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這18種美食必吃!

明天就是冬至了,這一天開始“進(jìn)九”,正式步入嚴(yán)寒,我們必須得吃點好的補補身體。而且冬至是天地之氣,陰陽之氣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性節(jié)點,在這一天進(jìn)補,會有平時三倍的效果。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這天,無論在哪里,吃都是重中之重。不同地方的冬至食俗各有特色,跟著臺臺整理出的《全國冬至吃貨地圖》,云品嘗這些獨特的冬至美食,順便看看你家鄉(xiāng)的上榜了沒!

粽子和月餅到底吃甜還是咸,南北方人在吃這件事上總能達(dá)到極為“默契”的不統(tǒng)一。到了冬至,北愛餃子,南重湯圓,各不相同。
01 北方|餃子

北方人對餃子愛得過于深沉,畢竟他們一年四季,無論什么節(jié)氣都得吃餃子,無餃子,不過節(jié)。

而且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可見冬至吃餃子這件事在他們心里地位有多高,尤其是東北人,對餃子那叫一個愛得深??!?

真要說說冬至吃餃子的傳統(tǒng),相傳還與我國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有關(guān),餃子就是他發(fā)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qū)寒嬌耳湯”救治了當(dāng)時很多被饑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后來,每逢冬至,大家模仿做著吃,也就有了吃餃子的習(xí)俗。餃子餡倒是沒多大講究,東北人愛吃酸菜餡的,山東人愛吃鲅魚餡、北京人喜歡茴香餡,還有人則最中意家常的韭菜雞蛋、香菇豬肉的,餃子么,能難吃嗎!

冬至那天,一家人齊上陣,各司所職,做餡、和面、搟皮、包餃子。那熱騰騰的餃子一端上桌,過節(jié)的氣氛才算真有了!
02 南方|湯圓

在北方人蘸醋吃餃子時,南方人的舌尖正感受著湯圓的甜蜜暴擊。

在潮汕,當(dāng)?shù)厝税褱珗A稱為“冬節(jié)丸”,但它沒有餡。冬節(jié)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節(jié)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熟后,先祭祖,再把全家老少叫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

湯圓到了臺州,又變了一個名字:擂圓。黃豆炒熟磨成豆黃粉,加入紅糖、芝麻拌勻;糯米粉和水揉成粉團(tuán),摘成乒乓球大小,搓成圓球,輕輕壓扁入沸水煮熟,再在黃豆粉里滾一圈,這樣的動作在臺州方言里叫“擂”。
和擂圓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福州人的餈,不同的是滾的是白砂糖、熟黑芝麻粉、花生碎、熟黃豆粉的混合物,一個個結(jié)結(jié)實實的,好不可愛。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應(yīng)該是揚州人的冬至湯圓,一個足足有半個拳頭那么大,內(nèi)餡大多是鮮肉薺菜,胃口小的兩個就能吃飽。

除了湯圓外,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嘉興人,還會吃赤豆糯米飯,有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的說法。

一到冬天,羊湯絕對是進(jìn)補的首選。奶白色的羊湯里,飄著大塊的羊肉,看著就補!
01 山東滕州|羊湯
在冬至這一天,北方人除了家家戶戶吃餃子外,在山東滕州還有喝羊湯的習(xí)俗。冬至這天被他們稱為“小年”,為了迎接這一天,大家都會提前買好羊肉。

滕州羊肉湯好喝的原因,在于它用的羊好,水也好,甘甜清澈的山泉水煮出來的羊肉湯濃肉香,不膻不腥。在滕州喝羊肉湯,羊湯是免費的,羊肉得另點。會吃的人先喝上一碗暖暖身,吃完羊肉后,再添一碗湯,倒一點點醋佐味,最后配上燒餅一起吃。
02 寧夏銀川|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人也要喝羊湯,但他們給了它一個特別的名字——“頭腦”,其實就是羊肉粉湯餃子。聽名字覺得瘆人,但聞到香味后,絕對忍不住食指大動。

羊肉粉湯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調(diào)料,湯滾后放進(jìn)備好的粉塊與粉絲,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湯鮮香微辣,餃子肉餡豐厚,一碗下去渾身通透。
03 四川|羊肉湯
四川人的命也離不開羊肉湯。每逢冬至,四川就迎來是最難熬的濕冷,一入夜,大家就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呼哧呼哧喝湯。?

簡陽羊肉湯最為有名,用的是簡陽特有的大耳山羊,鮮湯奶白濃稠,羊肉軟嫩可口。論斤賣的羊肉和羊雜全倒進(jìn)鍋里,一碗下肚,落胃舒服。羊肉吃完了,還能在湯底里涮菜,暖呼呼來一頓火鍋,配上干碟,美滋滋!

