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為官11年,多次以少勝多,三次剿滅悍匪,卻被說成走后門?

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孫堅可能是最委屈的一個歷史人物。
首先,由于突出主角劉備及蜀漢集團的需要,孫堅在各個版本的《三國演義》里都是他們的陪襯。最典型的,莫過于眾所周知的“溫酒戰(zhàn)華雄”,明明歷史上是孫堅斬的,經(jīng)過演義的傳播,愣是嫁接到了關二爺那里,并且成為了膾炙人口的關羽專屬故事。

而毛本《三國演義》對孫堅的削弱,比其他版本更狠。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一段,嘉靖本尚有孫堅第一個前來會盟的情節(jié),并且作詩對其形象做了重點描繪,十分出彩。到了毛本《三國演義》中,這些就全部刪除了。究其原因,恐怕跟后文孫堅“私藏玉璽”的事件不無關系。重視綱常禮教的毛氏,對于孫堅此舉應是天然反感,這就造成孫堅的形象在其他版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矮化。

實際上,演義中的劉關張,他們早年征討黃巾的經(jīng)歷,多少都有些孫堅的影子。
首先,劉關張在小說中參與了東漢朝廷對黃巾軍的多場重大戰(zhàn)役,按實際地理位置來說,跨越千里之遙,但歷史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朝廷調(diào)令,一支自行其是的義勇軍小隊沿途將難以補給。然而,當時的孫堅作為朝廷官僚,奉命從徐、揚一帶直接前來馳援,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轉(zhuǎn)戰(zhàn)千里。小說中的劉關張精神可嘉,而歷史上的孫堅則付諸了實踐。
再者,在對董卓的態(tài)度上,小說中劉關張兄弟在黃巾之亂中偶遇董卓,因為遭到董卓怠慢,惹得張飛大怒欲殺之。而在歷史上,孫堅應是董卓入洛之前,第一個公開指責董卓并力主殺之的人。所以說,不僅關羽“溫酒斬華雄”搶了孫堅的功勞,就連張飛欲殺董卓,也有孫堅的影子。

如果按照歷史脈絡梳理三國故事,其實會有這樣一個發(fā)現(xiàn):孫堅與劉備乃是兩條線索。相比劉備,孫堅其實更早投入東漢王朝的官僚體系當中,當劉備還是安喜縣尉的時候,孫堅已經(jīng)躋身大將軍別部司馬、議郎,成為統(tǒng)治核心中的后起之秀,受到皇帝超規(guī)格的禮遇。后來,孫堅奉命為長沙太守,漸成氣候,在袁紹袁術的南北爭霸中,由于地理因素而成為袁術的重要輔佐,相當于曹操之于袁紹的地位。其后孫堅戰(zhàn)死,也是袁術集團的重要損失。因此孫堅的一生,與東漢王朝的命運可以說是緊密相關,遠比早年的劉備要更為密切。
反觀劉備,他的作戰(zhàn)能力似乎不如孫堅突出,更注重長遠的生存智慧,所以早年表現(xiàn)不如孫堅亮眼,也沒有直接得到東漢皇室的重點提拔。然而在衣帶詔事件之后,由于曹操大權獨攬,進一步擊敗袁紹、統(tǒng)一北方,悍然改制自稱丞相,使得劉備與群雄之間的生存矛盾,逐漸升級為對曹操的立場矛盾。自赤壁之戰(zhàn)以來,劉備的行動方略,更多是借著血統(tǒng)之便,以興復漢室為旗幟來發(fā)展自身勢力,與東漢正統(tǒng)皇室的權益已經(jīng)沒有直接關系了。
這里無意討論孫堅和劉備之于漢室誰更忠心,主要是借此說明孫堅在演義中的地位與歷史上的地位有何差異。下面就一起看看,作為配角的孫堅,到底為主角做了怎樣的“犧牲”?

