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紅唱腔賞析:《明月重圓夜》

徐天紅唱腔
徐天紅,1925年9月出生于浙江余姚,十歲進科班學戲,工老生。1940年到上海演出,1943年參加大來劇場由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1946年組成天紅越劇團;1950年參加尹桂芳領銜的芳華劇團,1954年在《屈原》劇目中扮演張儀一角,參加1954年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二等獎。1959年隨芳華劇團支援福建,1960年調(diào)入上海越劇院。
徐天紅表演細膩,從生活中揣摩人物的心態(tài)和形象,她所塑造的老人形象神態(tài)逼真,富于生活氣息。如《紅樓夢》中的賈政,扮相清秀,儀態(tài)華貴;尤其擅長飾演貧民老翁,表演和演唱頗為動人。如《明月重圓夜》中的鐘老兒,唱腔蒼涼厚重,感情真切感人,在越劇老生行當中獨樹一幟。
徐派唱腔吸收紹劇頓挫跌巖、高亢昂揚的風格;唱法上運用頭腔共鳴,氣息充沛,聲音飽滿洪亮,吐字堅實,氣度大方。由于多用顫音、頓音等唱法,故有“抖抖腔”的說法。
徐天紅在20世紀40年代灌錄唱片,徐派老生腔一時間風行越壇,深受觀眾歡迎。如《明月重圓夜》鐘老兒唱的[尺調(diào)腔·慢板],在高亢委婉的行腔中含有沉郁的悲劇氣氛;《琵琶記》張廣才“掃松”一段紹劇[六字調(diào)·二凡流水],緊伴散唱,在起伏回旋、激越奔放的散板唱腔中,將“雪高三尺路不見”“凍得我十指痛連心”的情景唱得淋漓盡致,聽了甚是感人。
徐派唱腔的[尺調(diào)腔·慢板],旋律性較強,行腔間的頓挫跌宕,頗有特點;[尺調(diào)腔·中板]節(jié)奏鮮明旋律起伏跨度較大,聽來爽朗明快。
?
唱段賞析:一見女兒如此樣(選自《明月重圓夜》)



——摘自連波編著(2013)《越劇唱腔賞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