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略談冷門原著與影視改編)
? ?? 大學閑暇的時間多了,便將大多時間泡在了圖書館與電子書,與眾多同窗一樣,鐘愛青春文學,陰差陽錯接觸了徐浩峰這位較為小眾冷門的作家。
? ? ?筆者有一點與眾多愛好者不同的,筆者初識徐浩峰先生的文字是《處男葛不壘》與《白色游泳衣》,而非更為人所知的《刀背藏身》與《道士下山》,而后才接觸徐的電影三部曲《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及膾炙人口的《師父》。

? ? 寫作時,先生以“徐皓峰”為筆名,拍戲時便用回真名“徐浩峰”。前者是青春文學,筆下是父輩的黃金時代。
? ? ?文字里可瞥見一抹當時青年受西方現(xiàn)代文學藝術熏陶的魅影,更不乏九十年代原鄉(xiāng)北京的風貌人情,那是青春雀躍馳騁的疆域。
? ? ?所有的單純、稚氣、幻想和想象無不打著童貞的烙印并且不復重現(xiàn)。
? ? ?先生在沒有因《一代宗師》成名前,在北影授課時便小有名氣。筆者可惜沒法旁聽,只知道先生講課的內(nèi)容含金量高,為人低調(diào),常常一個本科班的堂課,大型階梯教室開課前半小時就滿了。
? ? 讀過他寫的書,看過他拍的戲,但最受觸動的,是他的經(jīng)歷。
? ? 據(jù)先生的自述,26歲那年,他就選擇辭職回家,過起了讀書寫書的日子,而這樣的狀態(tài),足有八年。
? ??此種生活,極似他筆下的江湖,現(xiàn)今已少有,這份耐心,感觸良多——現(xiàn)是一個精神渙散的年代,先生示范了何為“全神貫注”,可能做到的,寥寥無幾。

? ? ?被更多人熟知,是王家衛(wèi)的《一代宗師》公映之后,知曉了該片的編劇是他與鄒靜之、王家衛(wèi)三人共同擔任。
? ? ? 除了編劇之外,先生其實還有更多更為鮮明的身份: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形意拳大師李仲軒的后人、武俠小說作家、硬派武俠片導演等等。
? ? ?因此,徐浩峰似乎很難被定義。
? ?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他很懂武學,熟知一個真實的武術世界。
? ? ?事實上,早在1997年,徐浩峰便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此后的口述歷史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讓其名噪一時,該書記述了徐浩峰的二姥爺、形意拳大師李仲軒先生的生平,狀寫出一個現(xiàn)實中的武林生態(tài)。
? ? 而到了2014年,他的另一部武道小說《道士下山》被陳凱歌改編拍攝成電影,徐浩峰再度進入大眾視野。
? ? ? 而同樣的,作為導演,徐浩峰已經(jīng)多次進行了面向大眾的嘗試。從2012年的《倭寇的蹤跡》、2015年的《師父》,到2016年的《箭士柳白猿》(2012年出品),徐浩峰迄今共拍攝了3部電影,而且都走進了院線。
? ? ?但它們?nèi)匀徊蛔阋宰屝旌品遄兂扇吮M皆知的導演,原因很簡單,徐浩峰在拍我們認為很難看的武打,展示我們固有經(jīng)驗外很陌生的武林。
? ? ? 這三部影片,徐浩峰基本確立自己的武俠風格,影片節(jié)奏緩慢,打斗招式感強,對陣時強調(diào)杠桿與幾何,過招簡練往往一擊致命。
? ? ? ?同時,電影重視對武術觀念的闡發(fā)、武學修為表現(xiàn),在人物平實的形態(tài)、動作當中,蘊含氣度、神色、勁力——這些通通被被總結為是硬派武俠。


? ? ?你會發(fā)現(xiàn),徐浩峰不僅與徐克、李安(《臥虎藏龍》)不同,甚至與胡金銓、張徹、張鑫炎也有巨大的差異。
? ? ?已經(jīng)有太多的人,詮釋了徐浩峰的武術觀:實戰(zhàn)技擊,科學武俠、新武俠、硬派武俠等等。但其實,就一種嶄新的武俠景觀而言,徐浩峰在打斗方面所體現(xiàn)的不同,還只是表象。
? ? ? 深入徐浩峰的電影,可以發(fā)現(xiàn),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三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種形象——“闖入者”的形象。
? ? ? 無論是《倭寇的蹤跡》中的梁痕錄,還是《箭士柳白猿》中的柳白猿,以及《師父》中的師父陳識皆是此類。

