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這是個好東西,因為能幫天文學家找到引力波
嘿,HAL,你能幫我們找到黑洞撞擊嗎?

數(shù)值相對論模擬的科學可視化描述了兩個黑洞碰撞一致和雙黑洞合并GW170814星是一致的。(圖片來源:阿貢領導力計算機設施,可視化與數(shù)據(jù)分析小組[Janet Knowles, Joseph Insley, Victor Mateevitsi, Silvio Rizzi])

科學家們在全宇宙搜尋形蹤難覓的引力波,新的工具:人工智能或許會增強他們在這項工作中的發(fā)現(xiàn)。
引力波是時空波紋,產生于大質量物體加速或受到干擾時,例如一個黑洞和一顆中子星相撞。通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理論,研究者們在2015年第一次通過LIGO (高級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發(fā)現(xiàn)了引力波,從而證實了其真實存在。六年后的現(xiàn)在我們已經探測到了至少50條引力波。

但是在繼續(xù)探測引力波時,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使用AI技術,他們能更快速的注意到引力波信號,因此也會更加頻繁地發(fā)現(xiàn)引力波。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展示了使用超級計算機和AI技術是如何使其成為可能的。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將AI和超級計算機的力量合在一起,來幫忙解決及時的相關的大數(shù)據(jù)實驗,我們現(xiàn)在不僅是確認AI是否能為巨大的挑戰(zhàn)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而且已經能讓AI研究完全可再生。”艾琉·赫爾塔,能源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計算機科學家和來自阿貢、芝加哥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NVIDIA和IBM的合作方一起主導了這項研究,并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做了以上表述。

在這項新的研究里,小組發(fā)展出一份AI框架,希望將其應用于更快速,更具規(guī)模及可再生的引力波探測中。根據(jù)同一份報告,該小組認為這一框架比現(xiàn)有的方法更快捷,而且僅需最基礎且便宜的GPU來處理LIGO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這種GPU通常用于視頻游戲系統(tǒng)。
有了AI框架,小組處理LIGO 2017年一整個月的數(shù)據(jù)只用了不到七分鐘,還識別出全部四種由黑洞合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還是同一份報告,這四種信號早就已經被科學家定義過了。

“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家,這個項目最讓我激動的地方在于只要用對工具,AI方法可以非常自然地成為科學工作的一部分,讓他們的工作完成的更快更好。增強而非取代人類智慧?!币炼鳌じK固?,阿貢數(shù)據(jù)科學與學習分部總監(jiān)在同一報告中發(fā)表以上論述。
相關知識
黑洞是宇宙中一處超級隱蔽區(qū)。任何粒子或電磁射線,光線都無法逃逸,廣義相對論證明了足夠的致密質量是可以扭曲時空從而形成黑洞的。無法逃逸的邊界稱為事界。盡管它對穿越其的物體的命運和環(huán)境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根據(jù)廣義相對論,它尚無固定可探測的特點,在很多方面黑洞看上去就像一個理想黑體,不會反射任何光線。

此外,彎曲時空中量子場理論預測事界會發(fā)射霍金射線,它的光譜和質量與溫度成反比的黑體相同。對于星球黑洞來說,這一溫度大約是1/10億開爾文,這使得黑洞基本上不可能直接被觀測到。
在廣義相對論里,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里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也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種時空的漣漪就是引力波[1][2]。由于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兩個宇宙物體間萬有引力的感應會產生引力波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想像在平面上放置一顆重球移動后,造成平面的時空扭曲波擴散出去要一段時間,之后才會對遠方的另一顆球產生影響。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相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并不存在引力波[3]。
BY: Chelsea Gohd
FY: ISHUCA·柳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