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xué)》 亞里士多德 (十)
1
事物被稱為“是”(實(shí)是)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來源于屬性,第二種“是”來源于本性(絕對)。
(一)“是”來源于屬性的,就像我們所說的“這個正直的作者是文明的”,“這人是文明的”,還有“這文明的是人”。我們說“這文明人在造房子”,是因?yàn)樵旆孔拥娜恕笆恰蔽拿鞯?,或者說文明人就“是”造房子的人。
這里所說的,一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其含義就是說明,一個事物恰是另一個事物的屬性。
我們剛才說到的各個例子就是這樣:我們說“人是文明的”、“這文明的是人”、“那個白的人是文明的”或“這文明的人是白的”,最后兩種說法中所體現(xiàn)出的兩種屬性都是屬于同一事物的。
第一句意為其屬性是一個偶有屬性,而“講文明的是人”意味著“文明”是人的偶有屬性。(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是蒼白”也看作“是”,因?yàn)檫@是一個偶有屬性)。
因此,當(dāng)一個事物在偶然意義上被說成“是”另一個事物時,或因兩者屬于相同事物,或因其自身屬性正好屬于另一個事物,或因另一事物具有它本身表述的屬性。
(二)本質(zhì)存在的種類,正是那些由表述范疇所示的類型,因?yàn)椤按嬖凇钡囊饬x恰好和這些種類一樣多。
范疇是把主題是什么說清楚。有些是把主題的性質(zhì)說清楚,有的是把數(shù)量說清楚,有的把關(guān)系說清楚,有的把主動和被動說清楚,有的把何時何地說清楚。
“是”的意義可以解釋每個問題。有的說法是這人正在恢復(fù)健康,有的說法是這人恢復(fù)健康,還有的說法是這人正在走路,或者正在削東西,或者有“這人走路或削東西”這樣的說法(“正是”和“是”)。
這些說法中間有什么區(qū)別,這里暫時不詳談,余下的也這樣做。
(三)還有,“存在”和“是”意味著陳述是真實(shí)的,“不存在”意味著不是真實(shí),而是虛假的。肯定和否定情況下也是如此。
例如,“蘇格拉底是文明人”意味著這是真實(shí)陳述,或“蘇格拉底臉色不蒼白”也意味著這是真實(shí)的。但“正方形的對角線與邊不是可通約的”,那么說“是”的人就是假的。。(正方形的對角線與邊長的比值是個無理數(shù)√2,因此它們無法通約。所以,如果說它們是可以通約,即為虛假。)
(四)再有,“存在”和“是”意味著我們曾提到的一些事情可能“存在”,另一些事情則是完全現(xiàn)實(shí)的“存在”。
因?yàn)槲覀冋J(rèn)為既可能看到某些東西,又實(shí)際看到某些東西,那么這些東西就是“看”。既能夠?qū)崿F(xiàn)認(rèn)識,也能真實(shí)體現(xiàn)認(rèn)識,那么這即為“認(rèn)識”。既能呈現(xiàn)靜止,也能存在靜止,那么這即為“靜止”。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本體,我們說赫爾墨斯(藝術(shù)之神)存在于大理石中,或線段在這條直線中,未成熟的種子孕育在谷物中。當(dāng)事情可能存在或沒有跡象存在時,必須隨時隨地加以解釋。
至于事物什么時候潛在,什么時候不是潛在,我們在別的地方做論述。
2
我們所說的本體(實(shí)體)有:
(一)單純的物體,比如土、火、水和這類的物體。還有些事物是由單純物體組成的,比如動物,鬼神,以及這些物體的部分包含在內(nèi)。所有的這些都被稱為本體(實(shí)體),因?yàn)樗鼈儾皇莿e的主題的范疇,而它們是別的事物的范疇。(它們不能表述主體,但別的一切都可以用來表述它們。這是按照古希臘語的語法作為分類。)
(二)本體(實(shí)體)是那些內(nèi)在的事物,雖然不說明主題,但是事物成為“存在”的原因就是它們,比如動物成為“存在”的原因就是靈魂。
(靈魂是動物獨(dú)有的,所以動物的存在也必須是靈魂的存在。一旦動物死亡,它只剩軀體,就不再是“真正的動物”了。)
(三)本體是事物中存在的部分,事物要成為獨(dú)立的個體,就要依靠這些部分,把這些部分作為范圍、限制或標(biāo)記。
如果這些部分不在了,那事物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比如有的人說,失去了面,就沒有體的存在,沒有了線,也就不會有面。那些人認(rèn)為數(shù)也有類似的本性,因?yàn)樗麄冋f,沒有了數(shù),就不會有萬物,所有的事物都把數(shù)當(dāng)作范限。
