhàn)出現(xiàn),再到整片地域層面的分治,即殖民者在房間內隨便幾筆畫下的邊境線,就造就當?shù)匕傩瘴磥砥揠x子散、互相屠戮的處境。而能使以上暴力與進步觀念脫離不了關係,正是本書花費大量筆墨討論歷史進步觀念。歷史學家的羽毛筆與墨水都將賦予這隻以時間敘事為爪牙的暴力怪獸,能夠更加直接、殘忍且立即方式痛下殺手,並使人們認為這將是有效率的,且毫無良心負擔的。殖民母國以暴力處理帝國內部的矛盾時,壓抑被施暴者提出正當理由的可能性,使得帝國暴力行為,在當時人眼中看似「中壢李姓客倌」史家們的歷史書寫下變得愈發(fā)合理,比如帝國各種對殖民地的不當政策,所引發(fā)導致的起義,或殖民地人民為求生計的反抗,即作者在書中以烏爾都語ghadar(無序、混亂),被史家們定調為暴亂、叛亂等等。
最後以上對於暴力的討論,筆者認為或許就是本書在結構上以中時段的跨度討進步敘事不斷自我修正的故事,會讓讀者感覺一詠三嘆的原因,但如照著暴力方式的轉變與進步觀念兩者相互影響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本書各章節(jié)的內容推進上,其實影含著人究竟怎樣施展暴力而不會感到愧疚的問題,而這個關於暴力的討論,即是作者認為歷史學家們未來得處理的歷史記憶的課題。
個人心得部分茲舉一例:
筆者受到作者在第四章鋪陳歷史的方式啟發(fā),正好可與筆者前陣子較感興趣的清代邊疆史產(chǎn)生的對話,或出現(xiàn)可以借鑑的部分。
關於第四章主要的架構與她在本章所主要處裡的案例,如作者所言應該都是出自於作者之前撰寫的《阿拉比亞的間諜》(Spies in Arabia)的內容,並且主要聚焦在英國特工或是歷史學者、文學家等等,受到中東不可知、不真實的文化因素,從而發(fā)展出一套不同於西方理性的思考模式,以及對於中東的再詮釋;還有英國運用空中管控伊拉克使人們將殖民暴力認為是人道的轉變等等,而作者討論的根基大多是又親臨此地者所遺留的史料,雖然她並沒有將史料本身還原其脈絡,比方說是甚麼情況下產(chǎn)生的,有何目的等等,而是因那些史料創(chuàng)造者擁有中東經(jīng)驗,從而透過遺留史料的書寫傾向鋪寫本章的內容,至於是否真能當作實證材料是另一回事,重點是這樣的史料創(chuàng)造者運用的修辭是否真的受到地域經(jīng)驗影響,這點則是需要多加考慮。
不過,作者在此處強調享有共同待過地理/地域經(jīng)驗這點,或許可以用來討論前現(xiàn)代國家的案例,比方說清代治理邊疆的將軍或辦事大臣,尤其是新疆治理經(jīng)驗這件事,不論是滿洲或索倫錫伯各部的大臣到此處當官,都或多或少學習如何到統(tǒng)治當?shù)啬滤沽?,以及辦理軍事屯墾的經(jīng)驗等,這點是否有進一步影響其他省分這點可以再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使新疆能夠被再認識,如乾嘉朝開展許多關於天山南北地理與歷史知識的國家學術級的考訂,出版《西域同文志》、《五體清文鑑》、《西陲總統(tǒng)事略》等等,這點在政策上也影響到日後清王朝於19世紀中葉的西北史地學並為其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國家該如何面對海疆與陸疆的爭議,提供給統(tǒng)治集團一定程度的思想資源。因此,筆者認為作者討論異域經(jīng)驗與觀念上的部分,或許也能延伸到其他案例,雖然清朝沒有像大英帝國一樣需要面對如何說服自己相信進步敘事的困擾,但卻在其統(tǒng)治新疆初期,有遇到大臣基於財政考量要求乾隆放棄此地,而乾隆則是予以反駁,並在統(tǒng)治期間陸續(xù)發(fā)明出多套新的王朝論述,使得其統(tǒng)治言之有理(筆者於歷史研究與寫作的報告,就是討論乾隆時期皇家音樂的再創(chuàng)制,從而吸納新疆這塊新納入的土地),這點或許可以類比理解。
後記
這本《時間怪獸》真的可以說是除了我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書籍之外,讀得最認真的書了(甚至我自己連專業(yè)領域的書都沒有讀那麼勤了),雖然是中譯本,但試圖從不太好的翻譯文字中揣度作者的原意,確實是一場極為快樂的知識饗宴。因此我大推這本《時間怪獸》作為人文學科大學生的必讀書目,除了歷史史實的補充之外,本書也涉及進步觀念下各個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形成脈絡,光是這點就夠給社科學生反思自身學術概念是為何形成了。
總而言之,不愧是研究書籍式的秦曼儀老師,選書都那麼有品味。
明天就要跟冉一起去聽梅爾清教授的演講了,真的非常期待。即便我現(xiàn)在還有一堆翻譯跟課綱要處理,甚至還有所內工作要做,哈哈哈。甚至還有自己的研究計畫與學位論文,還沒有動筆….哭啊
累哇歷史2023年6月28日 IMH.AS ?南港?無雨甚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