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
(本文為現(xiàn)實)
某次,我回到了家里,那是個比較年邁的老房子。我去那里尋找著我的靈感,我到了我的房間,看到了書架,那正是我小學時期的一些紀念品,一本外國名著和我的作文。
本來回到那里僅僅只是為了尋找靈感,卻誤打誤撞回憶到了童年。那正是我的轉(zhuǎn)折,我的靈感。
我翻看著我曾經(jīng)閱讀過的《魯濱遜漂流記》,和我曾經(jīng)寫過的習作。其中兩者之間,存在了某種縫隙,某種距離。前者中所提到過:人多數(shù)都是不知足的。那時,我的確有點不知足,這也恰恰是人類的某種弱點。后者中所提到過:沒有書籍的人生又是哪種意義所在?后者的基礎(chǔ)條件讓我更新到了前者,層層緊扣,不可分別。
在我十年后的生活里,一直應證著前者所說的話,我曾多次尋找一些答案,卻沒有結(jié)果。當我嘗到了甜頭,我便更進一步,殊不知,那正是“人多數(shù)都是不知足的”。
繼上次的應證,我放棄了很多過程,又在一年以內(nèi),漸漸淡忘???,后者中存在的指引,讓我重拾一切,包括她。
隨后,我到了我的大學那邊,找到了我的同學,不過更應該說是校友。我詢問了他們關(guān)于她的信息,一人說:我沒有閱歷。一人說:我何曾幫過忙?那時,我便又一次的“不知足”。我的范圍漸漸擴大到整個街區(qū),整個城市。直到整個省份,但,誰會一直順利啊。
我某次打聽到了關(guān)于她的消息:她存在另一個省份,去長見識。我當時并未知道他們所謂的“她”是誰。
一次,我去了別的省份的一個酒館,因為那是上司提給我的要求。那次,真正的詮釋了“愛人錯過只在一瞬間”。到了酒館,我開展工作,搜查酒館里人員的日常習慣。那時,我的余光眺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影。并不是所謂的“她”,而是我的校友,正是那個時候,“愛人錯過”。我找到校友的時候,店里進來了一個人,沒錯,“她”。
我跟校友敘舊的時候,“她”剛剛坐到了我辦公位置的對面。等我跟校友聊完的時候,“她”,離去了。
諷刺的是,我明明對“她”那么上心,我看到“她”離開的時候,并沒有認出來。就此,“愛人錯過”……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