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選集(下卷)關于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

(一九五七年七月九日)

各位代表:
中緬邊界問題是我國在國際關系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因此,政府認為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專門報告。
在我國和許多鄰國之間,都存在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未定界問題,而中緬兩國之間的未定界問題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由于英國在過去統(tǒng)治緬甸的時期在中緬邊界問題上制造了長期的糾紛,而近幾年來,帝國主義勢力又經(jīng)常利用中緬邊界問題,挑撥中緬關系,企圖造成緊張局勢。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應該通過和平協(xié)商的途徑,求得公平合理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由來已久,問題本身也很復雜,因此,政府從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起,就采取了審慎從事的態(tài)度,有準備、有步驟地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
在我們國家成立的最初幾年,政府需要把全部力量用來處理國內(nèi)國外一系列重大而迫切的事務,因此不可能同時為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進行全面的和有系統(tǒng)的準備工作。但是,自從中緬兩國總理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會談公報中提出“在適當時機內(nèi),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以后,我國政府就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準備。政府的各個有關部門會同云南省當局,對有關的歷史文獻和實際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的和詳細的調(diào)查研究。
在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當中緬雙方為邊界問題的解決分別地積極進行準備的時候,在兩國的邊境上,雙方的前哨部隊由于誤會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次不幸的武裝沖突事件。這次事件,經(jīng)過中緬雙方的努力,得到了適當?shù)奶幚?,同時也使中緬兩國政府體會到及早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必要。
從一九五六年年初起,中緬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題開始了頻繁的接觸。同年十一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吳努主席應邀來北京同我國政府商談。我國政府根據(jù)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對中緬邊界問題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提出了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原則性建議。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五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第五十次會議同意了這項建議。
中緬兩國的邊界大部分已經(jīng)劃定,但是有三段還存在著未決問題。我國政府針對這三段邊界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并且認為建議中的各點應該作為一個整體聯(lián)系起來加以考慮。現(xiàn)在,我說明一下政府提出的這項建議的內(nèi)容。
第一是關于在阿佤山區(qū)的一段。中英兩國在一八九四年和一八九七年簽訂的兩個關于中緬邊界的條約中,對于這一段邊界都曾經(jīng)有明文規(guī)定。但是,由于有關的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為了造成既成事實,英國在一九三四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所管轄的地區(qū),遭到了當?shù)刎糇迦嗣竦挠⒂碌挚?,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一九四一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作為壓力,同國民黨政府于六月十八日用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qū)劃定了一條對它片面有利的邊界。這就是所謂“一九四一年線”。由于不久就發(fā)生了太平洋戰(zhàn)爭〔130〕,在這條線上并沒有樹立界樁。一九五六年,在中緬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題進行商談的過程中,緬甸的領導人員曾經(jīng)表示能夠理解中國人民對于一九四一年線的不滿情緒,但是鑒于這段邊界已經(jīng)通過當時負責的中英政府以換文劃定,因此要求我國政府予以承認,并且要求我國政府把在一九五二年由于追剿國民黨殘余部隊而進入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地區(qū)的中國軍隊撤回。我國政府認為,在邊界問題上,根據(jù)正式條約而提出來的要求,應該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予以尊重,但是這并不排除兩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決。為了促進這種公平合理的解決,為了替這種解決創(chuàng)造良好的氣氛,我國政府在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性建議中表示準備把中國軍隊撤出一九四一年線以西的地區(qū)。同時,我國政府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對一九四一年線問題取得最后協(xié)議并且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軍隊自一九四一年線以西所撤出的地區(qū),但是緬甸政府的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qū)。
第二是關于在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qū),又名南畹三角地區(qū),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這個地區(qū)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明文承認了這一點。但是,在一八九四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的條約以前,英國就不經(jīng)中國的同意,強行通過這個地區(qū)興修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一八九七年,中英兩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后承繼了對這個地區(qū)的“永租”關系。我國政府在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性建議中指出,由緬甸繼續(xù)對中國的一塊領土保持“永租”的關系,是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不相稱的。我國政府表示愿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廢除對勐卯三角地“永租”關系的具體步驟。
第三是關于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這一段邊界過去始終沒有劃定。英國曾經(jīng)在這個地區(qū)不斷地制造糾紛,借機擴大它的殖民領域。最嚴重的就是一九一一年初英國對片馬地區(qū)的武裝侵占?!捌R事件”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都掀起了風起云涌的抗議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也不得不在一九一一年四月十日給當時中國政府的照會中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處各寨是屬于中國的,但是卻毫無道理地繼續(xù)侵占這個地區(qū)。根據(jù)對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查研究的結果,我國政府對于這一段邊界的劃定,向緬甸政府提出以下的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照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qū)應該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又名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我國政府同時要求,在中國軍隊撤出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地區(qū)的同一時期內(nèi),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古浪撤出。在這一段最后劃界以前,緬甸政府可以保留在片馬、崗房、古浪地區(qū)的行政管理,而中國政府保證,在這一段邊界最后劃定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qū)。
