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溝作業(yè)——論辛棄疾《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著作終未受朝廷啟用的原因
萬字平戎神機策,百年何作種樹書
——論辛棄疾《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著作終未受到朝廷啟用的原因
摘要:《美芹十論》是辛棄疾于1164年秋天寫就的關(guān)于分析宋金形勢,提出抗金主張的著名軍事著作,寫成之后呈送給了皇帝宋孝宗。而后的1170年,辛棄疾又寫了《九議》呈送給了時任宰相虞允文。《十論》和《九議》在后人看來都是極其精辟的軍事議論,是值得收藏和借鑒的軍事“掌中寶”,但是從宋對金后來的一系列作戰(zhàn)行動的部署上可以看出,辛棄疾的軍事理論和計謀并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應(yīng)用。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可能的原因十分復(fù)雜,有主觀和客觀多種可行的解釋路徑。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與當(dāng)時君臣的特殊關(guān)系。辛棄疾與南宋君臣的諸多交往史實,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辛棄疾持論勁直,不為迎合的性格特點。
關(guān)鍵詞:辛棄疾;《美芹十論》;《九議》;君臣關(guān)系;奏章。?
問題緣起及歷史背景
????1162年,宋孝宗接替了軟弱無能的宋高宗,做了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和宋高宗對金兵十分恐懼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對曾經(jīng)滅亡了北宋的金國有一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一心想著恢復(fù)失地的宋孝宗很快就做起了北伐的準(zhǔn)備。而就在此時,滿懷報國熱情的辛棄疾雖然官職低微,而感受到了朝廷北伐風(fēng)氣的強烈,于是向時任江淮宣撫使的張浚提出了一條分兵殺虜?shù)挠嫴?,然而張浚在實際作戰(zhàn)的過程中將辛棄疾的計謀作了簡化和改造,舍去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再加上他輕敵的毛病和一些意外的變故,最終導(dǎo)致了這次北伐活動的失敗。而后南宋朝廷處在一片求和聲中。此時的青年辛棄疾更是熱血沸騰,很快就從戰(zhàn)敗的悲傷情緒中恢復(fù)了過來,并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部軍事著作《美芹十論》,稍后將其以奏章的形式獻給了宋孝宗,但是由于宋金正處在講和的大背景下,朝廷并沒有立即采用他的意見(以講和方定,議不行)。而后的1170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dāng)國,帝銳意恢復(fù),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物,持論勁直,不為迎合”,這次辛棄疾有了直接和皇帝對話的機會。之后他寫了又一部軍事著作《九議》,并呈送給了宰相虞允文。辛棄疾在《九議》中說“茍從其說而不勝,與不從其說而勝,其請就誅殛,以謝天下之妄言者”,說明他對自己的論斷十分有信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辛棄疾的軍事著作未能在之后的對金作戰(zhàn)(如開禧北伐)中被再次翻出借鑒應(yīng)用呢?宋史對辛棄疾的記述中并沒有直接的答案,只說(以講和方定,議不行),但是這樣的歸因顯得不夠充分和深刻。而前輩學(xu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已經(jīng)較為成熟。如趙曉嵐的《金戈鐵馬辛棄疾》中就從上書前后辛棄疾的官職變動和皇帝的一些舉動推測了一些可能的原因。關(guān)錫耀的《辛棄疾與南宋君臣關(guān)系考論》中也從辛棄疾與南宋君臣關(guān)系入手分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本文試圖在前輩學(xué)者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專門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并對可能的原因進行一些邏輯分析以證明觀點的合理性。下面我將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 ? ? ? ?
