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二十七章

? ? ? ? 善行無轍跡(1),善言無瑕謫(2);善數(shù)不用籌策(3);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4);善結(jié)無繩約(5)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6);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7)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8);不善人者,善人之資(9)。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10)。
【注釋】
(1)善行無轍跡:之前一般的解讀,轍,車輪壓出的痕跡;跡,腳步、馬蹄等留在地上的痕跡。善行無轍跡,意思是善于走路的,不留痕跡在地面上。其實,可能更準(zhǔn)確的意思是,善于走路的,并非在地面上不留痕跡,而是不會在地面上留下令人生疑的痕跡。
(2) 善言無瑕謫(zhé):瑕、謫都是玉上面的疵病,此引申為過失。善于說話的必契合客觀事物,不會出現(xiàn)不契合客觀事物的過失情況。
(3) 善數(shù)不用籌策:數(shù),計算?;I策:古代計算時所使用的一種工具,用竹制成,其功能相當(dāng)于今天的珠算。善于計算的,對客觀事物了然于胸,就用不了要借助于籌策來計算的。
(4) 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關(guān)楗,關(guān)鎖門戶所用的栓梢,用金屬或小片木塊制成。善于關(guān)鎖門戶的甚至不用栓梢,因為他讓人知道,即使撬開了門戶也得不到什么。
(5)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約,繩、索的意思。繩約,指繩索。善于捆縛約束人的,不用繩索也能使人不可解除,不善于捆縛約束人的,即使用繩索把人捆縛起來也是沒有用的。
(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帛書本作:“怪”,總是、客觀上、實在。因此圣人總是客觀上善于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救人,指補救人之短而用人之長。
(7)襲明:之前一般解讀,含藏著明。“襲”,承襲,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其實,這兩個字這樣解讀均不準(zhǔn)確。襲,《釋名?釋喪制》:“衣尸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币隇閲@、不脫開、不脫離之意;現(xiàn)代漢語中有“抄襲”、“襲擊”等詞,“襲”字義也是圍繞、不脫開、不脫離之意。明,明了人與物之性,老子的說法是“知常曰明”。襲明,對人或事物本身及其演變狀況的明了,并且為人處事始終做到回繞而不脫離這種狀況。《道德經(jīng)》中還有“襲?!钡恼f法,個人認為,“襲明”與“襲?!笨赡芏际恰耙u常謂明”的省略說法。下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即為脫開、脫離具體之人與事物而主觀妄為,在老子看來,實為“雖智大迷”。
(8)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善人是惡人的老師。
(9)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惡人是善人的借鑒。
(10)要妙:精要巧妙之處。
點評:
? ? ???這一章老子用排比和對比的方法,繼續(xù)闡述“圣人”與自以為聰明智慧之人的不同,得出了“是謂襲明”、“是謂要妙”的結(jié)論。
? ? ? 這一章開始構(gòu)成排比的五個值得稱道的“善”(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jié)),其實還只是“因”而已,歸結(jié)為隨之而來的兩個方面的“果”,對人的方面“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對事物的方面“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注,句中的“?!弊?,是客觀上、總是的意思),這才是圣人所為。明了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是謂襲明”。相反,那些自以為智慧聰明之人,一方面意識上不明白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的道理,另一方面做法上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脫離實際主觀妄為,實為“雖智大迷”。
? ? ? ? 通過對比,圣人與自以為智慧聰明之人的區(qū)別也就非常清楚了,“是謂要妙” ,這就是我們值得記住的精要巧妙之處。
? ? ? ?這一章打破一下慣例,把一般解讀者的白話譯文附上,意在說明:其一、之前一般的解讀者可能實在沒有把握和理解老子的哲學(xué)體系,所以即使翻譯了,也大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其二、借此說明《道德經(jīng)》實在不是一本可以一句文言原文用一句現(xiàn)代白話文來進行翻譯的經(jīng)典著作。
? ? ? ?白話譯文: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跡;善于言談的,沒有錯話;善于計算的,不用籌策;善于關(guān)閉的,不用栓梢卻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卻使人不能解除。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善于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偸巧朴谧龅轿锉M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惡人的老師,惡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糊涂。這就叫做精要深奧的道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