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豆瓣7.8的《新蝙蝠俠》,卻不輸諾蘭3部曲!它為何被嚴重低估?

《新蝙蝠俠》上映,評分只有7.8?
3月18日《新蝙蝠俠》在國內(nèi)正式公映,此前該作在海外上映后收獲了鼎沸的贊揚,也被不少媒體譽為能夠媲美諾蘭三部曲的存在。

不過截至3月19日,該作在豆瓣的評分也只有7.8,似乎在豆瓣網(wǎng)友眼中這頂多算是佳作,絕不可能與評分高至9.2的《黑暗騎士》媲美。

但在我看來,這不完全是品質(zhì)優(yōu)劣導致的,可能更多的是“口味問題”。
《新蝙蝠俠》片長175分鐘,全片也參入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慢鏡頭來緩緩講述人物的成長和轉(zhuǎn)變,而用網(wǎng)友的一句話來形容“這部作品前一半的劇情基本就屬于文藝片了”。
抱著看超英爽片的心態(tài)入場(《黑暗騎士》一開場也有小丑打劫銀行的警匪大戰(zhàn)嘛),結(jié)果迎來的卻是文藝范,那打分又能高得了哪里去呢?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新作出現(xiàn)的蝙蝠俠工具也是相當“貧瘠”的,無論是摩托還是戰(zhàn)車你都不再可能看到諾蘭那里的豪華感。


但這些“槽點”在我看來都不是問題,對于《新蝙蝠俠》來說,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在《黑暗騎士》珠玉在前,將美漫超英的內(nèi)涵拔至神作級別的基礎(chǔ)上,制作人居然還能夠用同一個英雄主角,講出了另一個不太一樣且高品質(zhì)的故事。
關(guān)于《新蝙蝠俠》在美漫超英系列的地位,我認為未來還有很大的探討余地,但就2022年來說,這部豆瓣僅7.8分的作品,應該無愧于年度超英大片之名了。

一場關(guān)于“立場選擇”的英雄之旅
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為什么能夠封神?那自然是拍得足夠復雜,
就拿口碑最好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來說,反派小丑的作惡并不是純粹作惡,而是為了印證他對人性惡的信仰,他渴求著世界能夠給他關(guān)于黑暗的回響。
于是乎,他設置了游輪上的“電車難題”,也一直誘導蝙蝠俠親手將自己殺死,以及引誘“光明騎士”哈維走向墮落。

貫穿《黑暗騎士》始終的是一場關(guān)于“信仰”的戰(zhàn)爭,而站在小丑對立面的正是堅信著正義和人性希望的蝙蝠俠。
正所謂“程序正義才是最普適的正義”,明白這個道理的蝙蝠俠甭管小丑用何種脅迫手段(包括害死瑞秋),他都沒有被憤怒蒙蔽雙眼,直到最后還果敢地肩負起了哈維的罪行,成為一名真正的黑暗騎士。

《黑暗騎士》之所以經(jīng)典全在于它敢于揭露人性的惡,但又能說服我們對正義的相信。
這種對程序正義的執(zhí)著在《新蝙蝠俠》也有所體現(xiàn),如蝙蝠俠從不殺害任何一個壞蛋,也會為自己因打了強化劑失控暴揍敵人而心有余悸。

但這種對正義的執(zhí)著也只是《新蝙蝠俠》的一部分,它將重心放在了“選擇”二字上,為我們展現(xiàn)了同一樣事物的不同可能性,也借此詮釋了一個更為復雜的真實世界。
如在開篇自白中提到的“恐懼”。
在蝙蝠俠看來,這是一種震懾和警告,能夠讓哥譚市的壞蛋聞蝙蝠俠而色變。在開始的時候蝙蝠俠對這種恐懼是有點自傲的,因為正如他所言,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分身到不同的地方去阻止罪惡,他只能借助每天在夜空點亮的蝙蝠俠LOGO來震懾惡徒,好讓罪犯們對身邊的黑暗深覺恐慌,害怕下一秒鐘黑暗騎士就會從夜幕中降臨。

黑夜本是惡徒的庇護傘,但因為蝙蝠俠的出現(xiàn),原本的黑卻變成了罪犯們忌憚的白,按照一般的影視創(chuàng)作邏輯,這樣的影響就已經(jīng)算是最完美的結(jié)局了。
不過《新蝙蝠俠》卻將它放到了片頭,并給我們勾勒了罪惡依然猖獗的哥譚市,而目的自然也就是為了引出恐懼的另一面向。
在謎語人眼中恐懼和貪婪等人性中的卑劣是一樣的,都是催生罪惡的根源。
如在他理解中20年前的韋恩(蝙蝠俠老爸)就是因為恐懼家族的丑聞被揭發(fā),所以派人暗殺了調(diào)查記者,走向墮落;同時恐懼也是謎語人誘導蝙蝠俠抓出幕后腐敗BOSS的手段,好協(xié)助自己完成邪惡的審判計劃。