宋朝的文書奏章體系
????要想探究兩篇著作未被重視和重新啟用的原因,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宋朝的文書體系。也就是文書究竟是如何被呈送給皇帝,皇帝看完后又會采取何種手段處理這些奏章的。奏章是臣子向皇帝進言時所要使用的文書,是臣子向皇帝報告情況和提出意見建議的重要手段。在宋代,不同官府的文書按政務(wù)劃分來看大致分為四類:三省六部、樞密院和司、監(jiān)等上奏的文書一般稱為“奏牘”,京官文武近臣上奏稱為“奏疏”,地方政府上奏的文書稱為“章奏”,各級衙門政務(wù)匯報稱為“案牘”。由于辛棄疾上書《美芹十論》的時候官職低微(廣德軍通判),很可能是以“章奏”的形式上奏給皇帝和宰相的。根據(jù)奏章的不同內(nèi)容,皇帝一般會采取以下幾種辦法來處理:如果對章奏內(nèi)容比較認可,皇帝便在奏章上畫“可”表示批準(zhǔn)同意,之后還需要經(jīng)過中書省的起草,給事中封駁等法定程序,才能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詔令。如果皇帝對奏章中的問題難以處理,不甚同意,一般會采取“留中”的辦法,也就是把奏章保存在禁中,不批示、不回應(yīng)?;蛘邔⒆嗾陆唤o有關(guān)部門討論研究。而奏章在被皇帝審查批閱后,一般會到專門的地方進行燒毀,從而難有再次啟用的可能。而辛棄疾的《美芹十論》,可能就是通過正常的程序呈送給了皇帝,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當(dāng)時沒有收到足夠的重視,之后就被當(dāng)做普通的的奏章燒毀處理掉了,所以并沒有機會保留下來供朝廷人士重新研究,也就談不上再次啟用了。又或者,因為時過境遷,《十論》,《九議》中對隆興北伐的分析在40余年后的開禧北伐中被認為已經(jīng)失去了時效價值,故未能夠再受重視。
主要原因:意見不合,時機不成熟
????既然奏章的保存在當(dāng)時并不容易,那么我們就要問了,為什么奏章剛剛呈上的時候沒有引起較大的影響呢?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一方面可能的原因是,無論是《美芹十論》還是《九議》中所持的觀點,眼光都太過于長遠和深刻,并沒有刻意地去迎合當(dāng)權(quán)者的意圖。同時這些奏章呈上的時機又不成熟,皇帝和宰相對敵我實力和時機大局的把握又并不和辛棄疾完全相同,以致于辛棄疾和當(dāng)朝皇帝和宰相的意見多有不合,從而遭到排擠和忽視。
????對于《美芹十論》,以下列舉了三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美芹十論》的成書時間在學(xué)界有一定的爭議,本文采用鄧廣銘先生《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的“進于乾道元年(1165)”一說,前文已提到過,這段時期南宋剛剛遭遇符離慘敗,以張浚為代表的的許多主戰(zhàn)派被排擠出朝廷。在這個時候,朝廷上下都在處于戰(zhàn)敗的悲傷屈辱的氛圍中,而且正在處理與金講和的具體事宜。就像史書上講的那樣“講和方定,議不行”這時候辛棄疾呈上來一篇專門談?wù)撍谓鹦蝿?,大談軍事?zhàn)略戰(zhàn)術(shù)的文章,即使能夠得到皇帝的同情,也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對南宋的軍事部署產(chǎn)生影響。但即便如此,由于《美芹十論》講的不僅僅是軍事策略,更是一套富國強兵的方法,對國家發(fā)展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雖然時局是“講和方定”,但是宋孝宗不可能不知道戰(zhàn)與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敵我力量的對比,正所謂“金強則來,弱則止,不在和與不和。”,富國強兵才是根本的辦法。僅憑講和大背景來解釋《美芹十論》沒有受到重視,顯然有些牽強。第二,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中談到了“用兵山東”的軍事進攻構(gòu)想,而張浚北伐的失敗恰恰是采用了“用兵山東”的策略。在隆興北伐前,辛棄疾曾經(jīng)上書給張浚,陳述他的軍事戰(zhàn)略,其中就有“用兵山東”的進攻構(gòu)想。但可惜的是張浚雖然采用了這一構(gòu)想,但并沒有完全按照辛棄疾的計謀,而是對其做出了簡化和修改,把關(guān)鍵的佯攻和牽制策略給忽略了,從而一定程度上導(dǎo)致了這一戰(zhàn)略整體的失敗。即使兩人的“用兵山東”的策略并不相同,也并不能阻止孝宗及朝廷對“用兵山東”計策本身的懷疑和批評。因此從這方面來看《美芹十論》呈送的時期確實不成熟。第三,《美芹十論》中不乏對孝宗和朝廷決策的批評,從而可能招致朝廷以及皇帝的不滿?!睹狼凼摗分杏泻芏鄬r局和形勢的分析,既有古代戰(zhàn)爭的例子,也有對剛剛失敗的隆興北伐失敗的反思和對南宋一些決策和行動的批評。如辛棄疾言“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沉先物之幾,志在必行,無惑群議”隱約中透露出了辛棄疾對孝宗決策能力的懷疑和批評,辛棄疾又言“而頃者張浚雖未有大捷,亦未至大敗,符離一挫,召還揆路,遂以罪去,恐非越句踐、漢高帝、唐憲宗所以任宰相之道?!彼瑯与[約地對孝宗因符離一敗就罷免宰相張浚的行為進行了批評,而且對北伐時朝廷的一些具體舉措也“指手畫腳”,這些直言不諱的批評與辛棄疾低微的官職(廣德軍通判)放在一起,顯得這些對皇上的批評有失禮節(jié)。雖然《十論》全篇不乏歌功頌德之語,但確有一些地方言辭過于激烈,表達過于直接,不留顏面,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孝宗的不滿,正所謂“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人非圣賢,皇帝亦有喜怒哀樂之情,剛吃了敗仗又面臨很多復(fù)雜繁瑣的朝政事務(wù)的宋孝宗,此時又偏偏遭到辛棄疾的批評,心情必然正處于最低點,又怎么容易接受辛棄疾的一番“高談闊論”呢?
