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告訴你,國產(chǎn)電影該如何實現(xiàn)文化輸出


|春節(jié)期間看電影已經(jīng)成了很多人在假期的一種習(xí)慣和社交手段,所以春節(jié)檔也是各家電影公司的必爭之地,每到年初一,各種類型的影片扎堆上映,都準(zhǔn)備在這幾天分得一杯羹。
昨天去看了《流浪地球》,其實在選擇這個之前我是有點猶豫的,畢竟在科幻片這個類型里,中國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雖然《流浪地球》幾天前就被評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但我總是擔(dān)心,在“國產(chǎn)良心”這個詞被用爛了之后,“中國里程碑”也會變成下一個注水豬肉。
不過人總是逃不過“真香定律”的,在電影院度過了兩個小時后,我只想說:太!牛!逼!了!

電影中的地球處在危急存亡之下,要離開太陽系,前往另一個恒星星系存活下來。影片中的背景設(shè)置把這種“你球藥丸”的末世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且劇情的推進也沒有硬傷,每個人物的言行舉止都符合邏輯,煽情到來的時候也并不做作和突兀。最后一段的訣別讓我想起了90年代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里的一個段落,盡管非常套路化,但可貴在烘托推進得合理,所以我就像第一次看《天地大沖撞》一樣,熱淚盈眶了一番。
而且過去我們看美國人沒事就把白宮炸了、自由女神像炸了,甚至《獨立日》里把整個紐約給炸沒了,總是會想:什么時候中國電影能把自己的地標(biāo)性建筑給毀一把???
《流浪地球》就毀了。
這是末世下的北京,央視大褲衩赫然在目:

這是末世下的上海:

總之,《流浪地球》完全配得上“國產(chǎn)科幻電影里程碑”的評價。
當(dāng)然了,本文并不是《流浪地球》的影評,大家有興趣自己去看,或者去豆瓣、知乎上查影評看看,有的是比我寫的專業(yè)的。
本文我主要想說的是,從《流浪地球》可以看出,過去的中國電影為什么無法輸出到國外。
我們近幾年從新聞上總是能夠聽到“軟實力”、“文化輸出”這樣的字眼。所謂的“軟實力”, 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fā)展?jié)摿透姓倭Φ囊蛩亍?/p>
同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軍事、經(jīng)濟水平為代表的“硬實力”相比,軟實力更加抽象,也更加潤物細無聲。就拿美國來說,好萊塢幾乎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價值體系最有效率的宣傳站,在無數(shù)好萊塢大片的文化攻勢之下,甭管你意志力多堅定,也都會或多或少的被其所影響。
不信假設(shè)現(xiàn)在外星入侵,你第一反應(yīng)能夠拯救世界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大多數(shù)人會想到鋼鐵俠或者超人等等,基本跑不出白人男性這個范疇。

所以白人男性走到哪都被當(dāng)做“潛在高富帥”,與西方宣傳手段的高明密不可分。
2015年巴黎遭遇恐怖襲擊,全球震驚,上海的東方明珠甚至還將自己的顏色改成了法國國旗的紅白藍三色,表示哀悼。
而同時陷入內(nèi)戰(zhàn)已久的敘利亞總統(tǒng)阿薩德表示:巴黎發(fā)生的事在敘利亞每天都在上演。
對啊,巴黎好不容易被襲擊了一次,死了一百多人,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沉痛無比,而敘利亞每天死上百人,大家熟視無睹。難道法國人人民就金貴,敘利亞人死了就活該?
其實這就是文化輸出造成的巨大差異。
當(dāng)巴黎跳到我們腦海當(dāng)中,我們能夠聯(lián)想到什么:塞納河、埃菲爾鐵塔、巴爾扎克、蘇菲-瑪索、浪漫、優(yōu)雅、文藝、慵懶……

