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融醫(yī)案——肝陽上亢


魏某,男,7歲。
【初診日期】 2006年6月29日。
【主訴】 眨眼伴異常發(fā)聲1年。
【現(xiàn)病史】 患兒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頻繁眨眼,努嘴,偶有扭脖子,伴有咽中“吭吭”發(fā)聲。曾就診于兒童醫(yī)院,診斷為“抽動癥”,予氟哌啶醇1/8片,2次/日,服藥2周后又配合中藥治療(具體不詳),療效不佳而求診于我院?;純含F(xiàn)可見聳鼻,努嘴,扭脖子及喉中不自主發(fā)出異聲,無穢語,夜間睡眠時癥狀消失,每遇感冒及壓力大時癥狀加重。平素煩躁易怒,納欠佳,寐欠安,二便調(diào)。
【查體】 神清,精神反應(yīng)可。咽紅,扁桃體未見腫大。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曾查腦電圖示:未見異常。
【診斷】 抽動—穢語綜合征(中醫(yī):抽動癥)。
【辨證】 肝陽上亢。
【治法】 平肝息風。
【方藥】?天麻鉤藤飲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天麻15g,鉤藤15g,生石決明15g,桑葉10g,菊花1Og,陳皮lOg,半夏10g,茯苓1 5,羌活9g,僵蠶9g,黃芩10g,白芍15g,甘草6g,當歸15g,浮小麥30g,大棗3枚,葛根30g,射手;3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麥芽10g,砂仁6g,雞內(nèi)金6g,山豆根6g。7劑。
二診(2006年7月6日):癥狀減輕服前藥7劑后,無聳鼻,仍有努嘴,及“吭吭”聲,次數(shù)減少,患兒脾氣急躁,納欠佳,寐欠安,納呆,便調(diào)。舌淡紅,苔黃,脈略弦。前方減山豆根,加夏枯草15g,龍膽草15g。21劑。
三診(2006年7月27日):患兒服上藥后,抽動減輕,仍有“吭吭”,自行停藥5天,癥狀未見加重?,F(xiàn)納少,便調(diào),舌淡紅苔白,脈弦。繼用前方治療。14劑。
四診(2006年9月7日,):因上學(xué)患兒自行停藥1個月,但抽搐仍較前減輕,“吭吭”消失,偶有努嘴,納可便周。舌淡紅苔白,脈平。繼以前藥鞏固治療。
【按語】 本例患兒根據(jù)其癥狀及舌脈、素質(zhì)等表現(xiàn),辨證為肝陽上亢型。故治療擬天麻鉤藤飲加減。肝:陽化風故臨床出現(xiàn)“抽動”諸癥,肝火擾心,心神失養(yǎng),故寐欠安;肝旺克脾,脾失運化,故納欠佳。故此方中以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白芍、當歸護肝陰;桑葉、菊花疏散外風以防引動內(nèi)風;甘麥大棗湯養(yǎng)心安神;砂仁、內(nèi)金、焦山楂、焦神曲、炒麥芽運脾開胃,配陳皮、半夏、茯苓以健脾利濕;配羌活以解表,預(yù)防外邪;配葛根以柔頸,僵蠶、射干以利咽。諸藥合用使肝陽得潛,肝風得息,心神得養(yǎng),脾胃得運,諸癥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