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陜西高陵縣寶詩佳公司漢墓發(fā)掘簡報

2021-10-12 11:01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陜西高陵縣寶詩佳公司漢墓發(fā)掘簡報

選自《華夏考古》2007年第3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摘要:20 0年3月,為配合陜西高陵縣涇河工業(yè)園寶詩佳公司的基本建設(shè)工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陽陵考古隊在其宿舍樓地基內(nèi)發(fā)掘清理了兩座漢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因它們位于漢景帝陽陵的陪葬墓園范圍之內(nèi),故它們的發(fā)掘?qū)τ谘芯筷柫昱阍崮箞@的歷史沿革等相關(guān)問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00年3月,為了配合寶詩佳公司基本建設(shè)工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陽陵考古隊對該公司的征地進行了考古鉆探,共鉆探出墓葬12座。同時,對職工宿舍樓基槽內(nèi)編號為200BSJM12、200BSJM9(分別簡化為M12和M9)的兩座墓葬進行了發(fā)掘清理,現(xiàn)就這兩座墓葬的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概況

寶詩佳公司位于高陵縣涇渭鎮(zhèn)梁村七組北塬上,東臨204制藥廠,西臨海浪化工公司,南眺渭河,北臨天維生物公司。此處屬咸陽原的東端,渭河三級臺地,地勢高亢,平坦開闊,土厚水深。(圖一)

二、墓葬形制

M9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東西向,方向126°。墓道為長方形豎穴斜坡墓道,坡度約21°,開口深0.70米,底部距地表8.20米,上端口長12米,寬1.10米;墓道西側(cè)中部偏北有一圓形盜洞,編號D2,直徑約0.70米。甬道在墓道西端,為斜坡拱頂土洞,坡角21°,長3.40米,寬1米,高2.20米。甬道前端,有一盜洞,編號D1,直徑約0.60米。封門僅存中間部分,為土坯建構(gòu),寬0.30米,殘高0.70米。墓室為拱頂土洞,長4.30米,寬1.80米,高2.5米。墓室前部有一盜洞,編號D3,直徑約3米。墓室東北角被M12打破。葬具殘存部分可看出為一棺,殘長1米,寬0.80米。棺內(nèi)人骨架已被擾亂無存。在墓室前端盜洞擾亂范圍內(nèi),出土有陶器殘片、銅器殘片、柿蒂形銅飾、泡釘以及鐵環(huán)首刀1件。(圖二)

M12為東西向,方向60°,由墓道、墓室兩部分構(gòu)成。墓道在墓室東側(cè)。墓道為長方形豎穴斜坡墓道,坡度約28°,開口深約0.70米,底部距地表8米,上端口長8米。墓室為磚拱頂洞室,長4.20米,寬1.45米,高1.70米,墓室頂部為拱頂,壁用磚橫長平放錯縫壘砌,共12層,高1.10米。南、北兩壁每層1塊磚,西壁每層3塊磚。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8.7厘米。墓室底用方磚平鋪,4列12排,方磚長35厘米,厚6厘米,墓壁磚壓于鋪地磚之上。封門已經(jīng)被破壞,用殘半磚及草拌泥壘筑,寬0.20米,高1.50米。墓室內(nèi)有棺一具,東西向放置于墓室的南側(cè),較靠近墓室的后端,棺長2.30米,寬0.65米,棺板厚約0.05米。棺內(nèi)人骨架大部分已朽成黃色骨粉末,仰身直肢,頭向東,面向不清。人骨架口部有骨蟬1件,頭部左上方放置銅鏡1件,左手外側(cè)有銅錢34枚。棺北側(cè)與墓室北壁之間,整齊有序地放置有陶器、鐵器等隨葬器物。除陶灶外,隨葬的陶器均為釉陶。(圖三)

三、陶葬器物

M9僅在盜洞范圍內(nèi)出土幾件陶器、銅器殘片,零散的車馬器以及鐵環(huán)首刀1件。M12出土有陶器、鐵器、銅器等近30件。

1.陶器

罐、盒、壺、灶、鼎、燈、奩、博山爐等,除特別注明胎色外,余者均為泥質(zhì)紅陶。

5件。形制相同、大小稍異,輪制,圓形筒狀,傘狀頂,圓口稍斂,圓唇??诓恐車幸恢芗毾壹y,其與項部邊緣之間有六條等距分布的豎棱,直腹,三小矮足,獸形。腹部等距飾三組弦紋,每組三道。通體飾綠色釉,部分脫落。有的里面有糧食遺存。標本M12∶2,高39.50厘米,口徑9厘米,唇寬0.50厘米,腹徑23厘米,底徑23厘米,足高5厘米。(圖四,1;圖版一二,1)

