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3.4 天賦觀念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4、天賦觀念
? 唯心論先驗論的一個術語。指人生來就有的、不依賴任何實踐經(jīng)驗的觀念。
? 古今中外的唯心主義者關于天賦觀念的說法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頑固維護奴隸制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丘就鼓吹“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復辟奴隸制的吹鼓手孟軻認為“仁”、“義”、“禮”、“智”等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觀念是天生就有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動儒家董仲舒宣稱“圣人”的全部智慧是由于“天人感應”的結果[1]。在歐洲,古希臘奴隸主貴族哲學家柏拉圖鼓吹人的知識不過是對靈魂在前世獲得的知識的“回憶”,說人在生下來以前已經(jīng)獲得了知識。近代法國資產階級哲學家笛卡爾公開宣稱有些觀念如上帝、實體、數(shù)學的公理等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德國的萊布尼茨把觀念說成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心中”[2]。
? 人的觀念是先天賦有的,還是后天獲得的?這個問題是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斗爭-唯物論的反映論和唯心論的先驗論斗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天賦觀念說一直遭到唯物主義者的反駁,如中國漢朝的王充就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明確指出:“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事,根本否認有天賦的觀念。十七世紀英國的洛克,法國的伽桑狄等人,對天賦觀念說也進行了系統(tǒng)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科學地闡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堅持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對天賦觀念說給了致命的打擊,徹底駁倒了這一謬說。
? 天賦觀念說是唯心主義天才史觀的認識論基礎。歷來的反動階級總要利用天賦觀念把自己裝扮成為“生而知之”的“圣人”、“天才”、“上智”,誣蔑人民群眾是“群氓”、“下愚”,以達到愚弄人民、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的目的。
注:
[1] 即受“天”的啟示后,在自己內心中領悟到的。
[2] 《十六??? 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