(這里要注意,作為“人”應(yīng)該是“健全的”。那么,失去一只手的殘疾人,是不是“人”呢?這就要從以第二點(diǎn)作為前提。人的靈魂存在,即使殘疾人也一樣是人。)
(四)本質(zhì),其原理為定義,也被認(rèn)為是各種事物的實(shí)體。
這樣來看,本體可以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屬于最底層的,而且不需要別的事物來說明的事物。
第二種,可以分離并因此而獨(dú)立的已經(jīng)存在的“這個”。第二種含義還說明各個可以獨(dú)立的形狀或形式。
3
“同”、“別”、“異”的含義及用法
“同”的含義有:
在屬性上,例如“蒼白”和“文明”是相同的,因?yàn)樗鼈兪峭皇挛锏呐加袑傩?;“人”和“文明”也是相同的,因?yàn)樗鼈兪潜舜说呐加袑傩?,而“文明”同于“人”,因?yàn)樗侨说呐加袑傩?。(?fù)雜實(shí)體和單純實(shí)體是一樣的,而且每類都相同,因?yàn)椤叭恕焙汀拔拿鳌迸c“文明人”一樣,反之亦然。)
所以,這些說法都是不具有普遍性的,這就是為什么這些陳述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因?yàn)?,說”每個人都是文明的”,并不真實(shí)(普遍屬性因本性存在于事物中,但偶有屬性卻并非如此)。
但個體的陳述卻是絕對正確,這些說法只適用于個別事物上,使用的情況也僅限于個別情況。因?yàn)椤疤K格拉底”和“文明的蘇格拉底”被認(rèn)為是相同的,但“蘇格拉底”并不代表其他個體,所以我們并不認(rèn)為“每個人”即為“每個蘇格拉底”。
除了上面所說的涵義之外,“同”的另一個含義是:
從本性上看,“同”含義的數(shù)量應(yīng)該是和“一”相同的。物質(zhì)可以因?yàn)椤邦悇e”而成為“一”,可以因?yàn)椤皵?shù)量”而成為“一”,可以因?yàn)椤巴恍浴倍蔀椤耙弧?。事物因?yàn)檫@些而成為一的,也就可以成為“同”。
有的時候我們說,一個事物和它本身是一樣的,因?yàn)槲覀冎鞍阉?dāng)成了兩個事物。
如果事物的種類、質(zhì)料、定義和本質(zhì)多于“一”,那么這類事物就稱為“別”。一般而言“別”與“同”的意義相反。
“異”可以用在,
①,它們雖然在某些方面相同,但在數(shù)量、屬、種或類比上都不同。
②,那些不同屬的事物、矛盾事物以及本質(zhì)上具有相反性質(zhì)的事物。
被稱為“似”的事物是在各個方面都有一樣的屬性。有些事物,性質(zhì)是一樣的,相同的屬性也比不同的屬性多,這樣的事物也被稱為“似”。
我們說兩個事物相“似”,那么這兩個事物,在大多數(shù)的屬性上,或者比較重要的能變屬性(每一對成屬性的頭或尾)上是兩相共通的?!安凰啤钡暮x恰恰與“相似”是相反的。
4
“相反”的含義及用法
“相反”一詞應(yīng)用于矛盾因素、矛盾、相對條件、缺失和擁有,以及創(chuàng)生和分解產(chǎn)生的極端事件。
那些不能在同一個體中同時存在的屬性,也被認(rèn)為是相反的——不論是它們本身還是其組成部分。例如,灰色和白色不同時屬于同一事物,因此它們的組成部分是相反的。(一個事物不可能既是灰的又是白的)
“相對”用在:
(一)科屬不同的屬性,一個主題不能同時包括這些屬性。
(二)在科屬里面區(qū)別最大的兩個事物。
(三)包含在同一個涵蓋很廣的事物中的區(qū)別最大的屬性。?
(四)包含在同一個職能中最不像的事物。
(五)種或?qū)偕辖^對差別最大的事物。
因?yàn)椤耙弧焙汀笆恰钡暮x是很多的,其他的很多名詞都是源自于此,因此“同”、“別”、“相對”等詞也是這樣有很多含義,它們在各自的范圍里也會有各自不同的含義。
“品種有別”一詞適用于同屬但不相同的事物,或是在同一科屬里彼此不一樣的事物,或者事物有一些相對性含在自身的本體里面,還有事物含有能夠使它們變成獨(dú)立事物的相對性(包括的相對性有兩類,一類是所有的,一類是所說的基本上的)。
各自定義來自于其品種的屬于同一科屬(門類)的事物(比如人和馬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動物),還有那些本體大同小異的,屬于同一科屬的事物,都可以稱為“品種有別”。
“品種相同”的每個含義和“有別”的各個含義正好相反。
5? ?