總之,沒在巴黎生活過的人幾乎不會用貶義的詞匯去形容這座遠在萬里之外的城市。
而敘利亞呢?對中東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恐怕都是在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的新聞聯(lián)播上第一次聽過這個國家,而中東地區(qū)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戰(zhàn)亂頻仍,所以敘利亞哪怕天天死人,也沒什么好奇怪的了。
看到了吧?在西方超強的文化輸出之下,西方國家?guī)缀醭闪嗣篮玫拇~,所以如果他們不小心挨了一悶棍,全世界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是文化輸出的效果,文化輸出成功,哪怕你是個窮鬼,別人也會覺得你那是視金錢如糞土的高人隱士;文化輸出的不好,哪怕你家財萬貫、樂善好施,別人也會覺得你只是個油膩的暴發(fā)戶。
可惜的是,我國始終在文化傳播上處于弱勢地位,電影方面更是如此。不說碾壓全世界的巨無霸好萊塢,就連印度的寶萊塢有時候都能給我們來一波輸出,比如熱映而且口碑爆棚的《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等等。但鮮有中國電影在國外熱映的例子。

可能有人會說,不對吧,中國的《霸王別姬》、《活著》、《紅高粱》啥的在國外也備受好評啊,怎么能說中國電影沒有輸出呢?
我們要明白一個規(guī)律,《霸王別姬》這種偏向文藝片的類型電影在國內(nèi)都不算大眾,在國外也更只是影評人和電影愛好者能夠成為它的受眾。就像《海邊的曼徹斯特》比《復(fù)仇者聯(lián)盟》的深刻程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你覺得二者哪個受眾更廣泛呢?
爆米花電影,也就是常說的爽片,才是從電影方面文化輸出的最強武器。
那么,我國電影文化輸出能力弱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英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有缺陷的凡人。
我國的很多主旋律電影中的主人公從電影一開始就露出一副完美無瑕的形象,一舉一動都像學(xué)雷鋒模范標(biāo)兵、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技術(shù)帶頭人。他們時刻以大局為重,舍小家為大家,服從組織領(lǐng)導(dǎo),任勞任怨,毫無怨言。
我相信生活中或許真有這么一兩個“完美楷?!?,但觀眾很難有代入感,畢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誰能每天都這樣正能量滿滿的?觀眾代入不進去,到煽情的時候,你讓他們怎么感動?
而美國大片不一樣,從一開始主角們就一身毛病,總能讓你想起你某個表哥、同事、鄰居,甚至他們還會為了一己之私公器私用,比如《真實的謊言》中施瓦辛格飾演的聯(lián)邦特工怕自己被綠,動用情報局的資源監(jiān)聽、跟蹤自己的老婆。

他們甚至?xí)榱思彝ザ活檱?,比如《空軍一號》里哈里?福特飾演的美國總統(tǒng),在座機被劫持之后,為了保護老婆孩子,居然不顧自己的總統(tǒng)身份,放棄逃走,回飛機上救人。

而我最欣賞的美國主旋律電影之一——《勇闖奪命島》,三個主角里更是個個充滿負能量:埃德-哈里斯飾演的漢默將軍為了向美國政府討回犧牲士兵的應(yīng)有待遇,直接犯了叛國罪;肖恩-康納利飾演的梅森是個逃犯,一直被通緝;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古斯比雖然沒有違法亂紀(jì)行為,但整天抱怨工作,抱怨同事。
這三位按理說都不是什么正能量的好青年,可卻讓人很有代入感,漢默將軍雖然叛國,但那是美國政府不仁義在先啊,為自己手下的兄弟要回應(yīng)有的待遇有錯嗎?古斯比雖然整天抱怨,但誰又不抱怨公司、抱怨領(lǐng)導(dǎo)呢?
這就叫有人味兒,讓人有了代入感。