? ? ? ?在《箭士柳白猿》中,箭士這種居間協(xié)調(diào)武林糾紛的角色,實為武林的異類;《師父》中陳識由南往北到往津門弘揚武學,更是對北方武林的闖入與挑戰(zhàn);而《倭寇的蹤跡》這部最早的作品卻最具意味,一個子虛烏有的倭寇來襲的謠言,攪亂了霜葉城武林的一潭死水,在這個荒誕故事的背后,是梁痕錄作為闖入者,引入改進倭刀及實戰(zhàn)技法對舊武林的沖擊。
? ? ? ?作為徐浩峰對其最早的文學作品《逝去的武林》的改編,同時作為徐浩峰最早的電影創(chuàng)作,《倭寇的蹤跡》當然寄托了徐很大的野心。
? ? ? ?在這其中,你不僅可以看到對武術、武林的概念新解,還有對明朝社會官場的影射,武者的命運是戰(zhàn)時應招、催促如火,一旦戰(zhàn)亂平息,國中止戈、百無一用,乃至需要遁跡銷聲。

? ? ?于是,戚繼光的獨門兵器不得不流落民間,依靠他的后人茍延承傳;護城守將只能身穿紙盔甲,每天高喊殺敵口號度日;而現(xiàn)實武林中的民間武者則淪為地方官宦豪強,看家護院的打手······
? ? ? ?這里,如果不引入徐浩峰對現(xiàn)實武林預設和介紹,還不足以說明其中的荒誕性。
? ? ?在徐浩峰看來,所謂的武術其實遠不是金庸、古龍飄飄欲仙、飛檐走壁的想象。
? ? ? 武術是藝,是一門行當,一種職業(yè),習武之人也不過就是手藝人而已。他們和街頭巷尾的說書賣唱、保媒算命、修鞋挑擔、剃頭補鍋本質上并無區(qū)別,都是一種底層職業(yè)。
? ? ?甚至,徐浩峰直接地說明,“其實沒有什么武林,它是被生造出來的,很多時候是參考土匪世界臆想出來的一種半神仙、半土匪的人際關系和活動方式,它跟民國真實的武林差距比較大。
? ?? 而武行是有確指的,指的是開武館、做保鏢、做私人武術教師的這批人,就叫“武行”……

? ? ? 簡而言之,武行與武人不過是組成了歷朝歷代直至清末民國社會世相的一個基本單元而已。
? ? ?因此,武林并非高不可攀,它甚至是卑下的。
? ? ?當明朝一個戰(zhàn)場顯赫的將軍,他的武學和兵刃,被迫要向民間武林尋求流傳的可能時,本身便具有了極大的諷刺意味。
? ? ? 而對于那個已經(jīng)被世族門派協(xié)同掌控的武林來說,它又是幸運的?!百恋丁钡年J入,是武林重新獲得實戰(zhàn)能力提升的一次機會,是一次獲救。
? ? ?徐浩峰為什么如此執(zhí)迷于塑造“闖入者”的角色,為何如此熱衷于實現(xiàn)武林的重生?這背后,可以看出徐浩峰身上傳統(tǒng)的武林價值觀,以及積極的儒家入世心理。
? ? ? 不管是《箭士柳白猿》、《師父》還是《倭寇的蹤跡》,我們看到,闖入者作為一個改變格局和生態(tài)的角色,都預感或者明知武林的敗壞不堪,但它們還是承認并積極擁抱這種體系,并渴望在體系當中成就自己。
? ? ?徐浩峰是有很強的反烏托邦傾向的,他總是會去承認欲望的存在,以及欲望和武林建設的正相關性。這種表現(xiàn),在《倭寇的蹤跡》中是裘冬月,在《道士下山》中何安下的角色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這種欲望的奇幻之旅,使得積極入世、入武林有了內(nèi)在的心理動機。

? ????而外在的,徐浩峰又非常謹慎地維持著武林規(guī)矩與道德侵蝕的微妙關系。
? ? 《倭寇的蹤跡》讓人相信武行的內(nèi)部腐壞,不是內(nèi)在自然發(fā)生的,而是被外部勢力干預;同時,即使某些從武之人被道德腐壞,他們面對闖入者的挑戰(zhàn),仍然會在統(tǒng)一的武林規(guī)矩的框架下,公平地解決問題。
? ? ? 徐浩峰或許認為,那些跳脫在腐壞勢力之外,卻仍然身在武林當中的闖入者,可以重新改變武林,為舊武林重新注入新鮮血液。
? ? ?徐浩峰或許更加相信,真正維持武林的,永遠都是規(guī)矩。
? ? ?于是能解釋,為什么徐給《倭寇的蹤跡》安排了一個不同于小說原本的圓滿的結局。也是《箭士柳白猿》中柳白猿最終活著的理由。
? ? ?

