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戲”還是“片”?看“戲”。
如今電影分藝術(shù)片、商業(yè)片,爭論不休。
不如換個分法:電影人做出來的是“片”還是“戲”。讓觀眾看到的,或者說觀眾花錢進電影院看的,是“片”,還是“戲”?
大多數(shù)電影二者兼有,似乎界限模糊。但二者區(qū)分是很大的。片是以聲畫為中心向時空輻射,戲是以前景的角色沖突、故事的起承轉(zhuǎn)合為中心向背景的服化道“細節(jié)”輻射。
我認為大多數(shù)普通觀眾是去看戲的,如同清末京劇能取代昆曲贏得大多數(shù)觀眾一樣,有戲味、夠刺激、娛樂性強,看的人自然多。
韓國電影能火遍全球,為什么?戲好。有人說韓國電影敢拍,有深度。這么說其實不準確,有深度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挖的深、貼合時代精神,自然能夠和當世觀眾在情感上共鳴。求大眾感情上的共鳴,這是“戲”的要求。
吳京在宣傳《戰(zhàn)狼2》時被批評文戲不足時反駁“您看的時候上廁所了嗎?”問的就是電影夠不夠熱鬧,夠不夠吸引人。這還是“戲”的要求。
看片,或者說“賞”片、“讀”片,這和看戲是完全不同的娛樂活動。二者并沒有雅俗高低之分,只是觀賞的方式不同罷了。亦如同樣都是打撲克,玩炸金花的和玩小貓釣魚的根本玩不到一塊去。
片不一定是好戲,不少名片都是沉悶、冗長的。比如最典型的王家衛(wèi)、賈樟柯等等。他們拍的是片。戲的話演員走位動線鏡頭運動都是審美需要,為了讓鏡頭不死板而隨機產(chǎn)生的。而片中的角色動線、鏡頭運動則是創(chuàng)作的核心元素,比如片中重復出現(xiàn)的兜圈子、走直線等等完全是服務于主題的母題(motif)。
杜琪峰說自己從黑澤明電影里領(lǐng)悟到了用“畫面”講故事的道理。什么叫用“畫面”講故事?不需要演戲的人做什么表演。各種構(gòu)圖光影等等視聽手段到位,意義已經(jīng)傳遞到位。并不需要演員舞臺劇般的夸張。這就是“片”的追求。
大多數(shù)觀眾看電影,為的是看“戲”。放“戲”的場地叫“戲院”。少部分電影才稱得上“片”,放“片”的場地應該叫“片館”。
片館應當與戲院分開。如同賈樟柯所倡導的,國家應該有專供藝術(shù)片放映的場所。供觀眾娛樂的、在戲院放映的應當是好戲,工藝精湛——俗話叫活兒好——的戲。
好戲,不是騙觀眾票錢的爛片、爛戲。
望大陸的電影人們知道,大多數(shù)看電影的觀眾需要的是好戲。請多數(shù)人放下你們的“藝術(shù)家電影夢”,別瞧不起觀眾,也別糊弄觀眾,先拍出來好“戲”,磨出些好“活”。
拍好戲并不跌份。
沒里也沒面,那才真跌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