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野戰(zhàn)軍是否要配手槍?——簡述二戰(zhàn)以來手槍發(fā)展史
一直以來,軍官腰帶上的手槍一直是權利與身份的象征?,F(xiàn)實中也有很多一線士兵會配備手槍,如裝甲兵的自衛(wèi)手槍、航空兵的自衛(wèi)手槍,以及特種兵們的戰(zhàn)斗手槍。但是,隨著防彈衣的日益普及,手槍的實戰(zhàn)意義大幅下降,那么,現(xiàn)在的一線士兵還用配手槍嗎?如果要配備的話,什么樣的手槍對于野戰(zhàn)軍人是合適的呢?那么就讓我們探討一下二戰(zhàn)以來主要國家軍用手槍發(fā)展歷史和趨勢。

根據(jù)習慣,我先從手槍的需求環(huán)境說起,再說說手槍的發(fā)展史和現(xiàn)狀。

手槍的環(huán)境——狹窄空間交戰(zhàn)與近距離的自衛(wèi)用途

二戰(zhàn)以來,隨著塹壕戰(zhàn)、白刃戰(zhàn)的環(huán)境急劇減少,有效射程不足50米的手槍便急劇沒落。如今除了軍官以外,也基本上只剩下裝甲載具的乘員會攜帶手槍自衛(wèi)。同時,為了應付城區(qū)作戰(zhàn)、山地作戰(zhàn),一些特種部隊士兵也會隨身配備手槍。因此圍繞著手槍最基本的自衛(wèi)用途和某些特種作戰(zhàn)用途,各國的軍用手槍發(fā)展自然是分成兩個路線——自衛(wèi)手槍和特戰(zhàn)手槍。在這里只談自衛(wèi)手槍。
自衛(wèi)手槍主要立足點是自衛(wèi)。根據(jù)環(huán)境不同,冷戰(zhàn)時間對自衛(wèi)手槍也有兩個不同的認知:
第一個流派是“手槍無用派”。該派系認為,就算是狹窄的坦克車和飛機,也有空間攜帶諸如MP5、AKS-74U之類的袖珍自動武器,在面對敵方圍困的情況下,自動武器顯然能夠有效壓制敵人,因此手槍的用途自然趨近于零。這樣一來,手槍基本上只需要考慮“儀仗用途”,不需要太大的威力,也不需要太大的容彈量,只需要小而輕便,必要時保證出槍速度即可。這個流派的最典型例子莫過于蘇聯(lián)馬卡洛夫PM手槍。

馬卡洛夫手槍是當時最經(jīng)典的袖珍自衛(wèi)手槍,其空重僅有730克,裝滿了也不足900克,長度只有16.15厘米,還不足一個歐美人手掌長。子彈使用9*18mm馬卡洛夫彈,威力僅有313J,不足9*19mm帕拉貝魯姆子彈的60%。這一點讓它出槍速度和后坐力都非常低,而且日常攜行也很方便,適合作為軍官的自衛(wèi)手槍。但是該槍威力過低,車臣戰(zhàn)爭中暴露出對于敵人難以一槍擊倒,而且無法擊穿任何防彈衣(就連軟式防彈衣也打不動)。
第二個流派是“手槍保命派”,這一派別雖然強調手槍主要用于自衛(wèi),但是持槍者平時并不會持有其他武器,因此當他被迫動用手槍時,基本上就是面臨生死的危機關頭。所以手槍不僅威力要大,而且最好還能速射,整體思路和后來的PDW(單兵自衛(wèi)武器)相似。
該手槍的著名代表是前蘇聯(lián)的斯捷奇金沖鋒手槍,和馬卡洛夫PM都是1951年前后列裝,共用9*18mm子彈。

相比于只有730g的馬卡洛夫手槍,斯捷奇金手槍重量提升到了1.22千克,彈匣也改為20發(fā)雙排彈匣。該槍連發(fā)射速可達750發(fā)每分鐘,加上槍托后可達200米有效射程,可以彌補波波沙沖鋒槍退役后坦克兵的自衛(wèi)需求。該槍服役后一直作為蘇聯(lián)裝甲兵和直升機飛行員的自衛(wèi)武器,也廣泛配備在特種部隊之中,后來隨著AKS-74U出現(xiàn)而逐漸退出裝甲兵自衛(wèi)場所。
和斯捷奇金手槍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有捷克“蝎子”沖鋒手槍、中國80式?jīng)_鋒手槍。


第三派就是介于“無用派”和“救命派”之間的“中間派”。該派認為手槍未來環(huán)境中有一定用處,但用途也不是特別巨大,不能指望手槍單獨完成自衛(wèi)任務。該派別也是主流的手槍流派,他們主張繼續(xù)沿著已有路線發(fā)展半自動手槍,兼顧軍用、警用和民用市場。在這個派系下有著諸多很有名氣的手槍,如演化成美國M9手槍的意大利伯萊塔92F手槍、中國92式手槍、SIG P220、奧地利GLOCK、德國HK USP系列手槍等。這些手槍大部分采用國際通用的9*19mm帕拉貝魯姆子彈或美國常用的.45ACP,出膛動能基本在500J,能夠對無防護目標造成致命傷;彈匣通常是雙排彈匣,備彈量一般不低于12發(fā)。

