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遠離“偽儀式感”的生活,要不然你會被自己榨干的
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在于: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缺少了儀式感,生活將是既無聊又無趣。要想活得美,就要懂得審美,就要制造儀式感。于是,讓生活多一些儀式感成為當下時髦的話題,儀式感的生活也越來越倍受人們的青睞,特別是年輕人。

讓生活多一些儀式感自然沒錯。問題是怎樣營造儀式感。對此,確實是很多人的誤區(qū)。
讓生活有儀式感的前提是過好普通的生活。如何讓平常的生活充滿詩意,這才是最好的儀式感。

俺有一位吃素的朋友就做得很好。你看,這些素食,通過她的親手制作,是不是如詩如畫?所以,她的日子溫馨四溢,被大家追捧。
俺朋友圈里也有一些朋友把生活的儀式感誤讀成了豪華感。于是,她(他)的生活總是顯得很“浪費”,日子過得也總是入不敷出。這樣的儀式感就走樣了。
另外,俺還看到一些朋友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展示自己生活的儀式感——下館子了,吃大餐了等等。在俺看來,這只是一種擺譜而已,與生活的儀式感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生活的儀式感,源于對生活的熱愛,以真實為基礎,創(chuàng)造為靈魂,追求為動力,它不是鋪張浪費,也不是虛無縹緲的作秀。
營造生活的儀式感首先是個經(jīng)濟問題。寅吃卯糧肯定是不可取的。然后,才有了精心調劑。比如,把房子打掃得纖塵不染,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條,然后,讓一枝鮮花使屋子里面變得溫馨,用一支蠟燭營造浪漫,把菜肴盡量做得精致。等等。
認識不到這一點,所謂生活的儀式感就會成為負累,不但會把人榨干,也會把人變得虛偽。這樣的生活儀式感不但不可取,而且相當有害。

前天晚上跟兩位老友一起在河邊散步,邊走邊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他倆都是走南闖北的人,對很多地方的世故人情都有了解。他倆跟我說,廣東陽某個地方的人呀,一到過年就人人“裝”大爺講排場:抽煙要抽大中華,打牌要行大錢,吃要去酒店,住要住賓館,沒幾天就把一年掙的錢全都花光了,然后,年還沒過完又要出去打工。
可是,疫情之下,找工作變得很難。三年疫情下來,這個地方的人個個活得像乞丐,大都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
偽儀式感已經(jīng)把這個地方的人的生活弄得一地雞毛,已經(jīng)很難收拾了……
是的,生活的儀式感不是圖一時的虛榮。這樣理解生活的儀式感 ,不但會把生活弄得很糟,也會使生活喪失抵御風險的能力。

可見,懂生活的人應該知道遠離偽儀式感生活的重要,也會自覺遠離之。而對于那些沉迷于偽儀式感生活的人們,則應該幡然醒悟才是,越早越好。
其實,只要心里有一份對生活的敬畏,生活哪里都是儀式感。所謂生活的儀式感,其本質就是生活的神圣感。敬畏生活,就會直面生活,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敬畏生活,就會努力讓平凡的生活蕩出漣漪,開出朵朵康乃馨一樣的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