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聽講座,了解平山郁夫與絲路文明及犍陀羅藝術,長知識了
近期,筆者與許多熱心觀眾一樣,三進長沙博物館,通過看展覽、聽講座,了解平山郁夫與絲綢之路文明及古老的犍陀羅藝術,大飽了眼福,也增長了知識。

6月13日是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前一天,“絲路寶藏——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幕(筆者已寫過文章)。

為了滿足觀眾需要,同樣是在長沙博物館,6月13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蒲星應邀作了題為《平山郁夫與絲路物語》的講座;7月4日下午,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犍陀羅項目課題組特聘研究員何平,應邀作了題為《由平山郁夫先生的收藏解析犍陀羅藝術》的講座。


什么是絲綢之路?它是古代連接中西方的商道,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始于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以長安為起點,直到地中海。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等商品,因此,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以南海為中心,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

古絲綢之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深深的吸引了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郁夫。平山郁夫終生追尋的就是陸上絲綢之路。
筆者6月12日參加了“絲路寶藏”特展開幕式并參觀了展覽。近200件(套)絲綢之路文物及平山郁夫畫作,展現了豐富多元的絲路文明及平山郁夫的絲路情懷。

參觀完展覽,筆者感到意猶未足,對平山郁夫和絲綢之路仍然缺乏足夠認識。于是,筆者于6月13日下午聆聽了李蒲星教授的講座。該講座圍繞當代玄奘是畫家、古絲路上今行者、友善中華第一人、展覽看點與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

一、當代玄奘是畫家。
平山郁夫15歲時經歷過廣島原子彈爆炸,是核爆幸存者之一,其后深受核輻射后遺癥之苦,他的繪畫事業(yè)和生活也處在困境中,但他沒想過放棄,發(fā)誓“臨死之前要畫一幅令人稱心的畫”。
他想到,當年唐玄奘正是通過天山南道去印度求法的,這使他看到了讓生命沸騰的綺麗風光,于是嘗試通過描繪玄奘的求法之旅進行自救。29歲時畫出《佛教傳來》,得到日本畫壇認可。此后,平山郁夫堅持平和精進的人生理念,效法玄奘,走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被稱為“當代唐玄奘”。

平山郁夫立志描繪以佛教為主題的畫作,創(chuàng)作了畫作《大唐西域壁畫》等大量佛傳系列和絲綢之路題材作品。不可思議的是,平山郁夫“已經不堪支持的體力居然徹底康復?!碑敵踉庥龊穗y而生命瀕危的少年后來活到了79歲,還成為了日本著名畫家、現代日本繪畫三座山之一。

二、古絲路上今行者
平山郁夫偕夫人平山美知子沿地中海-中國敦煌-日本奈良的路線反復來回,150多次遍訪絲路沿線國家,足跡遍及廣袤的歐亞大陸,其中有70多次到訪敦煌。他探尋絲路文明的奧秘,描繪絲路各國文明的遺跡和風貌,創(chuàng)作了大量絲路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世界文化遺產守護者以及中日友好文化使者。

本著對絲路文明的熱愛,平山郁夫很自然地走上了文物保護之路,萌生出建設國際“文物紅十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構想。平山郁夫夫婦在尋訪過程中,投入大量資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不斷收集流散于各國民間的絲路古代文物,又無償捐獻給美術館。

為了達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平山郁夫以政治為手段,1984年任東京藝術大學校長,1988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還發(fā)起世紀文物紅十字組織,同年在日本鐮倉成立“絲綢之路研究所”,兩年后捐贈100萬美元設立“絲綢之路基金”, 2003年在日本梨縣建“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
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品以犍陀羅佛教造像和絲路貨幣為代表,幾乎涵蓋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所有領域,從地中海到西亞、東亞,從古代到中世紀再到近代,包括雕刻、繪畫、金屬加工品、玻璃器具、染織品、飾品、書籍等諸多領域。

