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兩份問卷引發(fā)的思緒:經濟與文化,無數聯(lián)想翩躚而至
電視臺錄制談話節(jié)目:文化強省,與石廣生董事長對談。一進演播室,我的面前擺了兩張問卷。
第一張問卷,請你從經濟勢力強弱,將下列省市按印象中的順序排列:北京、陜西、上海、廣東、河南、湖南、浙江。
第二張問卷,請你以文化底蘊強弱,將下列省市按你印象中的順序排列……
我們的話題,從兩張問卷開始——
第一張問卷關于經濟實力,我毫不猶豫地勾了廣東,廣東連續(xù)幾十年GDP居全國首位,近代以來也是富甲一方。
文化底蘊強弱上則多有斟酌。我最后勾了陜西第一,河南第二……陜西奠定了中華文明基礎,長安為十三朝古都;河南位于黃河流域,逐鹿中原。
考慮到廣東明清龍?zhí)ь^,近代崛起,為時尚晚,當下傳播亦為弱勢。
但,這是一個艱難排列的問卷,很難完全排除熱愛家園的情感因素。
“北京、陜西、上海、廣東、河南、湖南、浙江”七個省市,我在朋友圈請各位微友排列一下,試著從內心掂量一下“文化底蘊強弱”——這個難以量化的指標。
反饋相當有趣,結合排序人的身份與心理,可以引發(fā)豐富聯(lián)想——
上海60后阿勇,在福建江西一帶長大,山西工作,2000年遷入上海,國企高管。他認為:經濟實力排序比較容易,文化底蘊排序有點難。試著排:經濟——廣東、上海、北京、浙江、河南、湖南、陜西;文化——北京、陜西、河南、上海、浙江、廣東、湖南。
廣州80后木女士,湖南長大,愛好歷史,喜歡寫作,廣州定居。她的文化底蘊排序分為兩個系列:【文化底蘊強弱】——主觀情感角度:浙江、河南、湖南、陜西、廣東、北京、上海;【文化底蘊強弱】——傳承角度:浙江、北京、廣東、陜西、河南、湖南、上海。
廣州本土成長有知名度葉作家則認定:既然文化無法量化,就只能憑印象分了。而我們習慣的衡量標準,是以舊式士大夫的趣味為取舍的,是跟著士大夫的好惡跑的。
大力倡導“中山文化”的詩人邱樹宏則應我要求排序如下:陜西、河南、浙江、北京、廣東、上海、湖南。
文化底蘊強弱,到底如何排序?什么為衡量標準?為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一地均有高光時刻,且各具優(yōu)勢,地域文化比較確實可以做成一篇大文章,也值得反復探究。
但無論如何選擇,倡導文化傳承的今天,將話題回到嶺南回到廣東,我依然相信:
嶺南文化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qū)將為中華文明帶來新的文化元素。
近代廣東崛起,嶺南文化以其海洋性與開放性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探討有二:
1、由北向南、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文明逐步開發(fā),珠江如何對接中華文明?
2、嶺南文化除海洋性、開放性,還為中華文明帶來了哪些新的文化元素?
比如,“咸淡水文化”與“基圍蝦文化”;
比如,廣東的市場化國際化能提供什么經驗?
比如,“父母在不遠游”到“紅頭船精神”;
比如,重農抑商,到嶺南商業(yè)傳統(tǒng);
比如,廣東音樂里的樂觀,彩云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賽龍奪錦;
比如,嶺南文脈的延續(xù),其間北方與嶺南之異同與融合。
葛劍雄談過黃河長江文明的盛衰,但可以肯定中華文脈始終沒有中斷;嶺南文脈連接,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歷史作用。
——人們常說北大清華,且不知康有為梁啟超與北大,梁誠與清華淵源流長。
——嶺南文脈從東西南北四面八方而來,兼收并蓄,值得好好探究。
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由康有為梁啟超推動成立。
廣州黃埔村梁氏家族出了被譽為“清華之父”的梁誠——晚清著名外交官,全力促成清華大學。
梁誠屬于第四批留美幼童,在美高中期間,品學兼優(yōu),得過棒球冠軍。因此,美國人對他刮目相看——他出任駐美公使,被人譽為“棒球外交”。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中進士,并發(fā)動著名的公車上書;梁誠這一年進京,就是與梁啟超、梁慶桂同行的。
結論相當明晰:北大清華都與康梁相關,文化中心那時就在嶺南,近代思想策源地在嶺南。
粵港澳大灣區(qū)又是一次歷史契機,我預測未來50年,大灣區(qū)將為中華文明提供新的元素。
緣由在于:一國兩制,三種貨幣,文化交流碰撞頻繁,最可能產生良好的互動交流,亦最易跨文化碰撞出新的文化元素。
2023-6 廣州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xiāng)愁》等。
原載:羊城晚報 云上嶺南
編輯:廣東省文化學會何媒工作室
發(fā)布:何媒矩陣(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責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