罐5件。形制、釉色基本一致,依據(jù)器物特征可分為兩型。

A型:3件。重唇口,溜肩,鼓腹,腹下斜內(nèi)收,底內(nèi)凹。通體施綠色釉,大部分脫落。標本M12∶1,通高14厘米,口徑6.60厘米,腹徑16.10厘米,底徑9.20厘米。(圖四,7)

B型:2件。形制基本同于A型,底部稍平。標本M12∶2,通高14.50厘米,口徑6.50厘米,腹徑16厘米,底徑8.50厘米。(圖四,9)

盒2件。輪制,子母口,斜直腹,稍弧,平底稍外鼓,矮圈足;有蓋,蓋弧鼓,上部較平,蓋上有一圈矮突棱。通體施綠色釉,部分脫落。標本M12∶14,通高14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9.50厘米,足高0.90厘米。蓋上突棱寬0.70厘米,高0.70厘米,直徑9厘米。蓋徑16.40厘米。(圖四,3;圖版一二,2)

壺 1件。標本M12∶7,直口,束頸,溜肩,圓鼓腹,高圈足,略外撇。肩部飾三道陰弦紋,并對稱堆塑兩鋪首銜環(huán),腹部飾三道陰弦紋。通體施深黃褐色釉。高47.10厘米,口徑14.30厘米,唇寬1.30厘米,腹徑3厘米,底徑15厘米,足高4厘米。(圖四,5;圖版一二,6)

博山爐 1件。標本M12∶8,形如豆狀,圓盤形底座,鼓腹較深,博山蓋,鏤空,子母口,圓柱狀短柄,中空。蓋施綠釉,爐身施黃褐釉。通高17厘米,口徑4.90厘米,腹深5.20厘米,腹徑9.10厘米。盤形底座直徑13.50厘米。(圖四,8)

鼎1件。標本M12∶12,子母口,雙附耳,外撇,腹稍弧,圜底,三獸蹄足,瘦高,蓋弧鼓。其上等距分布三小乳丁,乳丁中間堆塑一鈕及環(huán)。通體施綠色釉。通高18.50厘米,口徑13.30厘米,腹徑18厘米,足高8厘米。(圖四,6;圖版一二,5)

奩1件。標本M12∶13,直筒身,平唇,平底,三獸足,博山蓋,口部飾一道陰弦紋,通體施綠釉。通高31厘米,口徑2厘米,唇寬1厘米,足高5厘米。(圖四,2;圖版一二,3)

燈1件。標本M12∶16,燈盤為直口,方唇,淺腹,燈盤內(nèi)中央部位稍向上凸??招谋?較短,大喇叭形圈足。通體施綠釉。通高8.80厘米。燈盤口徑8.50厘米,唇寬0.70厘米,底徑7.10厘米。(圖四,10;圖版一二,4)

灶1件。標本M12∶6,泥質(zhì)灰陶,灶體平面呈梯形,前端方,后端弧圓,上有兩灶眼,前后排列;后端有煙囪,粗短,外撇,中有小孔;前端有火門,直口方形,緊貼火門三面飾菱形紋,灶體置于帶四足的長方形陶板上,板前端長出灶前沿6.50厘米,其下四個方形柱足,灶上置一甑一釜。通高(帶甑)15厘米,長26.50厘米,寬13厘米;陶板長32.50厘米,厚0.90厘米;足高3厘米。(圖四,6)

2.鐵器

有釜、環(huán)首刀、削等。

釜1件。標本M12∶21,模鑄,直口,圓唇,矮頸,溜肩,鼓腹,腹下斜內(nèi)收,小平底。由口部至底部有兩道對稱的細凸棱,應為范縫。高9.50厘米,口徑7.50厘米,唇寬0.40厘米,腹徑12厘米,底徑5厘米。

環(huán)首刀1件。標本M9∶3,殘斷,柄部圓環(huán)粗細不均。環(huán)徑約2.30厘米。殘長約8.60厘米,柄寬2厘米,厚0.40厘米。刃部寬1.50厘米,厚約0.20厘米。(圖五,1)

削 1件。標本M9∶4,殘斷,殘長約7.50厘米,寬1.50厘米。(圖五,2)

3.銅器

銅鏡1件。標本M12∶18,胎較薄,圓形,鏡面略弧鼓。圓形鈕座,鈕座外為八內(nèi)向連弧紋,其外為兩道鋸齒紋,二者之間有銘文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鏡緣較窄。直徑7厘米,沿寬0.30厘米,厚約0.30厘米。(圖六,1)