而最后,在本國同胞面臨被生化武器打擊的危險時,這三個人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私利,不顧安危的團結(jié)起來,化解了危機。
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凡人也可以成為英雄。
不必說教,讓觀眾代入情節(jié)里,最后時刻展示出英雄會做出什么選擇,觀眾自然思想上會升華一下,也心甘情愿地被洗了一次腦。
而《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上,就有了很大的進步,我這里就不劇透了。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何忽悠外國人?
語言不通,文化各異,風(fēng)俗風(fēng)馬牛不相及,人家老外憑什么就要為你的一部電影感觸至深甚至熱淚盈眶呢?
說起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就不得不提《戰(zhàn)狼2》,這部電影從上映開始,就充滿爭議。甚至?xí)r至今日,還互相以“戰(zhàn)狼綜合征”和“戰(zhàn)狼PTSD(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來相互攻訐。
從動作片的各個評判標(biāo)準(zhǔn)來看,《戰(zhàn)狼2》肯定過了及格線,但在文化輸出,或者意識形態(tài)傳播上,《戰(zhàn)狼2》的格局還是落了下乘。
比如吳京和反派雇傭兵的最后決斗,反派在取得優(yōu)勢之后說出了一番類似于“你們這些低等民族,就要被我們高等民族奴役”,然后吳京爆種絕地反殺,反殺之后還說了一句“那TM是以前”。

當(dāng)時我看到這里略感尷尬,因為這都2017年了,作為一個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雇傭兵頭目,腦子坑得多大,還能去認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
吳京幫助本國人撤僑時同時幫助非洲人,本身屬于全人類共同的“鋤強扶弱”的價值觀,可以讓老外觀眾感同身受的,但這個段落讓電影的格調(diào)一下子從普世的層面下降到了“如何去證明我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格局里。
如果是拍民國時代,江河破碎的戲,你來“陳真踢館”這一出也算合理,但2017年卻還想著如何證明“中國人不是劣等民族”,就太“圈地自嗨”了。
中國人看著自然覺得很爽,但假如我是一個西班牙塞維利亞的青年,在看完《戰(zhàn)狼2》之后,只會覺得“哦,中國人很強,嗯,確實很強”,但,這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而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從來不這樣,你看有幾個美國片主角會高呼“天佑美利堅”或者“星條旗永不落”這樣的話。
拿經(jīng)典電影《獨立日》來說,在地球人最后反擊外星人之前,美國總統(tǒng)作了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講,視頻如下:

但各位注意,美國總統(tǒng)一直在說全人類如何如何,全人類如何如何,根本就沒提我們美國多牛逼多牛逼,直到最后,才來一句“全世界一起慶祝獨立日”,把全人類的事和美國國慶節(jié)無縫捆綁在一起。
而觀眾們已經(jīng)被感染的熱血沸騰,也就默認了“想要打敗外星人,必須緊密團結(jié)在美國周圍,人類反擊日=美國獨立日”的設(shè)定。
央視《第十放映室》曾經(jīng)說過:必須要佩服美國人的洗腦能力,可以讓大洋彼岸的我們?yōu)榱艘蝗汉敛幌喔傻娜硕鵁嵫序v。
所以,如果想要本國的電影能夠給外國人洗腦,能夠輸出我們的文化,就要找一些全人類所共通的品質(zhì)去做文章。比如追求自由、親情友情愛情、犧牲、責(zé)任、百折不撓等等。
這些品質(zhì)超越了文化、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甭管你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甭管你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甭管你說什么語言,北到俄羅斯,南到澳大利亞,東到日本,西到紐約,有哪個人敢說自己不為親情友情愛情感動過?有幾個人不喜歡追求自由?有幾個人不懂犧牲和責(zé)任的意義?
把這些人性共通的感情描述好了,自然會感動老外,而外國人看這樣的中國電影多了,中國的形象自然也就提升了。

而《流浪地球》進步之處就在于:終于出現(xiàn)了以中國人為核心拯救世界的電影,而且在最后時刻,中國隊伍呼吁全世界并肩作戰(zhàn)的時候,用的方式也是全人類共通的感情,而沒有干癟地喊口號。
當(dāng)然了,我國的電影或者說文化輸出,還有很多不足,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讓我欣慰的是,《流浪地球》終于開了個好頭。

更多精彩文章,盡在飛碟說微信公眾號:feidieshuo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