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覺察力的思考與訓練
之前說到了心理咨詢中的覺察力,本文來總結一下。我發(fā)現不同時間的自己,不像同一個人。
我總感覺昨天的自己很傻很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走過一些路,見過一些人,看過一些不同的風景,對事情有了不同的體悟,好像今天比昨天更高明。

之前有人說: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另一個我很喜歡的UP主說,要追求系統化的標準,而不是單一維度的目標。
我在想,如果把覺察力的訓練,當做系統化的標準,我每天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每天反思,每天冥想。
心理咨詢師需要對他人的認識有洞察力,對自我認識是有覺察力。不練就這兩種功夫,就不能深入做好心理咨詢工作。
覺察力其實是針對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他人,一種是對自己。對他人的覺察,該怎么練習呢?
多聽看,多聽多想,多寫分析報告。最好偶然可以把對方說的話錄下來,觀察分析,看看對方在想什么。
對自己,每次有情緒都要寫覺察日記。最好是系統的,整體的,反思由點及面。日常要有這些主題的作品產生。
這樣長期做下去,什么好結果不確定,但應該會有好結果。期待的效果在路上,我在積極行動奔向它,不斷的縮短我與它之間的差距。
心理咨詢是面鏡子,不做咨詢,你不知道自己說話有多啰嗦,思想有多主觀,動作有多討厭。

心理咨詢需要更多思考和覺察。學了心理學之后,我更加沉默,沒有之前愛說話,但是人際關系變好了。
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在以前我說話,就是單純的說話,或以自我為中心,表達自己。心里沒有別人,我說出來的話自然是自私的,沒有什么感情。
但現在學了心理學,開始安靜下來思考,慢慢的鍛煉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體察別人的感受,說出讓對方喜歡的話。
我想讓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變好,而人是我對環(huán)境最直接的感知系統,會透過周圍人對我的態(tài)度來感知世界。
需要對周圍人散發(fā)出更多的善意友好,這樣友善的互動才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和生活。
接下來發(fā)現比起之前吸引他人注意或表達訴說自己內心需要的語言,我更傾向安靜下來,聽對方說話。
看看他的內心世界是什么樣的,再決定我是不是要說出我想說的話。這樣生活中我的愿望就更容易達成,想要的一般都能得到。
咨詢關系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它既不等同于醫(yī)患關系,也不等同于師生關系,更不等同于朋友關系。

咨詢的關系的微妙,就在于他的中立性與距離性,前者確保咨詢判斷的客觀,后者確保咨詢人員的影響力。
有時我會有些遺憾,沒有辦法和另一個友善愛我的人融為一體,這種感覺讓我不孤獨,有更強的歸屬感,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種遺憾。
同時又在害怕這種融入,感覺這樣好像失去了自我?,F在感覺我與他人好像始終隔著一層,始終是中立的存在。
保持距離有什么好處呢?讓我可以遠遠的看見一個人,通過故事,通過講述慢慢拉進與這個人的距離,可以站在近處,扶持他一起走接下來的路。這樣也挺好。
初學者一個常見的毛病是,在談話中按照自己的既定議題講話,而無視來訪者的情緒變化,及感興趣的話題。
這樣做勢必給人一種居高臨下、強加于人的感覺,令咨詢關系無法建立,也無法表現同感與尊重。
咨詢師聊自己愿意聊的話題,而不聊來訪者聊的話題。這是咨詢師的大忌。這樣聊最多兩次就會脫落,能活下來的,基本都會盡量減少犯這個錯誤。

咨詢師的市場有個很簡單的規(guī)矩。有能力有效的咨詢師站著,沒有能力沒效果的躺著。畢竟來訪者用真金白銀投出來的票,還挺有效的。
另一個通病是對來訪者的喜怒哀樂,毫無反應,其實態(tài)度冷漠猶如法官活,如醫(yī)生,這種麻木不仁的做法,會阻礙與來訪者的心靈溝通,使來訪者對咨詢師產生恐懼與焦慮,對心理咨詢失去信心。
對來訪的狀態(tài)有反應,他的喜怒哀樂對應咨詢師的喜怒哀樂。如果忽視這一點,感情得不到溝通,所有的道理都是廢話和謊言。
在尊重、自戀、同理心,沒有得到滿足或釋放時,所有的手段都是扯淡。這是溝通與咨詢的前提。
部分觀點來自《心理咨詢基本功技術》,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