同樣是恐懼,在蝙蝠俠眼中就是震懾邪惡的手段,但到了謎語人則變成了犯罪的幫兇,這就是《新蝙蝠俠》想要表達的不同可能。
當然,相較于同一手段的不同可能解讀,更令人深刻的還得屬他們對復仇的不同理解。
讓蝙蝠俠走上懲奸道路的關(guān)鍵原因,是20年前父母的死亡,自此他對犯罪萌生了強烈的憎惡并對外自稱是復仇者。
雖然他曾解釋過,這種對罪惡的憎惡源于韋恩家族傳承的精神,但這版蝙蝠俠一直活在焦慮和痛苦中的狀態(tài)是騙不了我們的---在成為蝙蝠俠后就一直晝伏夜出,早上回家后還要帶來充滿血絲的雙眼將行動中的錄像查看一遍。

同時因為對復仇的焦慮,過去20年他從未管理過家族企業(yè)且生意每況愈下。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過去20年催促他行動的定是復仇的憤怒。

但是,同樣是復仇,在謎語人身上我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發(fā)展。
在20年前他曾是韋恩家族建造的孤兒院的一名兒童,也曾相信過韋恩家族頒布的重振哥譚市的計劃,但在不久后韋恩被殺害了,而計劃中的基金也成為了后續(xù)一系列腐敗的關(guān)鍵點,以及孤兒院也自此凋零,里面的孤兒只能夠在悲慘中成長。
再加上謎語人調(diào)查到的韋恩為了掩蓋丑聞而犯下的罪行,于是他便帶著復仇的憤怒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試圖將世界的丑惡展露在大眾面前,并給世界來上一場末日的審判。

那你們說究竟是蝙蝠俠的理解對嗎?還是謎語人的理解更準確呢?
在這個問題上制作人沒有給出明確的道德傾向,他不像諾蘭在《黑暗騎士》中讓小丑期待看到的“人性惡”落空(如甭管是載滿好人的游輪還是載滿罪犯的游輪,兩邊都沒有在預定時間內(nèi)按下引爆按鈕)。

計劃失敗后顯露慌張的小丑
而是將兩種不同的發(fā)展都以極具說服力的形式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時也成功撬動了蝙蝠俠的信仰根基---程序正義。
如為了襯托謎語人的選擇不是一種因噎廢食,制作人便將整個哥譚的管理機構(gòu)都安排成腐敗的,也讓本作的哥譚市變成全系列中最黑暗的存在。
你蝙蝠俠不是相信程序正義嗎?那謎語人就告訴你,你堅定擁護的程序是無效的,真正執(zhí)行它的人只是在維護特權(quán)階級的利益,而對這種狀態(tài)的維護也正是讓罪惡源源不斷催生的本質(zhì)原因。
在謎語人一系列的罪惡揭露中,最能動搖蝙蝠俠信仰的莫過于父親在20年前犯下的罪行---一直以來蝙蝠俠都堅信父親是完美的,而讓他用捍衛(wèi)正義的方式來實行復仇,也在于父親言傳身教的人生觀,但這個根基隨著謎語人的揭露開始走向崩裂了。

又是一個“一體兩面”,在蝙蝠俠眼中的正義源泉,卻是謎語人眼里的罪惡深淵。
可以說,貫穿整部《新蝙蝠俠》的,都是這種“見招拆招”的戲碼,制作人先借助蝙蝠俠來將公眾認知中已無需任何證明的概念拋出,然后又借謎語人的行動來逐一擊破,而這個不斷粉碎的過程也讓影片變得越發(fā)復雜,以及將那個真正的真實世界在觀眾面前逐漸清晰的展露開來。
這種復雜且真實的刻畫,難道真的會比《黑暗騎士》差嗎?