三個派系各有自己的支持觀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進入21世紀,防彈衣變得比手槍還便宜的當今,所有的手槍都遇上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威力不足。

手槍之兩難——威力不足 VS 操作不穩(wěn)

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高分子技術和陶瓷技術的日益成熟,原本罕見的凱夫拉+陶瓷防彈衣變得比比皆是。根據(jù)中國防務公司的報價,一款武警使用的國標5級防彈衣(美國III級)配齊插板僅需要1000多元,比起一支92手槍(成本價約2000元)還低,這意味著火槍誕生500年以來的“矛盾之爭”再一次由“盾”取得了上風,因此不僅各國軍警普遍列裝防彈衣,連恐怖分子也配備了不少防彈衣。在阿富汗、車臣、伊拉克等地的混戰(zhàn)中,恐怖分子和政府軍往往都穿著防彈衣互相射擊,雖然槍聲陣陣,倒斃者卻很少,除了雙方訓練無素外,防彈衣的廣泛配發(fā)也是現(xiàn)代槍戰(zhàn)傷亡率驟減的原因之一。
最近也有一些防彈衣帶來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阿富汗有一個恐怖分子在交火中被美軍M9手槍命中七八次胸甲,卻毫發(fā)未損,最后還是美軍士兵沖上去用拳頭把他打倒俘虜。更有甚者,在2004年,英軍在阿富汗一次戰(zhàn)斗中,由于裝甲車的火力和步槍都無法對掩體后的恐怖分子造成威脅,于是英軍20多人發(fā)起了刺刀沖鋒,以SA80的刺刀刺殺了20名恐怖分子后,恐怖分子嚇得落荒而逃,而英軍憑借防彈衣僅3人受輕傷。堂堂火器近距離作戰(zhàn)居然不如拳頭和刺刀有用,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所以,在當前防彈衣廣泛配發(fā)的情況下,軍用手槍的價值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21世紀的士兵還需要帶手槍上戰(zhàn)場嗎?

手槍適合機槍班、迫擊炮等支援部隊使用
實事求是地說,任何武器既然存在,就都有它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對于一般野戰(zhàn)軍士兵來說,騰出1千克負重來攜帶一把9mm手槍,可能或許不如4個82-2手榴彈有用的多,但是對于某些士兵來說,手槍也是能夠給他們帶來最起碼的心理安慰,以及必要時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以中國的環(huán)境來說,個人覺得山地步兵連里的火器排士兵應當配備手槍。

如上圖所示,我國目前山地步兵的步兵連火器排重機槍班會配備2挺89式重機槍,8名戰(zhàn)士需要攜帶2挺全重25千克的重機槍以及重達50千克的400發(fā)12.7mm子彈,光武器系統(tǒng)負重就高達100千克,平均每個人攜帶12.5千克;同時,為了自衛(wèi),他們不背負重機槍槍身的6人還需要帶重達3.2千克的95式步槍一把(算上彈藥不低于5千克)。但是,考慮到重機槍班一般都會在陣地中央或者支點位置作戰(zhàn),能夠得到友鄰步兵的火力掩護,重機槍班實際上沒有必要攜帶6支突擊步槍用于自衛(wèi)。個人認為,可以將重機槍班配備的突擊步槍降低到2支,其他4人只需要攜帶92式手槍1把,這樣就可以把攜帶自衛(wèi)武器的5千克重量降低到1千克,剩余負重可以多攜帶50發(fā)12.7mm機槍彈。這樣一來,一個重機槍班的火力就從2挺機槍400發(fā)增加到600發(fā),持久作戰(zhàn)能力更強,同時保留了對摸到陣地前端的敵方士兵的威懾力。就算92手槍難以對敵方穿有防彈衣的士兵造成真正的威脅,但是一支手槍仍然能夠加大敵人的心理威懾力,足以遲滯敵人的進攻,為友軍擊退敵人爭取時間。
同時,相比于國內重機槍班突擊步槍過多的情況,國內另一些部隊——步兵迫擊炮、120火箭筒、反坦克導彈分隊則長期面臨自衛(wèi)武器不足的問題。