01 廣東|白切雞、酒煮羊肉、蘿卜粄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除了吃湯圓,廣東很多地區(qū)有自己獨特的冬至習(xí)俗。

比如廣州人要吃白切雞和燒鵝,一家人其樂融融聚個餐;佛山人要蒸松糕,它有高升大發(fā)的好寓意;中山人會食“水欖”,橄欖狀的湯圓,里面的餡料是蓮蓉或者綠豆沙的;梅州人則偏愛“酒煮羊肉”。

而在廣東河源,客家人的習(xí)俗是一定要吃蘿卜粄,它是最具客家風(fēng)味的冬至美食。蘿卜粄是用糯米粉、蘿卜絲、香菇、木耳、蝦米、瘦肉這些食材做成。蒸熟后,香氣誘人,蘿卜絲很鮮甜,微微透著臘肉的香味,咬上一口,皮薄肉厚,滿口留香,回味無窮。
02 閩南|姜母鴨、搓丸、鬼糕?

廈門有俗語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冬”。對于閩南人來說,冬至不僅是他們舉家團(tuán)圓,祭天祭祖的大日子,進(jìn)補也是重中之重,姜母鴨便是首選。?

雖然閩三地(廈漳泉)都吃姜母鴨,但唯獨廈門人必須要在冬至這天吃姜母鴨補身。用麻油煸香老姜和番鴨,加入高粱酒和料酒燜煮。老姜除濕暖身,鴨肉滋而不膩,煮到干香四溢,一口鴨肉一片姜,吃完全身蒸騰著熱氣!

除了吃姜母鴨,“冬至”前夕,泉州人家家戶戶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顏色有紅有白,并要捏幾件小巧玲瓏的玩意兒,俗稱“捏雞母狗仔”。
龍巖人的冬至特色美食是冬至包,當(dāng)?shù)厝艘卜Q它為“鬼糕”,把艾草搗碎,和糯米團(tuán)混合在一起,綠色的皮就做好了。至于餡料,通常有冬筍、茭白(高筍)和咸菜三種口味,配上香菇和五花肉調(diào)味炒熟,鼓鼓囊囊像一個小金字塔。
03 江蘇蘇州|冬釀酒、羊糕

冬至前后的蘇州,是微醺的,飄著桂花香味的,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隆重上市了。蘇州人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糯米釀制的冬釀酒,淡黃色的酒色,回味中還帶著桂花幽香。蘇州人永遠(yuǎn)最守“不時不食”的規(guī)矩,所以排隊買零烤冬釀酒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如果你來晚了沒買上,就只能等明年了。

有酒不可無肉。蘇州人喝冬釀酒,還會配上各式各樣的鹵菜和羊糕。尤其是羊糕,也是冬至夜的主角,羊腿肉熬足時辰,拆碎鋪進(jìn)盤中,澆上濃郁的羊湯,經(jīng)過自然冷卻凝結(jié),切片上桌,羊糕晶瑩剔透,緊實有嚼頭。
04 浙江杭州|年糕、醬貨

杭州人在冬至都喜歡吃年糕,老杭州的說法是:冬至三餐都要吃吃年糕,有“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好寓意。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冬筍肉絲炒年糕,到晚上了就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一碗下肚,暖身暖胃。?

除了吃年糕外,到了冬至前后,醬貨又上線了,杭州人忙活著腌曬臘肉、醬鴨、香腸,熱熱鬧鬧地迎接新年。
05 廣西玉林|粽子、鴨肉?

廣西人在冬至這一天會吃粽子,廣西玉林人甚至把冬至這天叫做“玉粽節(jié)”。他們認(rèn)為吃米粽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來年補益健體的美好愿望。玉林米粽完美地平衡了甜咸黨,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diào)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餡,甜咸混合。

過冬至節(jié)時,廣西人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鴨肉,他們認(rèn)為,過了冬至后,體內(nèi)的陽氣升騰,體熱到了該去除的時候。鴨肉性平,又能消水腫,滋補養(yǎng)胃的功效。南寧的檸檬鴨、桂林啤酒鴨、博白白切鴨,廣西人對鴨肉的喜愛深入骨髓。而且鴨子也是南寧、百色、河池、來賓等地方的壯族人走親訪友的首選禮品。如果你去廣西農(nóng)家,主人為了表達(dá)熱情,會主動殺鴨招待。
06 湖南|冬至肉、八寶糯米飯

每到冬至前后,湖南人就忙著制作臘魚臘肉,雞鴨魚用鹽腌四五天,懸掛在通風(fēng)處,把肉陰干,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這樣處理過的肉,帶著一股淡淡的香味,可以貯留到隔年夏天都不會腐敗,肉質(zhì)變得緊致,吃起來香味濃郁,越嚼越香。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xí)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糍粑。選糯米、桂圓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軟糯香甜,餡料豐富,吃一口甜甜蜜蜜。
07 安徽安慶|南瓜粑

在安徽安慶,有這樣一句俗語:冬至吃了南瓜粑,來年不用把眼醫(yī)。到了冬至那一天,街頭巷尾都飄著南瓜的香氣。做法也很簡單?,先將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凈切塊,煮熟后搗爛成泥狀,再加入干糯米粉和調(diào)味,用手把南瓜泥捏成粑粑狀,用火蒸熟或油煎,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

在你的家鄉(xiāng),冬至都有哪些必吃的美食,歡迎留言!
文|豬弟
圖|鐘珩、劉思宇
部分圖源網(wǎng)絡(luò)
教你做菜,帶你吃喝,尋找中國好味道!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美食臺】,每天都有獨家美食生活資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