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陜西美食——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起源于秦漢時期,是著名的鳳翔小吃。當年蘇東坡任當?shù)靥貢r,在品嘗了豆花泡饃后寫詩稱贊,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金玉瓊漿”說的就是豆花泡饃,其中“金”說的是金黃的饃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瓊漿”是對豆?jié){的美譽。豆花泡饃口感細膩豐富,饃片香脆可口,厚過寸,呈鍋形,色金黃,外脆內(nèi)韌俗稱“鍋盔”。嚼之勁道麥香醇厚。豆花用品質(zhì)上乘的黃豆做成,香氣濃郁,鮮嫩爽口。搭配適量的辣油和蒜泥,讓整體風味更佳,每一口都充滿了層次感。近年來,豆花泡饃的制作工藝不斷精細,搭配佐料更加豐富,2011年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
一、歷史淵源
相傳豆花泡饃起源于先秦時期,屬于軍營飲食,由戰(zhàn)神白起命名。先秦時期戰(zhàn)爭頻仍,秦人幾乎每天都在準備打仗。在軍營里數(shù)萬將士同時用餐,時間極為寶貴,為了節(jié)省吃飯時間,白起就命令將士們將麥餅掰碎放在碗中,直接澆上燒熟后未點鹵水的豆?jié){趁熱食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種吃法不但節(jié)省時間,而且使粗糙耐嚼的麥餅變得軟滑爽口,還增加了豆?jié){的鮮香,味道極佳。
這種吃法一經(jīng)在軍營里推廣,將士們樂此不疲,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美食。大將軍白起將這種新的食物呼之為“豆?jié){泡饃”。時間一長,將士們發(fā)現(xiàn)吃豆?jié){泡饃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既解渴又耐飽。吃一頓豆?jié){泡饃,操練時不饑不渴,體力充足。如果再加上點兒豆花(未壓榨的豆腐),效果就更加明顯。于是,三軍統(tǒng)帥白起便下令:給豆?jié){泡饃中加入適量的豆花,并將這道美食命名為“豆花泡饃”,列入軍營常備食譜。
二、工藝流程
一種食物能否成為一道“美食”,食材是關(guān)鍵。正如豆花泡饃的名字一般,豆花和饃的味道,成了這道小吃能否受食客青睞的關(guān)鍵。當你看過一碗豆花泡饃的誕生之后,你會覺得,制作也沒什么難的,但往往簡單的東西背后,藏著的,才是最本真的東西。制作豆花泡饃前期要做很多工作,首先是做豆?jié){。選豆、洗豆、泡豆、磨豆、煮豆,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1)第一道工序是精選豆子,要買上好的籈豆,瘦的、碎的、霉的、統(tǒng)統(tǒng)要揀掉。將泡好的豆子從磨盤的小孔慢慢倒入,隨著磨盤的轉(zhuǎn)動,雪白的生豆?jié){便順著磨盤往下淌,豆香開始彌漫。
(2)豆花要嫩,豆?jié){要"煎",先放入鍋中煮熟,再放入消泡劑攪勻消泡,與豆?jié){同時倒入保溫桶內(nèi),迅速加蓋,經(jīng)七八分鐘后,就結(jié)成了凝固而潔白如玉的豆花啦,鮮嫩爽滑,煮而不散。
(3)豆花泡饃中的饃采用獨特工藝以及秘制的調(diào)味料烙成,因其形似鍋形,而且還敲之有聲,俗稱鍋盔,而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外色金黃,外脆內(nèi)韌,嚼之勁道。
(4)接下來再把濃汁豆?jié){加佐料,把切好的鍋盔饃片與豆花滾湯燒煮燴在一起,對泡饃的豆花軟硬的要求,不能像豆腐腦那樣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樣老,而是剛在這兩者之間,這樣的豆花潔白、滑爽細嫩、饃片金黃、軟香耐嚼、味道醇厚,一碗營養(yǎng)豐富,解渴耐飽的豆花泡饃就做好了。
(5)撒上蔥花、香菜悅目開胃,或者淋上紅油香辣滿口,或者加入白糖香甜綿長,簡便快捷而不隨便,食之實為享受。
三、價值意義
《舌尖上的中國》里說,陜西鳳翔人的一天,是從一碗豆花泡饃開始的。清晨,吃上一碗豆花泡饃,就是品一種文化,暖心暖胃,既便捷又耐饑,更能品味這座城市的人間煙火氣??梢哉f它以簡單質(zhì)樸的形式、敦厚純樸的口感、豐富純真的營養(yǎng),在陜西大地上傳承了兩千多年,幾乎經(jīng)歷了漢民族飲食文化發(fā)展進步的全過程。
從以谷物蔬菜為主食的周秦時代直到飲食多元化的今日,豆花泡饃依然保留住了自己“咸辣鮮香”的風格,保留住了自己“一紅三白”的基本特征。它不僅是老年人最愛的懷舊美食,也是外出游子的鄉(xiāng)愁美食,還是時代青年的網(wǎng)紅美食,更是承載著秦人血脈的文化美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際交流的頻仍,豆花泡饃正隨著各地美食家們的口碑,走出陜西,走向全國,成為老幼皆宜的美食名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