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找你借錢,急著問“借多少”就輸了,聰明人都這樣說
人行于世,借錢這種事情時有發(fā)生,不是你向別人借錢,就是別人向你借錢。
然而,借與不借,借多借少,是一大難題。
有借有還,再好不過,無奈有些人不自覺,習慣利用別人的善良,揮霍自己的信用,總是有借無還。
所以,當別人找你借錢時,別急著問“借多少”,牢記以下幾條原則,對方借得少,人情大,關鍵還能要得回!

01
第一,問清楚原因,借少不借多。
前段時間,朋友被借錢了,對方是前同事,剛結婚不久。
寒暄了一陣,前同事說自己懷孕,每天擠地鐵,不小心流產了。
朋友安慰之余,對方順勢開了口,說接下來打算買車,可自己手頭錢不夠,看能不能幫忙。
因為曾在一起工作了三年,關系不錯,結婚的時候也互相隨了禮,拒絕實在不妥。
朋友問借多少,對方說5000,思慮再三,朋友借了2000。
事后,她說:“如果對方短時間還不了,就當在她那里存了2000塊,如果她不還,就當花2000塊買了個教訓。”
如此通透,我對朋友深感敬佩。
有時候,別人張口借錢,自己不想借,但又非借不可,你也可以說現(xiàn)在沒有這么多,手頭上只有多少,要的話先拿去。
如此,不僅不傷感情,還能降低風險。
并且將選擇權交到對方手里,讓對方決定要與不要,自己還能掌握主導權,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02
第二,事先約定好,催還沒負擔。
有人說:“成年人關系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借錢。”
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我表示贊同。
借錢,見人品;還錢,見人性。
看過一則新聞:
一對好朋友,5個月內,一方向另一方借錢3次,共80萬。第一次借了40萬,寫了借條;
第二次借了35萬,寫了借條;
第三次借了5萬,寫了總借條,并承諾兩個月后還清。
可還款的日子到了,對方不僅沒有還錢,甚至避而不見。
幾番周折,寒心之后,將對方告上了法庭。至此,昔日好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別人向你借錢,借急不借窮,借困不借懶,借親不借疏。
不得已出借,可以適當“裝窮”,說自己的難處,比如自己壓力也大,房貸車貸加上日常開支等等。
之后,話鋒一轉,說這錢我是用來做什么什么的,你必須得在什么日子前還。
如此,對方心理負擔大一些,對還錢的事就更上心一些。
退一步來說,對方如果逾期不還,因為提前說好了,催還的時候心里就不會有任何負擔。

03
第三,假裝隔人借,給對方壓力。
有句話說得好:“借錢的人,80%都是沒有誠信的”。所以,遇到親戚朋友借錢,不好推脫,可編借口給自己買一份保障。
朋友曾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表妹,有次她老公生病了,表妹開口借錢,救命的錢不能不借,但又有所顧慮。
思慮再三,她借了兩萬,但說自己手頭也緊,錢是向自己閨蜜借的,借一萬一年要一千塊的利息,兩萬就是兩千塊的利息,表妹欣然接受了。
如此一來,表妹不僅領了她的人情,還一心惦記著還錢。
之后不到兩年,兩萬塊如數(shù)還給了朋友。
都說借給別人錢容易,要別人還錢就難了,的確,設置一些難度,可以自己的錢更有保障。
就像這位朋友,她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第一,對方知道她是借別人的錢來借給自己,之后可能就不向朋友借了,但還會承朋友的情;
第二,朋友借別人的錢來借給她,無形之中就給她施加了心理壓力;
第三,朋友借別人的錢借給她,對方不還錢的時候,就有了要錢的借口,可以理直氣壯地催還。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p>
在這個人情冷淡的社會,談錢傷感情,借錢需謹慎。
關系再好,在金錢往來方面也要記住以上這3點,才能讓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
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