當劉關張離開董卓之后,作者安排他們輾轉(zhuǎn)參加了皇甫嵩、朱儁對黃巾軍的戰(zhàn)役,完整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當朱儁勝利之后,諸將各憑功勞封賞,劉關張卻遲遲無人搭理。為了烘托兄弟三人的落寞之情,小說便將一同作戰(zhàn)的孫堅作為參照對象:
儁表奏孫堅、劉備等功。堅有人情,除別部司馬上任去了。惟玄德聽候日久,不得除授……
一句“堅有人情”,說的好像孫堅走了后門似的。前文已敘,孫堅領受的“別部司馬”,比后文劉備勉強得到的“安喜縣尉”要顯赫得多。簡單來說,朱儁上表的這個別部司馬,直屬于大將軍何進,相當于一個由三軍元帥直接指揮的獨立團團長,而安喜縣尉不過是一個邊緣地區(qū)的縣公安局長,二者一比高下立判。在小說當中,劉備在宛城之戰(zhàn)的表現(xiàn)雖然不如孫堅,但論前后功勛累加,也該在伯仲之間,何以封官會有懸殊?原來孫堅在戰(zhàn)前已有官職,小說中已經(jīng)點明:
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堅為鹽瀆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
這里的“丞”,就是副手的意思,也就是說孫堅在此之前已經(jīng)當過三個縣的副縣長了。如果說劉備從白身加封為安喜縣尉是官升一級,那么孫堅從副縣長進一步高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所謂的“堅有人情”指的又是什么呢?孫堅的“人情”到底是誰?

熟悉歷史的朋友,此刻會去翻閱史書。這時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之前保舉孫堅的揚州刺史臧旻,和任用孫堅討伐黃巾的朱儁,二人有不少交集。臧旻曾為吳郡太守,朱儁曾任會稽郡蘭陵縣長,吳和會稽同屬揚州刺史部,又是相鄰接壤,所以兩人在某個時期可能有工作上的交集。后來臧旻升任使匈奴中郎將,朱儁入朝為諫議大夫,兩人恐怕在國都洛陽還見過面。同樣作為揚州官僚,應該是比較親近的。因此,臧旻很有可能向朱儁推薦過孫堅。
根據(jù)史書記載,孫堅在討伐黃巾軍時,先被朱儁表為自己的佐軍司馬,這就讓立功之后的孫堅晉升別部司馬變得水到渠成??梢哉f,朱儁就是那個幫助孫堅從地方縣丞一躍進入中央軍編制的貴人。當然,這一說法是依據(jù)歷史記載得來,在小說中并無鋪墊。一句簡單的“堅有人情”,很難不讓人想到攀關系、走后門這種事。

然而,即便承認臧旻、朱儁對孫堅有提攜之力,那也是由于孫堅早年的表現(xiàn)確實突出。從17歲討伐海賊開始,孫堅憑借兩次以少勝多的經(jīng)歷,一次大的戰(zhàn)功,再加上11年的青春,才換來一次跟隨朱儁討伐黃巾的機會?,F(xiàn)實當中,這樣豐富的經(jīng)歷,如果用“有人情”三個字一筆帶過,何嘗不是一種輕視呢?明明靠著自我奮斗博得領導垂青,但依然免不了外人誤會,楞說你是有背景的人。這樣的情況放在小說里,是作為配角的宿命,是布局謀篇的需要,但是放到現(xiàn)實中的個人頭上,誰能心甘情愿呢?
清者自清,煙云過眼。孫堅強大的魅力、戰(zhàn)斗力和個人武勛,恰恰是東吳孫氏發(fā)展壯大的精神圖騰。如果說劉備與曹操的爭霸乃是宿命的對決,那么劉備與孫氏的博弈,就純粹是能力的比拼。如果歷史像《三國演義》那樣安排劉備與孫堅見面,我想孫堅的武勇,一定會給劉備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收錄于合集?#三國新解
?2個
下一篇《三國演義》新解 | 被劉關張救了的董卓,為什么反而輕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