“先于”和“后于”
(一)事物距離某些起始點(diǎn)比較近(假設(shè)每級事物都有屬于自己的開始,即準(zhǔn)始),這個起點(diǎn)要么是來源于自然,把絕對事物作為標(biāo)準(zhǔn),要么是把某個事物、某個地點(diǎn)或者某個人作為標(biāo)準(zhǔn)。
比如,某個事物比起某物來在空間位置上為先,就是說第一個事物距離某處較近,這個某處,可以是來源于自然體系確定的地點(diǎn)(比如位置處于中間或最后)。
也可以是把某個偶然事物作為標(biāo)準(zhǔn),說某個事物是“后于”,意思就是說這個事物離那個標(biāo)準(zhǔn)事物比較遠(yuǎn)。
還有的事物用“先于”或者“后于”,是在時間上說的。有的是距離現(xiàn)在時間較長,就叫作過去的事件,比如特羅亞戰(zhàn)爭要“先于”波斯戰(zhàn)爭,那是因?yàn)樘亓_亞戰(zhàn)爭距離現(xiàn)在年代更久遠(yuǎn)。有的是因?yàn)榫嚯x現(xiàn)在的時間比較近,就叫作將來事件,比如尼米亞賽會要早于比色亞賽會,那是我們把現(xiàn)在作為起點(diǎn)來看。凡是距離起點(diǎn)比較近的,就是“先于”。
還有事物,因?yàn)榫嚯x原動的事物比較近,從變動的角度來說就是“先于”,比如小孩要“先于”成人。原動者的變化則是從自己開始的,而且是絕對的。
還有事物是因?yàn)樗臋?quán)能超越,所以就在權(quán)能的角度上說“先于”,意思就是說權(quán)能比較大的就是“先于”。這樣的話,所有的“后于”都要聽從“先于”的指示?!跋扔凇保ㄏ忍欤┳寗恿耍昂笥凇保ê筇欤┎趴梢詣?。在這種情況下,“先于”的指示就是起點(diǎn)。
還有的事物,是在排序上來說“先于”的,就是按照某種規(guī)律,以某個特定事物為參照,然后來安排各個事物,比如在合唱中,第二個唱歌的人要先于第三個唱歌的人,在豎琴中倒數(shù)第二根弦的位置要先于末弦。因?yàn)樵诤铣?,第一個唱歌的人是領(lǐng)導(dǎo),作為標(biāo)準(zhǔn),而在豎琴中,以中弦為標(biāo)準(zhǔn)。
(二)在認(rèn)識之前的,也絕對地被當(dāng)作“先于”;在定義上“先于”并不意味著在感覺上也是。在定義上來講,把普遍作為“先于”,從感覺上來看,則把個別當(dāng)作“先于”。因?yàn)槎x是一個整體,不能脫離各個部分而獨(dú)立存在,而有了文明人然后才能體現(xiàn)“文明性”。
(三)一個事物“先于”另一個事物的,前者的屬性也“先于”后者,比如直“先于”平,就是因?yàn)橹笔蔷€的屬性,平是面的屬性,而線先于面,所以直先于平。有的事物被稱為“先于”或者“后于”就是這個情況。
(四)事物的先后之分是因?yàn)楸拘院捅倔w,有的事物可以不依靠別的事物而獨(dú)立存在,有些事物就要依靠別的事物而存在,這個差異,柏拉圖曾經(jīng)說過。
如果我們把實(shí)是的各個含義考慮進(jìn)來,首先,主題就是“先于”,本體應(yīng)該是“先于”。
其次,有的事物成為“先于”是因?yàn)闈撛谛?,有的則是因?yàn)橥耆珜?shí)現(xiàn)。比如按照潛能看,那么沒有完成的線就要“先于”完成的線,部分要“先于”整體,物質(zhì)要“先于”實(shí)體;但是按照現(xiàn)實(shí)來看,那么上面所說的“先于”就要變?yōu)椤昂笥凇绷?,因?yàn)橹挥姓w解散了,作為組成部分的那些事物才能獨(dú)立存在。因此有的時候就是按照第四種情況來判定事物是“先于”還是“后于”。
從事物產(chǎn)生的角度說,有的事物不用依靠別的事物而獨(dú)立存在,整體不由部分組成(來構(gòu)造),有些事物,在解消說的角度看,也是這樣,部分無需等待整體消散就可以獨(dú)立存在。其他的情況也與此相類似。
6
潛能的含義
潛能(能、潛在)的含義有:
(一)變動的來源,被變動的事物是不具有這種能力的,而在另一事物中有,或者存在于變動的事物,但這種事物不能在被變動的狀態(tài)中。比如建筑技術(shù)是一種能力,不會在某一座房子中存在,治病也是一種能力,病人身上就可以找到,這是因?yàn)樵谌松〉臅r候,身體可以自動治療,這時候,他既是病人,又是醫(yī)生。一般來講,“能”是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dāng)作其他事物然后讓自己變化)。
(二)“能”也可以說是一個事物改變另一個事物的來源(被自己改變就像被別的事物改變一樣)。這樣,因?yàn)橐晃徊∪巳淌苣承┩纯啵敲次覀兙驼f他的忍耐力很強(qiáng)。雖然說法是這個,但是情況有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這個人忍受一些痛苦,我們就這么說,有的時候是這個人的忍耐力會對他的病有幫助,我們才這么說,而且僅僅是指對他的病有幫助這一點(diǎn)。