在我國政府提出了以上的建議以后,吳努主席表示這是照顧雙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建議。在吳努主席同我國政府領導人員會談后發(fā)表的聯(lián)合新聞公報中又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從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底到一九五六年年底,中國軍隊撤出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地區(qū),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在一九五六年年底以前,中緬兩國政府分別完成了撤軍的工作。這就為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去年十二月在仰光和今年三月在昆明,中緬兩國政府的領導人員又有機會對兩國邊界問題繼續(xù)進行友好的商談,進一步澄清了彼此的觀點,在總的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全國各界人士都很關心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了廣泛地征求國內(nèi)各方面的意見,我曾經(jīng)代表政府在今年三月中旬向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作了關于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北京的人大代表、政府成員和特邀的專家也出席了那次會議。今年三月底,我又在昆明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召集的由云南省各界和各兄弟民族代表參加的會議作了關于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這兩次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會議上,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使政府有機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并且對有關問題作了解答,這就進一步統(tǒng)一了全國各方面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的看法。
以上是我國政府到目前為止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大致經(jīng)過?,F(xiàn)在,我要說明一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中所遵循的基本政策。
我們的國家自從開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的政策,就是爭取世界局勢的和緩,爭取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同我們的鄰國和平共處。這個政策有利于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符合于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所根據(jù)的,也正是這個基本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緬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正象其他亞非國家之間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樣,都是帝國主義長期侵略政策所造成的?,F(xiàn)在,中緬兩國都已經(jīng)取得獨立,都在努力為本國的和平建設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中緬兩國又是同印度一起首先倡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04〕的國家,我們都珍視自己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我們都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維護我們各自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但是,帝國主義者卻從來沒有停止利用亞非國家的分歧在這些國家之間制造緊張和不和,竭力企圖重新對這些國家實行“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政府在同緬甸政府商談中緬邊界問題的過程中,一向強調(diào)雙方相見以誠,按照五項原則友好協(xié)商,求得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這樣,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不僅會使中緬兩國的友好關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展,而且還將有利于亞非國家的團結。我國政府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上所采取的立場,是從維護我國的民族利益出發(fā)的,同時也是從促進中緬友誼和亞非各國團結的利益出發(fā)的。
中緬邊界問題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因此,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如何對待歷史資料,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在封建王朝統(tǒng)治時期,正象封建時代的許多國家一樣,四至疆界是不十分明確的。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同邊沿地區(qū)各個民族的關系也有各種性質(zhì)和程度的不同。因此,要確定中國封建帝國的疆界線,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近六十多年來,國內(nèi)和國外出版的地圖中,先后出現(xiàn)了對中緬未定界的許多很不同的畫法。這些情況不能不在廣大的范圍內(nèi)引起了對中緬未定界的混亂看法。政府認為,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必須認真地對待歷史資料,必須以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把可以作為法理依據(jù)的歷史資料同由于情況變化只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加以區(qū)別。同時,更要注意到中緬兩國已經(jīng)發(fā)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根本變化,那就是,中國和緬甸已經(jīng)分別擺脫了原來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地位,成為獨立的和互相友好的國家。緬甸政府繼承了原來受英國統(tǒng)治的地區(qū),不同民族的自治邦同緬甸本部組成了緬甸聯(lián)邦。我國政府接管了國民黨政府所管轄的地區(qū)。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些歷史變化,同時也要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來對待過去簽訂的有關中緬邊界的條約。只有把以上各點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夠正確地運用歷史資料,求得中緬邊界問題的公平合理的解決。
中緬邊界問題直接地關系到聚居在中緬邊境的各民族的利益。因此,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就特別需要照顧這些民族的利益。我們知道,兩國之間的邊界把聚居在邊境的同一民族劃分為二,是常見的事。這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在中緬已定界的各段,在我國和許多其他鄰國的邊界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同一個民族分居邊界兩旁的情況。我們在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的時候必須事先估計到,有關民族被邊界線分隔是難以避免的。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就更加需要同緬甸政府協(xié)商采取措施,使將來劃定的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邊界,進一步發(fā)展兩國邊民之間的親密聯(lián)系。
各位代表,中緬兩國政府根據(jù)友好的精神和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對中緬邊界問題進行了多次的接觸和商談以后,已經(jīng)在總的方面取得一致意見。我們相信,通過繼續(xù)的協(xié)商,把雙方在具體問題上的意見加以協(xié)調(diào)以后,中緬邊界問題就將得到全面的和公平合理的解決。

*這是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報告,刊載于一九五七年七月十日《人民日報》。根據(jù)這個報告中所提出的建議,經(jīng)過我國政府和緬甸政府的不懈努力,雙方在一九六〇年奈溫總理訪華時于一月二十八日簽訂了《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xié)定》,并在同年吳努總理和奈溫總參謀長訪華時,于十月一日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lián)邦邊界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