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尋訪傳說中的狄仁杰墓
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座唐代的古墓冢,被稱為“狄仁杰墓”。經(jīng)過考證,這里并非真正的狄仁杰墓,可能是唐代武周時期被封為“梁國公”的白馬寺住持薛懷義墓——
2023年5月1日中午,我和朋友游覽完白馬寺,專門尋找這里的狄仁杰墓。它位于景區(qū)東南的小樹林中,坐北朝南,修葺一新。墓冢位于臺基之上,封土外觀呈圓丘形,前方豎立著一塊橫碑,上面寫著“大唐名相——狄梁公墓”。
武則天時期,薛懷義也被封為“梁國公”,并且曾經(jīng)擔任白馬寺的主持。根據(jù)史料記載,在薛懷義死后,以輦車載尸送白馬寺。但是,沒有任何一條史料記載狄仁杰埋葬于白馬寺。結(jié)合薛懷義的身份和史料記載,此墓應該是薛懷義墓。狄仁杰墓應該在洛陽北邙山或者唐乾陵陪葬墓區(qū),具體位置,還不清楚。
在這座墓的前方,有兩座東西相對的亭子,亭內(nèi)分別豎立著兩塊石碑。東邊的石碑豎立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上面刻著“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幾個大字;西邊的石碑豎立于明天順三年(1459),記載元明兩代數(shù)人為狄仁杰著文立碑之事,并且重刻元代安撫使完顏綱所作詩文、金養(yǎng)晦和詩二首、虞廷璽和詩一首,以及明代周鼎于天順元年(1457)為以上詩文所作的序。
北宋時期,人們已經(jīng)將此墓誤認為是“狄仁杰墓”,修建祠堂,建造石碑。元明時期,繼續(xù)在這里豎立石碑,紀念狄仁杰的崇高品格。他不僅是治國安邦的忠臣名相,而且是集仁孝、剛烈、正直、睿智于一身的人格典范。
狄仁杰(630-700),字懷英,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武周時期的宰相。他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jīng)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拜為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貶彭澤縣。營州之亂時,他再次被重用。神功元年(697),狄仁杰再次被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后來,進拜納言。犯顏直諫,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保證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久視元年(700),狄仁杰進拜內(nèi)史。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后,追贈司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