????對于《九議》,有下列分析討論:
????乾道四年(1168),已經(jīng)過了幾年安穩(wěn)日子的宋孝宗,又重新燃起了北伐的希望。再加上一些出使金國的使者(如趙雄)給宋孝宗提供的虛假、諂媚式的情報,讓孝宗沒有正確認識到南北敵我的強弱形勢。事實上,這一段時間,金國正處于一段太平時期,金世宗上臺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政局穩(wěn)定,財政充足,完顏雍因此享有“小堯舜”之稱。但是趙雄為了取悅孝宗,故意說金世宗沒有才干,無法與孝宗相提并論,這也體現(xiàn)了宋孝宗對時局把握的失誤。是年(1168),宋孝宗召見了朝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討論要不要在當(dāng)年就和金國開戰(zhàn),幾位重要的大臣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可以開戰(zhàn),有的則認為時機不夠成熟,彼此間吵得不可開交。這時一心想要開戰(zhàn)的宋孝宗干脆直接將決定權(quán)交給了宰相蔣芾,他認為蔣芾平日里十分熱心恢復(fù)中原的大事,一定會支持開戰(zhàn)。沒想到蔣芾猶豫了半天,也說開戰(zhàn)時機還不夠成熟。這句話一說出來,氣急敗環(huán)的孝宗馬上就免去了蔣芾的宰相職務(wù)。從客觀上來看,張浚北伐才過了5年多,南宋顯然還沒有做好新一輪的軍事斗爭準(zhǔn)備,而同時期的金國在金世宗的治理下正過著太平日子,這時候攻打金國對南宋是極不利的。從這件事上足以看出宋孝宗當(dāng)時確實是北伐心切,并沒有很好地審察當(dāng)時的宋金形勢,沒有做好開戰(zhàn)的準(zhǔn)備。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兩年之后,宋孝宗又召見辛棄疾,與辛棄疾談?wù)撚嘘P(guān)北伐的事宜。這說明孝宗對辛棄疾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從《九議》中辛棄疾所列舉的幾項措施建議上看,辛棄疾此時主要討論的是備戰(zhàn)的方法,是進行全方面充分的準(zhǔn)備和細致的謀劃,從而一舉消滅金國的長遠之計。而此時的宋孝宗銳意恢復(fù),不甚關(guān)心形勢的利好與否,故不太可能聽進去辛棄疾的這番“長遠計議”。而此時的宰相虞允文,正是當(dāng)年在采石磯大敗完顏亮的著名將領(lǐng),他在駁斥劉珙所言不可輕舉妄動的言論時也說“機會之來,間不容發(fā),奈何拘此曠日彌久之計?”說明此時的宰相虞允文和孝宗的態(tài)度是大致相同的,也是主張立即出兵的。孝宗和宰相急于出兵的心思,恰恰有辛棄疾在《九議》開篇中所說的“凡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終世而諱兵,論戰(zhàn)者欲明白而亟斗?!钡囊馕?。辛棄疾雖然對虞允文崇拜有加,視其為主戰(zhàn)派的領(lǐng)袖,但是并沒有覺察到虞允文真實的想法。此時將《九議》呈送給虞允文,顯然不符合虞允文的主張,故亦不太可能會被重視采納。
其他若干原因
????關(guān)于《美芹十論》沒有受到重視原因的推測,還可以有一些其他的角度。
????首先,如果考慮到辛棄疾本人的身份和職位,或許還可以作以下推測,比如辛棄疾的歸正人身份導(dǎo)致孝宗對其的懷疑和防備,從而表現(xiàn)為對其觀點的不重視。又或是辛棄疾當(dāng)時官職低微,僅僅是一個地方小員,又尚年輕,從而使得孝宗對他的觀點不以為是。