?? 《道士下山》:匪夷所思的陳凱歌,毀于荒誕與偏鋒的徐系民國奇幻武俠
? ? ?陳凱歌是華語電影中一個特殊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霸王別姬》太過耀眼,致使后來一直都在急匆匆地趕路,卻似乎永遠都追不上過去那個自己。
? ? ?而他在《無極》和這部《道士下山》中都表露出對速度的執(zhí)念。莫非跑得足夠快,就真的能與過去的自己相逢?
? ? ?但逆反時間,永遠都是一種悖論。
?? ? 當年看過《道士下山》,一直有點耿耿于懷。
? ? ? 東方意境的雄奇瑰麗,尤具想象力的功夫場景與設計,卻因對“荒誕”的追求與偏鋒的解讀而自毀。其實很能理解陳凱歌導演的想法。
? ?? 本身原作就被稱為一冊奇書,作者徐浩峰以夸張荒誕的手法去對應,不能算錯。
? ? ?但荒誕是要有度的,也需要方法。
? ? ?而且很顯然,陳凱歌并沒有能夠做到圓融無瑕,他始終都有差池臨門一腳的感覺。
? ? ?從《無極》到《道士下山》,再到其后的《妖貓傳》,陳凱歌其實真的很努力地想要有所表達,觀眾可以感受到那種誠意,但又總會以用力過猛地割裂告終。
? ? ? 或許只是沒有掌握好那個度,好似“國師”張藝謀后期的電影,總會形式大于內(nèi)容,從某個角度而言,兩位大師晚年堪稱難兄難弟。
?先看看演員的情況。
? ? 電影的問題從“何安下”的選角就開始了。
? ??王寶強許多現(xiàn)代戲確實自帶喜感,他的表演也足夠浮夸,但駕馭不了這個超現(xiàn)實和荒誕的異想民國世界。

? ? ?所以他其實只是起了一條繩子的作用。
? ? 這個角色將劇情和人物串了起來,與其說他是主角,不如說他只是一個戲份最多的龍?zhí)住?br/>
? ? ? 因為你無法透過他的視角去看到更多東西,更不用說內(nèi)心和人生積淀,對于主角而言,這非常致命,這當然并不是否定王寶強的演技能力,只說明他戲路很受限,也很難跳出本我,去塑造出更為多樣、多面的新角色。
? ? ?又比如林志玲(玉珍)和吳建豪(崔道融),一個感情上荒誕, 另一個心理上扭曲,但表演僵硬而刻意,對于劇情無補,更缺乏闖進人心的力量。
? ? ? 元華(彭乾吾)的角色其實張力十足,但如果在睚眥必報、囂張狠辣與心胸狹窄之余,能留下一絲人性的光輝,或能為電影增色很多,但整片下來,片末自殺也只為讓查老板留下他兒子一命,格局太小。
? ? ? 王學圻照樣顯露出演技高妙但戲路狹窄的特點,他或有想以“怒目金剛”形象詮釋的用意,但傳遞出來卻空有硬邦邦的禪意,并無半分高僧氣度。
? ? ?至于李雪健前輩,聲音與神情很是沉穩(wěn),有辨識度,對于老藝術家來說,幾乎沒什么毛病可挑。

? ? ? 另一個相對主要的角色是張震(查老板)。
? ? ?他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令女性觀眾花癡的戲班小生,但同樣浮于表面,除了打戲和造型,幾乎沒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呈遞。
?