根據(jù)傳統(tǒng),中國的迫擊炮分隊、98式火箭筒分隊很少攜帶自衛(wèi)武器。導致他們很少帶自衛(wèi)武器的原因是迫擊炮彈、迫擊炮身、火箭筒和備彈尺寸較大,背負主武器和彈藥后就無法騰出位置背負突擊步槍。但是,在戰(zhàn)場中因為風云變幻的環(huán)境,很容易導致士兵和大部隊走失的事情。在1979年對越反擊戰(zhàn)中,就出現(xiàn)這樣一個場景:
陳武賢是7班機槍副射手,機槍由正射手攜帶,他的身上只有幾枚手榴彈。面對著黑乎乎的謝牢河與空中像火蟲般四處躥飛的子彈,陳武賢勇敢地站在宗梅吊橋邊,用手撥拉著跟上來的后勤人員和民工,催促他們趕緊過河。突然,陳武賢感覺到他的背囊被人抓住了,緊接著有一只手從后邊向他的脖子叉來。陳武賢意識到是敵人,正要轉身應戰(zhàn),卻見右前方又有一個黑影撲過來。陳武賢急切地想先甩掉身后的敵人,可是背囊被其抓得死死的,他左甩右甩不能掙脫。這時前邊那個黑影已經(jīng)要沖到跟前了,危急關頭,陳武賢猛地松開背囊?guī)?,用力向后一甩,抓著背囊的敵人收勁不住,抱?0多斤重的背囊就摔到了旁邊的溝里。與此同時陳武賢一側身讓過從前邊撲上來的敵人,伸手從側后邊勒住了他的脖子,用力把他勒過來,另一只手拔出腰間的手榴彈,迎頭拍去。陳武賢人高馬大,平時人稱“虎兵”,手勁極大,一下就將這個敵人砸得腦漿迸裂,一命嗚呼。那個被他甩到溝中的敵人剛剛爬出來,正要撲向陳武賢,卻被趕過來的7班長黃招強攔腰就是一刺刀,又補了一槍,也歸西去了。陳武賢正想稱贊班長兩句,突然一個冒著藍光嗤嗤響的東西飛過來,落在了陳武賢腳邊,還直打轉。陳武賢意識到這是敵人投過來的手榴彈,立即飛起一腳踢了回去,接著高喊一聲“臥倒”,爾后幾乎和黃招強同時趴在地上。手榴彈爆炸了,在火光之間,陳武賢發(fā)現(xiàn)又有3個敵人正撲過來。他二話沒說,就將手中那顆沾著敵人腦漿的手榴彈甩了過去,當即將3個敵人炸倒。黃招強緊接著也連投兩枚手榴彈,徹底報銷了這些敵人。
2月20日,已經(jīng)插到高平以西809高地的361團又奉上級命令北上安樂,支援友軍123師圍殲越軍步兵346師師部。在北上穿插途中,由于連遭越軍伏擊,加上天黑霧大,陳武賢與大部隊失去了聯(lián)系。21日拂曉,陳武賢遇到了同樣掉隊的8連班長陳書利、副班長韋程儒和迫擊炮手胡清祥及黃志榮、熊武俊、馬占社3名傷員,他們分屬4個連隊,互相之間也不怎么認識。為了尋找部隊共同對敵,他們組成了一個臨時班,由職務最高的陳書利擔任班長,手中的武器只有1支沖鋒槍和2支半自動步槍。此時他們正位于一條山谷的開闊地中,越軍占據(jù)了周圍的山頭,唯一能藏身的只有開闊地上的一所小房子。由于天亮后再呆在山谷里就會成為越軍的靶子,陳書利只好帶著大家躲進了小房子里。這是一所越南人修建的倉庫,泥墻瓦頂,里邊堆著不少成包的化肥。在陳書利的指揮下,大家用化肥包壘成工事,嚴密監(jiān)視外邊的動靜。越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開闊地上的小房子里有中國兵,天亮后就組織力量下山發(fā)起攻擊。陳書利、韋程儒和陳武賢各操一支槍分守房內三面,胡清祥用手榴彈打擊敵人,經(jīng)過激戰(zhàn)打退了越軍的第一次進攻。戰(zhàn)斗中胡清祥的頭部中彈負傷,房子中的傷員超過了半數(shù)。在嚴峻困難的情況下,陳書利、陳武賢、韋程儒他們勇敢無畏,頑強抗擊,先后打退越軍9次沖鋒,斃敵32人(其中陳書利斃敵15人,陳武賢斃敵14人)。等到天黑后,利用越軍不敢打夜戰(zhàn)的心理,他們乘夜暗分組鉆入群山中突出了敵人的包圍。陳武賢和韋程儒攙扶著傷員熊武俊為一組,于黑暗混亂中與別的人走散了,在荒山密林中轉悠了兩天兩夜,終于遇到友鄰部隊獲救脫險。后來知道,陳書利和其他幾名傷員幾經(jīng)輾轉后也終于歸隊。他們的英雄事績在80年代被制作成了連環(huán)畫出版,這就是有名的《威震峽谷七勇士》。
由此可見,中國連隊火力班組缺乏足夠的自衛(wèi)武器,雖然確實是主武器和彈藥重量大,占用位置多,但一旦和大部隊失散,就有可能導致沒有任何自衛(wèi)火器的戰(zhàn)士陷入赤手空拳和敵人搏斗的窘境。
所以,為了有效提升中國步兵重火器部隊的戰(zhàn)士自衛(wèi)能力,同時降低不必要的負重,個人建議應當為彈藥手等不負責射擊、警戒任務的戰(zhàn)士們配發(fā)手槍,這也是手槍這種輕武器能夠最大發(fā)揮其效用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