????其次,上文都是基于孝宗認真讀完《美芹十論》的假設(shè)來談的,但是處于客觀的考量,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孝宗或許根本沒有機會或者沒有時間精力仔細讀完《美芹十論》。雖然孝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個人的處理政事的能力也比較強,在南宋歷史上的評價也多為積極。但是孝宗當(dāng)時剛剛從主和的父皇高宗那里接過來位置,又經(jīng)歷了他支持的北伐活動的慘敗,如何收拾目前的“爛攤子”,重啟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秩序,與金國談議和的事宜,正是讓孝宗大費心思的事情。孝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處理各方面的事務(wù),而《美芹十論》洋洋灑灑一萬六千多字的篇幅,所涉及的面太廣,理論太過高深,運用的歷史典故又數(shù)不勝數(shù)。而且《美芹十論》談的也不是當(dāng)前非常緊急的事情,再加上辛棄疾本身官職尚小,因此孝宗極有可能只是草草翻看《美芹十論》之后便將其放在一邊,根本沒有細讀。關(guān)于這個推測,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獲得一些支持。一是,孝宗是個力主恢復(fù)的皇帝,對北伐,軍事,謀略方面的著作不可能不感興趣。像《美芹十論》這樣難得的軍事著作,如果孝宗仔細讀了,很有可能被其精辟的論述吸引。這樣一個鴻篇巨制,即使孝宗一時無法讀完,也完全可以私自保存,等空閑時間再仔細研讀。但是自從辛棄疾上奏《美芹十論》后,便沒有了回信,既沒有肯定的回復(fù),也沒有否定的回答,因此很大可能孝宗根本沒有認真研讀《美芹十論》。二是,辛棄疾當(dāng)時僅僅是個地市級小官,向皇帝呈上論述軍國大事的奏章,在宋代屬于越級言事,是要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的。但是從辛棄疾后來官職的調(diào)動來看,辛棄疾并沒有受到“越級言事”相關(guān)的懲罰,這也說明孝宗可能沒有認真閱讀《美芹十論》,只把它當(dāng)做是普通的奏章草草處理罷了。
????而對于《九議》未能受到重視的原因,也可能有一些出于身份地位的考量。
????辛棄疾呈送《九議》的時候,虞允文剛剛出任宰相,位高權(quán)重。再加上他曾經(jīng)在采石磯大敗完顏亮的軍隊,一度扶南宋于將亡,他早已身經(jīng)百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虞允文畢竟已經(jīng)59歲,經(jīng)歷豐富,又親自帶兵打仗多年,親身經(jīng)歷了宋金之間的許多戰(zhàn)爭,又有出使金國的經(jīng)歷,很可能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和用兵策略,對自己的軍事判斷也是很有自信。而辛棄疾畢竟還是一個從金占區(qū)投奔南宋的“歸正人”,又是一個地市級的小官,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地位上都和虞允文不在一個量級。雖然辛棄疾年少成名,有生擒張安國(學(xué)界存疑)的偉績,但是和虞允文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再加上辛棄疾的長遠計議和虞允文的立即出兵主張多有不合,虞允文很可能根本沒有把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小伙子”看在眼里,從而對他的計謀就不以為意了。
開禧北伐前后
????在上文中,我們討論了《十論》《九議》在寫成之后沒有收到重用的原因。宋金講和是那個時期的大背景。然而隆興北伐之后,宋金維持了將近40年的和平。到了開禧二年(1206),宋寧宗在韓侂胄的支持下又開啟了新的一輪北伐。辛棄疾這時也由曾經(jīng)的少年變成了白發(fā)老者,又是平定茶寇的有功之臣,建設(shè)飛虎軍也很有成效。辛棄疾作為久負盛名主戰(zhàn)派的代表人物,和平時期,他的軍事著作沒有受到重視,那既然這次兩國交戰(zhàn),為何這些軍事著作仍然沒有被重新啟用呢?
