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幣制

羅馬的貨幣形制種類繁多,影響深遠,從中可以一窺國家興衰,文化變革。

兌換關(guān)系:
1奧雷=25第納里=100塞斯退斯=200杜邦迪烏斯=400阿斯=800賽彌斯=1600夸德蘭斯
Ⅰ 奧雷(Aureus)

奧雷金幣,是面值最大的羅馬貨幣,在凱撒時代重約8克,一世紀中期的尼祿時代重7.1克,3世紀卡拉卡拉時代6.4克,到了3世紀末戴克里先時代只剩5.45克。
Ⅱ 第納里(Denarius)

第納里可謂是最為著名的羅馬貨幣,銀制,在帝國時代作為羅馬的本位幣,在公元前三世紀重約4.5克,一世紀降到3.8-4g,隨后一直緩慢下降。最初的羅馬銀幣是按照希臘的標準制定的,有助于它們在南意大利使用。在希臘世界廣泛使用的重4.2克的銀制德拉克馬,在一定時期內(nèi)等同于第納里。
馬略改革之初,羅馬士兵每年工資是120第納里,凱撒發(fā)動內(nèi)戰(zhàn)之前(50BC),將士兵的工資提升為225第納里,被屋大維沿用。一世紀末,圖密善將軍團士兵工資漲到300第納里。過了一百年,塞維魯將工資漲到450,可以看出,至此羅馬的貨幣幣值較為穩(wěn)定,通脹率較為緩慢。僅過了二十年,塞維魯?shù)膬鹤涌ɡɡ瓕⑵湓黾拥?75第納里,這次加薪間隔時間之短,說明鑄幣成色下降很快。
奧古斯都時代,一名駐扎在埃及的軍團士兵工資條顯示:
第一次發(fā)餉:應發(fā)250,實發(fā)247.5(2.5第納里的貨幣兌換費)
干草 10
口糧 80
衣物 12
營地慶典 20
? 60
盈余 65.5
上次盈余 136
可以知道,這名士兵用60第納里購置了什么東西,或是把錢寄回家。
Ⅲ 塞斯退斯(Sestertius)

共和國時期為小銀幣,到了帝國時期改為銅幣(重20-30克),4塞斯退斯兌換1第納里。羅馬共和國以財產(chǎn)數(shù)量劃分階級,總財產(chǎn)40萬塞斯退斯為騎士階級,100萬塞斯退斯為元老階級,而土豪克拉蘇的個人資產(chǎn)超過一億塞斯退斯。元首提比略以勤儉著稱,在他死時,國庫中有27億塞斯退斯。
Ⅳ 安東尼安(Antoninianus)

在卡拉卡拉執(zhí)政期間,三世紀危機已經(jīng)初見端倪,與波斯和日耳曼的戰(zhàn)爭讓羅馬軍費激增,內(nèi)戰(zhàn)和日益嚴重的腐敗耗盡了羅馬的財富??ɡɡ岢鲆幌盗信e措企圖挽救局面,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授予全部自由民羅馬公民權(quán)外,就是在214年引入了新的貨幣,安東尼安。在幣值上,卡拉卡拉規(guī)定1安東尼安兌換兩第納里,但在含銀量上,一安東尼安不足1.5第納里,為了方便區(qū)分安東尼安和第納里,所有安東尼安銀幣上的皇帝頭像都戴芒冠。
卡拉卡拉妄圖借此緩解貴金屬的短缺和財政危機,實際上,一旦開始使用這種貨幣,物價就會相應上漲,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定會選擇用含銀量低的安東尼安進行交易,而將第納里作為自己的儲備,這樣一來,市場上流通的就都是安東尼安了。這就是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qū)逐良幣。這就引發(fā)了了越來越嚴重的通貨膨脹,到了三世紀末,安東尼安的含銀量降到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而市面上幾乎不再有第納里流通(第納里的含銀量也在下降),在這100年中,小麥價格上漲了兩百倍。
Ⅴ 杜邦狄烏斯(Dupondius)

杜邦狄烏斯是一種較大的銅幣,在上古時期指“兩磅”,兩枚兌換一塞斯退斯。圖示錢幣背面是財神兼幸運女神Fortuna,英文的幸運(fortune)就是從它演變來的,她的手上拿著一個船舵(gubernaculum),意為指引,是英文的政府government的起源。
Ⅵ 阿斯(As/Assarius)

廣泛使用的羅馬銅幣,重24-30克,早期由青銅鑄成,后期為銅。羅馬共和國時代作為羅馬的本位幣
使用,在羅馬帝國后期銀幣(或者說是鍍銀銅幣)大行其道之后,阿斯被取代。
在三世紀阿斯的價值:
1,一個農(nóng)場的雇工,每月工資400阿斯(提供飯錢)。
2,一個學生每月的學費,800阿斯。
3,一千克葡萄,32阿斯。
4,理一次發(fā),32阿斯。
Ⅶ 蘇勒德斯(Solidus)

在3世紀經(jīng)歷了惡性通脹之后,很多皇帝都試圖提高含銀量恢復第納里的信用,遺憾的是通通失敗了,因為含銀量高的貨幣一投向市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君士坦丁大帝進行貨幣改革,徹底扭轉(zhuǎn)了這一局面。君士坦丁意識到,如果繼續(xù)執(zhí)著于銀幣,就無法重建一套強勢的軸心貨幣體系,于是君士坦丁舍棄了羅馬傳統(tǒng)的銀本位制,轉(zhuǎn)換成金本位制,而本位幣就是蘇勒德斯。君士坦丁將重量定在4.5克左右,方便其流通,在當時,1蘇勒德斯可以兌換275000劣化的第納里。這種貨幣在1092年才被東羅馬皇帝廢除。
這種制度可能會加速貧富分化,因為造成底層人民手中持有的銀和銅的貶值,但毫無疑問的是,三世紀危機被君士坦丁大帝阻止了,他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進行軍事改革,劃分了野戰(zhàn)軍和駐防軍,編組了獨立的輕重騎兵單位;他建立了戰(zhàn)區(qū)和跨行省的總督(類似于中國的巡撫)制度;他改良了元老院,將地方精英納入其中,使元老院制度恢復活力。君士坦丁的貨幣和稅制改革重新穩(wěn)定了經(jīng)濟,的宗教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平定內(nèi)戰(zhàn),擊退外敵,他讓西部延續(xù)了一百多年,直到五世紀危機,他的制度成為東帝國延續(xù)一千多年的基石。東羅馬帝國與曾經(jīng)的那個羅馬漸行漸遠,走向了自己的興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