三、友善中華第一人
平山郁夫曾多次向往中國,但直到1975年才實現第一次訪華。到敦煌考察更是他夢寐以求的,但直到1979年,才終于來到敦煌考察、臨摹和寫生。1989年,平山郁夫捐贈2億日元設立平山郁夫敦煌學術基金。他在日中兩方來回奔走,經過多方努力,1988年促使日本政府支持10億日元無償援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并于1994年落成。他作為東京藝術大學的校長,還要求該校學生必須到敦煌考察學習方能畢業(yè)。

平山郁夫1984年任中日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1994年任會長,2008年任名譽會長,晚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他在中國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畫畫,可以說畫遍了中國大江南北。他畫得最多的還是以敦煌景觀為題材的繪畫寫生和創(chuàng)作。

四、展覽看點與意義
關于這次“絲路寶藏”特展,李蒲星認為有以下看點:
1、古希臘陶瓶畫開啟了西方繪畫美術史,如黑繪混酒器(陶)、人物像注口壺、單耳幾何紋繭形壺紅繪香油瓶等。
2、絲路古國的金器訴說著逝去的昔日繁華,如金王冠、薩珊波斯沙普爾一世像金幣、迦膩色伽一世像金幣、佛塔形玻璃舍利容器等。
3、波斯陶塑的傳統和現代,如牛形來通、塑人像來通、水牛形來通等。
4、歐亞文明融合而成的犍陀羅佛像藝術,如佛陀立像、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佛陀頭像、彌勒菩薩說法像、觀音菩薩半面思惟像、阿特拉斯像石雕、鬼子母神等。

他把此次展覽的意義概括為:
1、參觀者與絲路諸國古文明零距離接觸與體驗。
2、文明及交流是絲路精神的靈魂。
3、全新亞洲文化精神共同體意識的樹立與踐行。
4、亞洲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復興的統一。
聽完李蒲星的講座,筆者對犍陀羅藝術產生了興趣,犍陀羅藝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7月4日下午,筆者又一次來到長沙博物館,聆聽何平老師的講座。

2014年至2017年,何平曾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多次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拍攝系列紀錄片《尋訪犍陀羅》,著作有《犍陀羅文明史》和《圖說犍陀羅文明》(合著)。
在這次講座中,何平結合去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見聞,及長沙博物館舉辦的這次 “絲路寶藏” 特展展出文物,以《大唐西域記》等文獻記載為例證,通過對數十幅平山郁夫先生所收藏絲綢之路部分文物的照片,及何平本人拍攝照片的展示,圍繞犍陀羅佛教藝術的誕生、犍陀羅藝術的圖像學分類、犍陀羅藝術的主要地區(qū)與風格特征等問題展開講解。

“絲路寶藏”特展由“文明海洋”“輝煌河流”“佛的微笑”“夢回敦煌”四個部分組成,其中“佛的微笑”部分展出大量來自犍陀羅地區(qū)的精美佛造像,這批佛造像最有藝術魅力,成為大多數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展品之一。

據何平介紹,佛教創(chuàng)立初期曾經歷過一個“無佛像”的時代。直到公元1—2世紀,以犍陀羅為中心的貴霜王國開始出現了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并不斷發(fā)展。而古犍陀羅地區(qū)包括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東北部地,處于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因此,其核心面積雖僅20多萬平方公里,卻成為了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

犍陀羅地區(qū)的佛造型不僅是最初的佛像,其更是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的多元藝術表現技巧,極具立體感和寫實性,并由此越過蔥嶺(即帕米爾高原)向東傳播,深刻地影響了東亞佛教藝術的發(fā)展。
何平的講座,使我對古老的犍陀羅藝術及絲綢之路文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長沙博物館舉辦的“絲路寶藏”特展及李蒲星、何平兩位老師的講座,讓筆者有幸走進絲路藝術世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了解到了“當代唐玄奘”——平山郁夫先生的藝術成就、絲路之行、他與中國的結緣等,對絲綢之路文明和犍陀羅藝術的發(fā)展進程有了清晰的脈絡,內心更加熱愛絲綢之路文明,對今天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有了更深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