????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其中亦有復(fù)雜的原因。
????一是:韓侂胄當(dāng)時極力煽動皇帝北伐,并不是真的有十足的把握要收復(fù)失地,而是因為自己的權(quán)勢受到了威脅,他迫于建功立業(yè)以收買人心。發(fā)動北伐不過是他的一種政治工具罷了?!端问芳o事本末》中記載“侂胄欲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薛叔似、辛棄疾、陳謙等皆起廢顯用”。由此可見,韓侂胄雖然重新啟用了辛棄疾等“老牌”主戰(zhàn)派人士,但是并沒有真正讓辛棄疾掌握決策權(quán)和指揮權(quán)。它僅僅是想皆辛棄疾的名聲來宣傳自己的北伐決心。事實也證明,辛棄疾雖然被重新啟用,但是很快就又被彈劾。
????二是:韓侂胄此時急于建功立業(yè)收買人心,并沒有做好戰(zhàn)爭準(zhǔn)備。而辛棄疾在回答寧宗關(guān)于是否能開戰(zhàn)的問題時,他說道“金國必亂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務(wù)為倉猝可以應(yīng)變之計?!笨梢姶藭r辛棄疾的主張依然是要做好充分的戰(zhàn)爭準(zhǔn)備,任用合適的人選。這和韓侂胄的急于開戰(zhàn)的心理又相背離,再加上兩人在一些具體作戰(zhàn)方法上的分歧,于是韓侂胄漸漸疏遠了辛棄疾。就在北伐前夕,辛棄疾就遭到了彈劾,雖然并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這次彈劾是韓侂胄所為,但是從辛棄疾的詞瑞鶴仙中“江頭日日打頭風(fēng)。憔悴歸來邴曼容。鄭賈正應(yīng)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睅拙洳浑y推測這次彈劾很有可能是由韓侂胄指使的。
總結(jié)
????辛棄疾在晚年曾作《鷓鴣天》,其中有言“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备袊@自己一生的軍事謀劃沒有受到朝廷重視,這“萬字平戎策”顯然也包括《美芹十論》和《九議》。從以上的討論和辛棄疾一生的遭遇來看,辛棄疾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xiàn)他金戈鐵馬,收復(fù)山河的理想,而且朝廷兩次北伐的失敗,又恰恰印證了辛棄疾戰(zhàn)前的擔(dān)憂。
????本文通過探究辛棄疾《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著作終未受到朝廷啟用的原因,重新梳理了辛棄疾與當(dāng)時君臣的觀點的差異。通過探究這一問題,我們也試圖糾正一般人對南宋軟弱無能的刻板印象,也提醒人們不要把辛棄疾的人生悲劇不加分辨地歸因于朝廷的軟弱。我們發(fā)現(xiàn),宋孝宗早期并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皇帝,甚至北伐的積極性比辛棄疾還要高,但是問題就在于他沒有正確的考察敵我形勢,從而破壞了聽取諫言的渠道。我們可以基本肯定,出生于“淪陷區(qū)”的辛棄疾,又有早年祖父的教導(dǎo),對金國山川形勢的分析確實是比較到位的。我們同樣認識到:歷史問題往往是復(fù)雜的,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看歷史問題要全方面,多角度地看,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歷史真相,就必須多方搜集資料證據(jù),要客觀理性分析問題,千萬不能憑主管的印象片面地將歷史問題歸因。
????我們或許可以推測,如果朝廷當(dāng)時采用了辛棄疾的計謀,是不是就有可能實現(xiàn)收復(fù)山河的大業(yè)?如果辛棄疾不是那么“持論勁直,不為迎合”是不是就有可能真的被朝廷重用。歷史沒有如果,那個“持論勁直,不為迎合”的辛棄疾也才是真正的辛棄疾。通過對辛棄疾《美芹十論》和《九議》未受重用的原因的分析,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那時的內(nèi)外形勢,更加全面地體察了辛棄疾的人格魅力。但由于史料畢竟有限,我們對這一問題不可能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本文的若干推測,可能合理,也可能有邏輯上的錯誤,供大家批判。時間終究給歷史蒙上了一層面紗,掩蓋了一些人和事,但即便如此,千百年后,那個曾經(jīng)熱衷于收復(fù)故土的熱血青年仿佛始終沒有離去,他就在那里,成為中國士大夫的一個精神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