當然,這種將罪惡“正當化”的刻畫手段,自然也是為了警醒我們,就如DC上一部口碑封神的《小丑》,他用哥譚市中本想過上普通生活的底層民眾,在遭到一系列不公的壓迫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試圖喚醒現(xiàn)實人們對底層民眾的關(guān)懷,以免將悲劇帶向現(xiàn)實。只不過這一次將小丑變成了謎語人。
那你們說,在面對謎語人如此洶涌且精準的攻擊后,蝙蝠俠又是否會走向墮落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越是黑暗的地方,也才越能襯托出光明的彌足珍貴。于是在哥譚市以及蝙蝠俠人生的“至暗時刻”,制作人依然讓蝙蝠俠選擇對正義的堅持---請注意,這里真的只是感性選擇,而非歷經(jīng)成長后的醍醐灌醒。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蝙蝠俠基于正義慣性一次“縱身一躍”。

在劇中有一幕令我特別深刻的,在蝙蝠俠得知父親犯下的罪行后,他毅然決然前去了幕后腐敗BOSS的辦公室并質(zhì)問事情的詳細,而后者予以了這樣一番回答:“20年前是你老爸帶著恐懼和焦慮找到我,希望我去幫他擺平記者,還要求我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非法手段...”。
在歷經(jīng)這番交談后,蝙蝠俠的信念也開始了崩裂,不過慶幸的是,他在下一刻來到了管家的病床前,而后者也給蝙蝠俠敘說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20年前韋恩老爺確實有找過幫手(指幕后腐敗BOSS),也確實非常焦慮和恐慌,但老爺他關(guān)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怕你們母子被牽連其中,另外老爺找?guī)褪忠仓皇强謬樢幌聦Ψ蕉皇菤⒑?,是那個人想反過來要挾和控制老爺才采取極端手段的,那時候老爺也追悔莫及,甚至還打算去投案自首...”

請注意,這兩人說的都只是“故事”而不是“事實”,因為他們在敘說完后都附加了一句:“我很希望有證據(jù)來證明給你看,但很抱歉我找不到”。
然而彼時正面對著老爸黑料鋪天蓋地傳播且價值觀崩裂的蝙蝠俠還是選擇了管家的版本,依然堅持用捍衛(wèi)正義的手段來與邪惡對抗。
這像不像現(xiàn)實中遭遇的某些立場之爭?
如在最近的戰(zhàn)爭問題上,挺其中一方的人會認為是對方想要融入西方并在地緣政治上威脅到前者而造成的懲罰;挺后者的人則會認為獨立主權(quán)國家有選擇利益方的自由,而在現(xiàn)代文明世界用暴力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錯誤。
你敢說他們都沒有道理嗎?當然不能!
但你又敢說他們哪一方才是真理嗎?自然也是不行的!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存在真理,那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除了真理外的所有觀點也不復存在,而該事情也會成為一種宗教信仰般的存在了---是的,立場其實就是一種信仰!

能夠體會到真實世界的復雜,能夠面對多元價值沖擊的時候,依然選擇縱身躍入正義的海洋,我想這也算是對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的又一次回響了: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是這個世界唯一的英雄主義。
再進一步說,完成這一躍的蝙蝠俠也才真正完成了成長,畢竟連價值觀崩裂的時刻也無法讓他黑化,那他對正義的執(zhí)著還存在被動搖的機會嗎?
不能被動搖的才是“真信仰”,而對信仰的堅持是不需要借助“外物”的。也因此在歷經(jīng)這次成長后,劇末的蝙蝠俠方才會剝掉“復仇者”的外衣,并說出這樣一句話(大概):“仇恨是沒用的,只有正義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要知道彼時的哥譚市正歷經(jīng)過浩劫,而新上任的年輕市長也沒有任何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是否只是一腔熱血和空乏的理性主義,也或者只是在表面作秀,暗地里還是如舊般的骯臟?
但蝙蝠俠依然拒絕了貓女“移居”的邀請,繼續(xù)留守在哥譚,那你們敢說這里面不存在熱愛?敢說這不是對信仰忠貞的最極致詮釋嗎?

最后
當然,《新蝙蝠俠》的亮點絕不只有上面解讀的這些,對很多影迷來說,該作算是對《蝙蝠俠》系列本源的最徹底回歸---將爆米花風格徹底剝離,取而代之的是濃重的懸疑偵探味。
也正因此,蝙蝠俠在和謎語人的對峙過程中也參入了足夠多的燒腦橋段,也讓這部超英大作更無愧于年度之名。

所以說,豆瓣7.8不可能是《新蝙蝠俠》口碑的終點,而在未來但凡提及《蝙蝠俠》系列,我們除了諾蘭的三部曲外,也一定繞不開對這部新作的討論。
而隨著“引用次數(shù)”的增多,那口碑的逆襲不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