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的中國人就知道荷馬史詩了?
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可能遠比大家想的要早,尤其和羅馬的交流更是非常頻繁。
這里先不提徐顯秀的赫拉克勒斯戒指,或者北方小孩子帶的虎頭帽與赫拉克勒斯的獅子皮之間的關(guān)系,單純看看我們有哪些“海淘”文物吧~
鎏金銀壺(固原博物館)
?
北周李賢墓出土,波斯薩珊王朝的金屬手工藝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其精湛的手工藝技術(shù)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風格,其主題圖案卻描繪的是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一個場景。

清銅鍍金寫字人鐘(故宮博物院)
?
故宮珍寶館所藏,鐘型為銅鍍金四層樓閣。 由英國皇室委托制造,送給乾隆皇帝的禮物。
據(jù)說鐘表制造者是威廉姆森和雅克德羅,二人是當時倫敦與瑞士最頂尖的鐘表匠。
頂層圓形亭內(nèi),有人手舉一圓筒作舞蹈狀。啟動后圓筒展為橫幅,上書“萬壽無疆”四字。最底層有寫字機器人,機械人為歐洲相貌,單腿跪地,一手扶案,一手握毛筆。開動前將毛筆蘸好墨汁,再啟開關(guān),寫字人便在面前的紙上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漢字,字跡工整有神。寫字同時,機械人的頭也會隨之擺動。

古羅馬鴨形玻璃注(寧夏博物館)
?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這件質(zhì)地純正,完整如新的鴨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裝飾藝術(shù)與風格皆屬羅馬玻璃系統(tǒng)。其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也是古羅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術(shù)。
玻璃注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cè)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穩(wěn)。此器造型生動別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

?
哥白尼《天球運行論》(國家圖書館)
?
明朝時由傳教士湯若望帶來,分別是1566年在巴塞爾出版的第二版,以及1617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第三版。
這兩部書于1619年隨著耶穌會士金尼閣、鄧玉函、湯若望等人抵達中國,先到了澳門,再被帶到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773年耶穌會解散,圖書館所藏書籍于1785年劃歸北堂(現(xiàn)在的西什庫教堂)圖書館。1938年北堂在整理藏書樓時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這批書,解放后北堂藏書并入國家圖書館,現(xiàn)存于國圖善本特藏部。

《貝葉經(jīng)》(大雁塔博物館)
?
傳說由玄奘法師從西域取來的真經(jīng),古印度沒有紙張,寫字的時候就常以貝葉代替,貝葉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的,有的是用針刺的。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見之如見佛面。

東羅馬金幣(中國錢幣博物館)
?
這兩枚金幣在一座東魏時期公主墓中出土,專家鑒定認為,這兩枚金幣見證了1400多年前中西交通往來的順暢和東魏與東羅馬帝國交流。
一枚為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年-518年)所鑄,這枚金幣直徑1.6厘米,重2.7克。金幣正面圖案為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頭戴羽毛裝飾的皇冠,身著戎裝甲胄和披風的正面胸像,胸像兩側(cè)有拉丁字銘文。
另一枚金幣直徑1.8厘米,重3.2克,為查士丁一世(公元518-527年)時期所鑄。金幣的正面圖案為查士丁一世戴盔佩甲胸像,背面為女神安淑莎的站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