? ? ? 反倒是三個戲份不多的配角演員反映得好。

? ? ? 第一個是戲份很少的陳國坤(趙心川),他的短暫出場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為人徒弟的忠義、偷學絕技的愧疚及憨直的秉性,短短兩場戲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 ? 再一個是范偉(崔道寧)。
? ? ?他是整片將人生如夢和荒誕意味滲透最好的一個角色,夸張的發(fā)型、西醫(yī)的職業(yè)與他前后顛倒的人生相映成趣,對妻子的寵溺和對弟弟的縱容,一個徹頭徹尾的好人,結局卻悲涼可嘆。

? ? ? 還有一個是郭富城(周西宇)。
? ? ? ?淵渟岳峙、神光內(nèi)蘊,眼眸里滿是閱盡世相的滄桑與寬容,一言一行皆有法度,相對崔道寧的“下山入世",周西宇的“守山避世"同樣精彩。
? ? ? 看到這部電影,不期然又想起2011年顧長衛(wèi)導演的《最愛》,其實相對香港電影里的那些角色,郭富城在內(nèi)地大導的手里,真的是蛻變驚人。
? ? ?撇開那些刻意踩他的低素質“對家粉”不談,另外一些認為他“用力過猛”的印象流影迷可以看看這部電影的表現(xiàn),看看什么叫做氣場和內(nèi)斂,而在光華盡收的表演之下,還能自有力場,這份本事確實得益于演員在臺下的苦功。

? ? ? 另外一個是關于電影的功夫。
? ? ? 無論是趙心川與彭乾吾、周西宇與彭乾吾還是查老板與彭乾吾的打斗,場面都異常精彩,尤其周西宇月下拔水沖天一幕,更是讓人目奪神馳,關于“九龍合璧"和“猿擊術"的渲染,也堪稱嘆為觀止。
? ? ? 而將特效與動作結合到這個程度的,此前只在周星馳的《功夫》里看到過。若論場面,《道士下山》還要更勝過《功夫》。
? ? ?但人類是善于從雞蛋里去挑出骨頭來的,你飄逸玄奇,他們說你忽略了地心引力,功夫需要拳拳到肉,而你如果真的拳拳到肉,他們又能轉身嫌棄你簡單粗暴。

?? ? ?但電影終究是有問題的,除了上述所言演員的好與不好并存,在敘事上可挑毛病的地方確實不少。
? ??比如還有那個有些莫名其妙的旁白,大場面的電影語言,自身是有張力與延伸的,不大需要加入作者的批注。
? ? ?因此很難理解陳凱歌導演,為何要以旁白形式去推動一部大型電影的劇情,且這些旁白也并沒有完全起到詮釋與延展的作用。
? ? ?另外就是對“荒誕"的掌控與表達表現(xiàn)出功力不足,上面已經(jīng)分析了表演,或過火失當、或僵硬刻意,也有部分冗余。
? ? ? 而最致命的點則在于郭富城與張震戲份的偏鋒。
? ?? 關于“猿擊術"的日練與月練,以陰陽交融、萬物生長這些概念來詮釋或許并沒有什么問題,但郭富城與張震的戲很明顯讓人感覺到走偏,戰(zhàn)火中的相擁和滾下草坡就令大多數(shù)觀眾感受到一絲尷尬,臺詞更是令人難以直視。
? ? ?好好去講男人之間的兄弟情與慈悲之寓不好么?
? ? ?非得讓人說你陳凱歌導演夾帶私貨,刻意引導觀眾往另一個方向走。
? ? ?回頭再看,這個問題或許真是電影最致命的一個點。
? ? ?反觀原著小說,徐的原著與電影都有一種簡潔明快之感,雖有儀式感與過癮感,但常不冗余力花時間去寫情感狀態(tài)等事。
? ? ? ?盡管不同電影負責人便會導致風格不同,但徐本人的作品帶來的氣息貫穿到了相關的每一部電影當中去了。
? ? ? 對此觀賞過的徐浩峰三部自己導演自己原著小說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干脆,每個情節(jié)都如斬釘截鐵一般張力十足。
? ? ? ?看完之后,我覺得電影版和原著兩者之間不大有優(yōu)劣之分,即使電影版評價不好……
? ? ?因為電影跟原著相比,靈魂上二者有無共通難以道破,但僅從表面上的情節(jié)上看,已經(jīng)徹徹底底地是魔改了。
? ? ? ?電影版基本上沒有拍原著的后半截,而且電影版的人物好幾個給我的感覺就是把原著的幾個角色給合并出來的。
? ? ? 讀原著的時候,我覺得很難想象何安下這個人是王寶強所飾演的那樣的角色。原著的何安下更沉著冷靜一些。