(三)把一個工作做好的能力(或者做的時候得心應(yīng)手)可以稱為“能”,有的人能走路,但是走不好,會說話,但是說得不利索,對于這些人,我們就會說,他“不能”走路或“不能”說話。
(四)從被改變的角度來看,也是這樣。
(五)事物如果由于自身的某些屬性,而成為絕對不受動,不變化,也不容易損毀的,也被稱為“能”,有的事物被弄破,弄碎,毀滅,就是因?yàn)樗鼈儾痪哂心撤N“能”,或者沒有某種事物。如果事物可以不受這些負(fù)面的影響,或者說影響很小,這就可以說明它具有一種“能”,因此它也可以說是達(dá)到了某個好的境界,在被變動的時候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能”有這些不同的含義,“能者”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含義:
(一)就是能夠讓其他事物或者自己開始一個動變,如果是自己的話,必須要把自己當(dāng)作另一個事物來看待(能夠讓運(yùn)動中的事物安靜下來,這也算是能者)。?
(二)對于一個事物來說,另一個事物具有能被它改變的“能”(被改變的“能”)。
(三)事物能夠變化成為另一個事物,如果事物有這種“能”,也被稱為“能者”,無論是變成好的,還是變成壞的。
(就算是最后變化為滅亡,我們也把這種能力稱為“能”,如果沒有這種“能”,那它自己就沒有辦法滅亡。從實(shí)際來看,它必須具有某一個趨向,或者原因,或者原理,它才可以忍受滅亡。
有的時候也可以這么想,它要么是得到了什么,要么是失去了什么,所以才會趨向于滅亡?!皠儕Z”可以解釋為獲得了某個“缺失”,失去了什么就等于是獲得了某個剝奪。這樣一來,事物就可以在兩個方面都有“能”了,包括正面的有某物,反面的有某物的剝奪。如果不從反面來看到缺失,把缺失當(dāng)作反面的有,那么“能者”就得有兩個不同含義。)
(四)被稱為“能者”的事物,是因?yàn)闆]有其他事物(或者把自己作為其他事物)可以把它毀滅,無論毀滅的能力還是原理,都包括在內(nèi),都沒有。
(五)“能者”的含義還有,偶然出現(xiàn)的,可能有可能沒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某種“能”。在非生物里,也可以碰上這樣的情況,比如一個豎琴音質(zhì)不錯,我們就說這個豎琴可以說話,音質(zhì)不好,我們就說它不能說話。
能的缺失是“無能”,就是把上面所說的“能”的各種含義消除掉,這個“能”可以覆蓋的范圍也很廣,可以指普通的“能”,也可以指在某些方面具有的“能”,也可以指和某個時期有關(guān)系的“能”。從這些意義我們就可以明白,孩子,成人,陰陽人,當(dāng)他們都沒有孩子的時候,是誰沒有生殖能力了。而且上面所說的各類“能”就應(yīng)該有一個“無能”相對應(yīng),包括讓變動出現(xiàn)的“能”和把變動做好的“能”。
因?yàn)椤盁o能”是這樣的,有的事物就被稱為了“不可能”,還有的事物是在其他的含義上被稱為“不可能”?!翱赡芎筒豢赡堋边@兩個詞的用法如下:一個事物,它的相反的事物一定是真的,那個這個事物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正方形可以用邊來計量對角線”這個命題,就應(yīng)該被稱為“不可能”,因?yàn)檫@個敘述本身就是假的,相反的論題就肯定是真的。如果非要說是可以計量的,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翱赡堋钡那闆r恰恰和“不可能”是相反的,“可能”的相反事物或者命題不一定是假的。就像上面所說的,“可能的”有三種情況,一個是肯定不是假的,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可能是真的。
“能”有一個基本類型是力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dāng)作別的事物一樣,然后讓自己變動)。有的事物被稱為“能者”,有的是因?yàn)閯e的事物有對它的某種“能”,有的就是因?yàn)闆]有,有的是以特殊的方式獲得“能”。事物被稱為“無能”,情況基本差不多。所以“能”(潛能)的基本含義為: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dāng)作別的事物一樣,然后讓自己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