泡釘4件。標本M9∶2,頭盔狀蓋,內(nèi)為一小釘,蓋徑約1.60厘米,釘長約1.50厘米。(圖五,3)

柿蒂形銅飾2件。標本M9∶1,銅質(zhì),模鑄。柿蒂形,四瓣葉,較薄,中間有一小孔,其葉瓣長約2.60厘米。(圖五,7)

4.銅錢

全為M12內(nèi)出土。完好者34枚,均為五銖錢,肉好周郭,制作規(guī)整,可分三式。

Ⅰ式:標本M12∶20,“五”字交筆處直,“銖”字下橫劃圓折。直徑2.60厘米,徑0.90厘米,小端直徑0.50厘米。(圖五,6)穿寬1厘米。(圖六,2)

Ⅱ式:標本M12∶25,“五”字交筆處緩曲,“銖”字下橫劃圓折,稍外撇。直徑2.60厘米,穿寬1厘米。(圖六,3)

Ⅲ式:標本M12∶26,“五”字交腹曲筆,上下橫出頭,“銖”字上下橫劃方折。直徑2.35厘米,穿寬1厘米。(圖六,4)另外,M12還出土有4枚減輪五銖,均已殘斷。

5.骨器

骨蟬 1件。標本M12∶19,磨制,蟬形,頭部有簡單的刻劃,線條較粗,背上有脊,前部正中鑲嵌一透明物。長3.90厘米,寬2.20厘米,重約10.10克。(圖五,5)骨塞 1件。標本M12∶24,磨制,大致呈圓錐體,無紋飾。長1.7厘米,大端直

6.車馬器

車1件。標本M9∶6,鉛質(zhì),模鑄。殘,圓形,剖面呈“T”形,大端直徑2厘米。中有小孔,孔徑1厘米。殘長1.60厘米。(圖五,4)

四、結(jié) 語

M12出土的日光鏡為西漢中晚期至新莽時期的典型器物[1],同時出土的陶器除灶為泥質(zhì)灰陶、壺為深黃褐色釉外,其余均為綠色釉陶。棕黃色釉陶及綠色釉陶相繼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主要流行于陜西地區(qū)以及黃河中下游一帶。到東漢時期,綠色釉陶大為流行,并普及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2]。M12內(nèi)所出的釉陶器,從其制作水平、燒造火候及施釉等方面來看,已處于較為成熟的階段。同時,減輪五銖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此種錢是當時經(jīng)濟衰退、貨幣貶值的產(chǎn)物[3]。由此,M12的時代大致可以確定為東漢晚期。

M9的形制與西安市西北醫(yī)療設(shè)備廠M132、M170等西漢早期墓葬[4]較為相似。但是,其內(nèi)由于盜擾嚴重,未出土有明確時代特征的隨葬器物,故其時代難以確定。我們只能依現(xiàn)存的打破關(guān)系確定其早于M12。

此次發(fā)掘的兩座墓葬位于漢陽陵的陪葬墓園東端,從其所處位置、時代及其規(guī)格來分析,它們并不是用來陪葬陽陵的。在陽陵陪葬墓園內(nèi)諸如此類規(guī)格的墓葬分布極多,其時代也均在西漢晚期以后。這些墓葬的分布沒有規(guī)律,有的在墓園里面與大型的陪葬墓距離較近,或許與大型墓葬有家族上的關(guān)系;有的距離大型的陪葬墓較遠,打破墓園的圍溝,顯示出墓葬本身在下葬時已經(jīng)沒有或忽略了墓園之類的概念。由此看來,到了東漢末期,隨著陽陵陵園、陵邑等設(shè)施的日趨衰落,陽陵陪葬墓園的陪葬制度已經(jīng)不如早期那么嚴格。這對于我們研究漢陵陪葬制度以及陽陵陪葬墓園的沿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領(lǐng)隊:焦南峰

發(fā)掘:王保平 馬永嬴 李 崗楊武站 曹 龍

照相:王保平

執(zhí)筆:曹 龍 楊武站 馬永嬴

陜西高陵縣寶詩佳公司漢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塔河县| 海淀区| 定南县| 蒲城县| 无极县| 昌黎县| 札达县| 乌鲁木齐县| 平邑县| 克山县| 中超| 定安县| 荥阳市| 平罗县| 桂阳县| 田林县| 民和| 宁乡县| 芦溪县| 武宣县| 皋兰县| 辛集市| 徐闻县| 志丹县| 马尔康县| 故城县| 山东省| 马山县| 都匀市| 林州市| 华蓥市| 龙泉市| 双峰县| 衡阳市| 邯郸市| 濉溪县| 措勤县| 柳州市| 开江县| 庄浪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