? ? ? 但我覺得電影版可能并不想要完全去適配原著中的形象,因為后面的角色幾乎每一個都跟原著中的形象不一樣了。
? ? ?電影版基本上分成三段:范偉、林志玲和吳建豪一段;郭富城一段;張震一段。
? ? ? 其中后兩段因為跟彭家的關系(也就是元華和房祖名二人負責的故事線)也處在一種比較糾纏的狀態(tài),但第一段和后兩段之間的分隔(沉船段落)還是比較明顯的。
? ? 第一段原著著墨不多,且主要是圍繞著范偉所飾演的醫(yī)生角色展開的,電影版在林志玲和吳建豪的角色上增加一些描寫。吳的角色原著沒臺詞。電影版三人的關系基本上扛下了整個故事的前半程。
? ? ? 二三兩段的改編更大。怎么說呢……就是電影版這兩段的很多情節(jié)其實在原著里是被分拆給許多個角色了的。
? ? ?而電影版就出現(xiàn)了個郭、張、元、房以及王學圻飾演的高僧這幾個角色,原著在這個部分里面展開了非常龐大的故事網(wǎng)絡。
? ? ? ?讀完原著感覺電影改編的地方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周西宇和查老板的曖昧關系。
? ???之所以讓我震撼,是因為原著壓根就沒提及這回事:周與查是兩個完全沒有直接接觸的角色,在原著里各自分別扛著各自跟電影版完全不一樣的故事線(周的還可能像點,但差別還是很大)。
? ? ? 而且,原著里的二人是真直男,完全沒有同性戀人這回事。

? ? ? 電影版找來了郭富城和張震來演,但原著里面壓根不可能帥的跟郭張二人似的。我之前還以為電影版可能只是放大了這二人的關系。結果是徹徹底底地從零發(fā)揮。
? ? ?電影版保留了彭家的故事線,跟日本的關系則全部刪掉了。
? ? ?總之,二三兩段的改編如果用來比較原著的話就是:把原著的故事全部切成一個一個小情節(jié)塊,刪去一部分后,完全不管原著人設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出來的。(原來改編還可以這么改……)
? ? ? 我覺得電影版的改編可能有導演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或者是想用同性題材來把二三兩段給牽線牽到一起。(我覺得電影版這么寫不是為了賣腐,而是導演真的想去寫一段同性愛情故事,賣腐應該是把兩個直男的關系描寫的親密些,但還是直男,會明示二人是異性戀,而這個不是……)
? ? ? 但又不能完全給拍出來,所以后半截其實還是蠻碎的片化的,只能是無奈了。

? ? ?男女之事,只要開了頭,就等于是跳了懸崖,和一切好事都絕了緣,只有墮落再墮落。
? ? ? 孩子之所以能成長,因為小孩和大自然是一體的。隨年齡增長,人身上的自然越來越少,于是病弱衰老。呼吸是大自然在人體上安裝的密碼,傾聽呼吸就是接近大自然。
? ? ? ??
? ? ? 我如果是受人追捧的一代宗師,便不會有這副色鬼樣。所以惡念不是來自內(nèi)心,而是不得志的生活。

? ? ? 人的生日,并不單是媽媽生你的那一天,還有很多,能令你心境改觀的,便是你的生日。
? ? ? 出劍的時刻,便是忘記這一劍的時刻。
? ? ? 漢族一貫是擴張性的,但唐代大興佛教后,便不斷受外族侵略。宋代流傳“佛教興、國脈弱”的話,認為是引入的印度文化不好。其實與佛教無關,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衰敗了,大唐盛世不過是強撐起來的熱鬧罷了。
? ? ? 世家的存在,令文化人有了可以自重的余地。明清科舉制度,則奪取了文化人的退路,不做官便沒有尊嚴,做了官便沒有自由。
? ? ? ?
? ? ? 筆法就是槍法,槍桿就是筆桿。
? ? ? 一個人有力量,不在于肌肉的隆起,而在于凹陷。說明她在瞬間可以爆發(fā)出難以想象的力量,并極為敏捷。
? ??? 江湖就是江湖,恩怨就是恩怨。查老板說,壞人猖獗,是因為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種作惡。?
? ? ?天地間,道大,人也大。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裝得下山河大地,萬古星辰。?
? ? ? ? ?? ?——《道士下山》(原著幾個經(jīng)典片段)

? ? ?上映七天后,電影票房直線墜落,被新片《小時代4:靈魂盡頭》和《梔子花開》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打得潰不成軍,甚至拼不過動畫片《豬豬俠之終極決戰(zhàn)》。
? ? ?從技術手段與能力來講。這部電影的基本盤起碼應該是十億票房和豆瓣評分破七。
? ? ? 但實際票房僅4億、豆瓣評分5.5。
? ? 不過這或許就是電影藝術的真諦吧——一步差池,或將全盤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