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之「四書」是啥?

▲
四書白文.姜立綱書.明抄本.王世楨跋
??姜立綱的臺閣體是一種明代官場書體,其字體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
朋友,
你看過四書五經嗎?
一聽就頭大嗎?
你肯定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出自《論語》,「魚和熊掌」出自《孟子》,「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吧,那你知道:
「心寬體胖」出自《大學》
「玩物喪志」出自《尚書》
「瑕不掩瑜」出自《禮記》
「謙謙君子」出自《易經》
「吃一塹,長一智」出自《春秋》
嗎?


▲
孔網在售?1892年 四書漢英互譯本?
The Four Books or the Chinese Classics In English ?James Legge?
??早年的竹簡用皮繩結束,一捆捆的堆疊存放,時間久了一旦皮繩斷了,再打開時竹片就會順序錯亂,前后顛倒,到宋代朱熹花大力氣把經典校正了一番,調整段落順序,使含義更加明確。功莫大焉!
南宋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這個順序是多少年來中國文化教育經驗總結出來的??鬃诱f“十五志于學”,就說的學《大學》,然后才是《中庸》、《論語》和《孟子》。
生財有大道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學章句.朱熹.宋淳祐十二年刻本
??生財有道/心廣體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內文約在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朱熹推論為曾子所編纂,是「四書」的第一部,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以倫理和政治為主旨,給王公貴族(Gentleman)講如何治理國家。
清代學者戴震小時候問先生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么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先生無言以對。

▲
曾子.圣賢像贊.吳高增編.清乾隆拓本
James Legge將《大學》翻譯成:
【The Great Learning】——偉大的學習?
辜鴻銘則將《大學》翻譯為:
【The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
《大學》在四書里屬于最簡單的,但又囊括儒家綱目,如同編書,目錄在前。所以放在第一位。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學做君子,之前學的是識字、算術、射啊、樂啊什么的,待人接物、三百千之類,十五歲才開始正經學《大學》。

▲
民國.溥儒.滿文書大學
君子慎獨
??〖中庸〗
知恥近乎勇
▲
中庸章句.朱熹.明正統(tǒng)經廠刊本
??知恥近乎勇/君子慎獨
有人說是曾子所作,司馬遷認為是子思,林語堂也考證過: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孟子的老師——子思(孔伋)才是《中庸》的作者。
而歐陽修、袁枚和錢穆都持反對意見,論證過子思不是《中庸》的作者,而且《中庸》最早也就成書于秦漢。

▲
子思.圣賢像贊.清乾隆拓本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也有說《中庸》是《論語》的一部分?!吨杏埂返膬热菘隙ā钢杏埂故堑赖滦袨榈淖罡邩藴?,認為「至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成為官方指定的必考科目。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
子曰: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論語》)
子曰:三年之喪,達乎天子。(《中庸》)
子曰: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
??葉圣陶的大兒子叫葉至誠,老二叫葉至善。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四書集注.明正統(tǒng)經廠刊本
正文趙體大字,注音小字接在正文下朱熹注另起一行,均有圈點
??敬而遠之/巧言令色/以德報怨/殺身成仁/有教無類/任重道遠/見賢思齊/文質彬彬/名正言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號稱「孔子的朋友圈」,是以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
《論語》的「論」讀音為[lún],為論輯、編纂的意思,「語」就是說話,合起來指言論的匯編。
??《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
至圣先師孔子像.清.圣廟祀典圖考
《論語》很淺顯,很易懂,以至于有人說它無用。當中國哲學傳到歐洲之后,比如黑格爾,在捧了一通老子后,就開始攻擊孔子: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购诟駹枴墩軐W講演錄》

百度百科其實斷章取義解釋錯了,孔子不是說了嘛:再,斯可矣。就是「想兩次,就可以了」。
魚與熊掌
??〖孟子〗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
孟子注疏
如果說《中庸》是對《論語》更詳細的解釋,那《孟子》則是擴充了儒家思想的視野,延伸了儒家思想的寬度。
??五十步笑百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仁者無敵于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
孟子.至圣先賢半身像冊.南薰殿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孟子》是一本記述孟子思想與言行的儒家經書,完成于戰(zhàn)國時代中后期,屬于《十三經》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而非「子」部。
《孟子》的作者一般認為包含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其中萬章與公孫丑兩人應為主要編寫者,咸丘蒙、浩生不害、陳臻等人也有參與,但究竟孟子本人是否參與編寫,則有爭議。
讀《孟子》時會感到暢快淋漓,因為孟子說話有趣,老講故事,打比方。他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急公好義,經常還會一針見血;但孟子不是憤青,他會循循善誘,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掰開揉碎的去讓帝王聽明白。
▲
孟府.雍正御書.七篇貽矩匾
??雍正皇帝手書「七篇貽矩」匾,懸掛于鄒城孟府大堂,意為孟家后代要以《孟子》七篇作為言行準則和行動規(guī)矩。
參考書目:
-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錢穆《中國文學史》胡適《中國文學史》聞一多《中國文學史》劉大白《中國文學史》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王瑤《中國詩史》渤海小吏《舍不得看完的中國史》部分圖片來自孔網和書格網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轉發(fā)就是最好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