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夕
"我好不容易才習(xí)慣叫你白夜真宵。"
"感性的愛是一種偏見,我的愛是理性的博愛。"
"你感覺自己特立獨行,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喜歡你,愿意和你做朋友。"
"我是那個把你拉進來的萬惡之源。"
"那又能怎么辦呢?"
"你哭的聲音好難聽。"
"周日再見吧。"
"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太冷漠了,越到這種時候我就越冷靜。"
"我一直覺得自己比嘰嘰年長,之所以能和她聊得來是因為我們確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而且是本質(zhì)、內(nèi)核方面的相似。"
人們的認知門檻雖然各有高低,但真正能拉近距離的不是知識,而是內(nèi)在的本我。
那個難過會哭,受傷會痛,感性至極,不受意識形態(tài)綁架的本我。
"自己討厭的部分,卻又很珍惜。"
此前說過,「她們都是色彩鮮明的個體,因此我對每個人的喜歡同樣獨一無二。怎不是單推?」
我以為,只有觀測到對方的獨一無二,認知到她自我與本我的區(qū)別,仍舊心生喜歡之情,才是單推。
Chaos社長所言?"理性的博愛",我可以理解,DD文化其實就是個雛形。但放在現(xiàn)實中應(yīng)是個體強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出的選擇,我距離這個階段還太遙遠。
不過將問題拋出去的思維引導(dǎo)確實是個好技巧。
阿宵的那份?"冷漠",之前萬粉紀念回也提過,眼前占星師小姐的眼淚與擁抱好似只是放映的畫面。
我主觀地認為這就是觀測者的虛無所致,并非單一的情感防御機制造成的鈍感。
「身后總有一個清醒的自己」算是大腦被開發(fā)出的一個思維/行為傾向?
「任何情緒在我身上作用的時間都大幅減少了」的現(xiàn)象是否也同樣作用于阿宵?
為什么要刪部分切片?個體不被觀測到的部分便是虛無。為什么要將這部分存在抹去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