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記——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師:今天我們來講,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F(xiàn)在還有點時間,你們可以去查一查,這句話的理解是怎樣的,待會兒我問大家。
生1:我查到了,這就話的解釋是:好的領(lǐng)導(dǎo)人教導(dǎo)百姓七年,也就可以(讓他們)去作戰(zhàn)了。
生2:讓人們善良,有所教化,這樣過幾年,就可以讓人民去打仗了。
師:你們說的這兩種解釋差不多,都是要去打仗,唯一的區(qū)別就是第一個把善人翻譯成好的領(lǐng)導(dǎo)人,第二個把善翻譯成善良。這樣解釋,你們覺得有道理嗎?我們之前講過孔子的核心理想是實現(xiàn)天下大同,打仗這樣的解釋跟孔子的理想有沒有沖突?這里我說明一下,你們在網(wǎng)上查的時候,肯定不止一種解釋,不要把網(wǎng)上的解釋自己不思考,念出來給我聽,這樣跟復(fù)讀機有什么區(qū)別。
生3:那些解釋都是錯誤的,我看到的這個才有道理,改善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教化人民讓人民文明起來,這樣幾年就可以融合同化其他未開化的民族和國家。
師:這個解釋你是看得纏說論語的解釋吧,這個比較有道理,好,我來詳細的闡述一下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最早把里面的”戎“解釋成兵或者的打仗的意思來自于朱熹,由于一開始朱熹就把路帶歪了,無論后世的人在朱熹的理解是再怎么解釋,都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朱熹雖然是那個時候的大儒,但這句話就是理解錯了,這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生:不能迷信任何人,哪怕這個人的地位再高。
師:對,但有點不準確,我們學習要抱著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去,而不要被別人外在表面的頭銜,地位蒙住了,別人錯了,也不要取笑,你們只針對這句話的理解,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里的善人和教民,這里的善人與之前講過的“善人為邦百年”是一樣的意思,使人善的意思,善就是改善,而不是善良的意思,也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同樣的教民的意思就是使教民,教化人民,讓人民文明起來。這樣,一方面使物質(zhì)生活富足,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充實。
七年不是真正的七年,而是奇數(shù)的用法,類似于三年,指的是數(shù)年的意思。
亦可就很簡單了,跟前面“亦可以勝殘去殺”一樣的,也可以的意思。以,就是以之,之指善人,教民這種方式。
關(guān)鍵的來了,即和戎的解釋,即戎不是馬上要去打仗了,孔子不是一個好戰(zhàn)分子,要實現(xiàn)“人不慍”的和諧社會,這樣的解釋肯定是行不同的。即就是若即若離的即的意思,離的反義詞,融合,同化。戎,古代少數(shù)民族,指代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即戎就是融合,同化那些未開化,文明程度比較低的民族和國家。
綜合上面的理解,這句話的解釋就是,在物質(zh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讓人民安定富足。在精神上,教化人民,讓人們變得文明起來。這樣,假以時日,最終形成強大的文明力量,就可以融合,同化那些未開化的,文明程度低的人,民族和國家,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大同。
善人之道就是孔子主張的圣人之道的過程中的一個具體的形式,想要實現(xiàn),最終把人不智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和諧世界,當然需要去融合同化那些未開化的,不智質(zhì)的,文明程度低的不智之人,還有國家和民族。從這句話里就足以證明孔子是胸懷天下的,他的心中的那個大同已經(jīng)超越了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大同,而是全天下全世界的大同,大融合。
從這句話來看,孔子也是主張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兩手一起抓的,按照孔子所說的善人教民七年,咱們的偉大的祖國一定會不斷地即戎。為什么我們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沒有像歐洲等這些地方分裂成很多國家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一直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不斷地對周圍進行融合,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只有最近的一百多年處于落后地位。其余時間基本上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泰國,老撾,越南,日本還有韓國,經(jīng)常會派使者來進貢,甚至歐洲,阿拉伯等地方也有一些使者來我們的盛世唐朝,著名的就有馬可波羅。當今我們正處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時代。弄不好,很快我們就會又恢復(fù)到曾經(jīng)的萬國朝宗的天朝盛世,到時候全世界的老外們就又會和從前一樣,想方設(shè)法地來到咱們這兒來,因為咱們這對他們來講那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