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移民為何容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楊紫瓊的故事里,掩去了數(shù)千萬人的心酸苦淚
近年的研究表明,與本地居民相比,移民中常見的精神障礙(如抑郁癥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在增加。最近的研究顯示,(第二代)移民可能有更高的自殺行為風險。而在多種風險因素中,文化適應壓力被排在較高位置。
LL LifeLine,公眾號:Later Life 往后余生海外華人真是最不喜歡看心理咨詢的群體之一嗎?| 系列研究

楊紫瓊憑借《瞬息元宇宙》成為歷史上首位奪得影后的美國絕對少數(shù)族裔(沒有白人血統(tǒng)),亦是首位奧斯卡亞裔影后。一時之間火爆網(wǎng)絡。但這個充滿瑰麗想象的故事,將第一代移民內(nèi)部、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母國與新移民身份、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間的沖突通過極限張力展露無遺。
在當下新一輪移民潮中,類似電影中的沖突將成為許多家庭的難題。為此,我們整理了關(guān)乎第二代新移民成長的八大挑戰(zhàn),希望能夠引起新移民父母的關(guān)注。
作為新移民的孩子,你可能會不自覺地將他們的辛苦掙扎歸咎于自己。
如果你的父母是移民,你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兩種文化之間。
克服作為移民第二代的創(chuàng)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代移民常常希望他們的父母能夠發(fā)生改變。你可能渴望擁有可以與你有相同知識水平、價值觀以及政治或精神信仰的父母。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擁有新移民父母的一些挑戰(zhàn),包括那些經(jīng)常被視為禁忌的挑戰(zhàn)。
當然,這里的討論并非指所有第二代移民,而是基于現(xiàn)有學術(shù)研究得出的一些相對更可能發(fā)生的普遍現(xiàn)象。如果你沒有遇到以下問題,那么恭喜你的幸運和父母的開明;如果你有遇到,也請相信自己,事情總會出現(xiàn)轉(zhuǎn)機。

1. 不言而喻的罪惡感
孩子自然會為父母的痛苦而自責,這來自于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作為第二代移民,當孩子知道自己的移民父母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時,孩子的無端內(nèi)疚會更加嚴重。
小時候,你可能會因為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或為沒能幫到為生存辛苦掙扎的父母,而責怪自己。所以你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做更多的家務,輔導他們語言文化知識,甚至可能成為他們情緒的出氣筒。
無意識的內(nèi)疚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即使是現(xiàn)在,你也可能無法照顧好自己和實現(xiàn)財務健康。當你放松或享受樂趣時,你可能會為工作得還不夠多、還沒有充分回報父母,而感到內(nèi)疚。
盡管你很成功,但你覺得自己像個冒名頂替者。即使在親密的友誼和浪漫的關(guān)系中,你也會小心翼翼地避免受到傷害。

2. 無根無家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移民,你可能一輩子都會生活在兩種文化之間。
與你的父母不同,你的自我意識并不圍繞著祖輩母國的傳統(tǒng)。但你的自我意識卻也不會純粹以新國家為中心,而是介于兩者之間。你可能習慣于以某種方式對待你的親戚,但卻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你的朋友。
從而實現(xiàn)看似無障礙的快速自我切換能力。如果你像變色龍一樣不斷隱藏自己個性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以適應這些文化沖突,你將沒有機會探索和鞏固專屬于你的文化身份。
即使是現(xiàn)在,你也可能還在身份混淆中掙扎,難以決定重要的人生目標,例如職業(yè)或伴侶。

3. 智識鴻溝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雖然其他家庭可能對時事會進行激動人心的討論,但你的父母似乎根植于過去,無法超越他們狹隘的母國文化視角。你的父母可能不了解多元主義、跨性別文化、女權(quán)主義、資本主義的陰暗面等,因此在家里沒有關(guān)于這些問題的知識或政治討論。
你和父母之間的智識距離即使不是痛苦的,也會讓平凡的談話變得乏味。雙方之間的隔閡或許會不斷加深。當父母的言行違背你的價值觀時,你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挑戰(zhàn)他們。但是,如果你試圖糾正他們,他們可能會變得防御并避開你,或變得好斗。
雖然你非常尊重和愛你的父母,但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他們身邊很難放松和做你自己。你在自己的家里感到孤獨,但你沒有人可以談論它,因為這是一種禁忌。

4. 不為人所知
你的移民父母可能沒有接觸過,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你在世界上的位置的全球視角教育。
他們認為你“好”,是因為你有好成績或有穩(wěn)定的工作,但這沒有抓住要點。他們不知道如何欣賞你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為自己的信仰挺身而出的意愿、你對社會正義的承諾,或者你捍衛(wèi)真理的勇氣。
這些曾經(jīng)是母國主流文化所極力反對的,也已經(jīng)成為了母國國民的文化屬性之一。
當談到我們自己的家庭時,聽到我們有“太多”問題的描述(例如,太情緒化、太戲劇化、要求太高、太緊張、太敏感)可能會非常傷人。
不被自己的家人認可,甚至被拒絕的痛苦,會導致持續(xù)一生的無法估量的苦楚,即使我們試圖通過說,我們在物質(zhì)上得到很好的供應來合理化它。實際上也難以繞開內(nèi)心深處的掙扎。

5. 陷入相互依賴
可悲的是,新移民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發(fā)展出不健康的相互依賴程度是很常見的。
你可能覺得自己有義務將父母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為他們的問題責備自己,不斷地為他們擔心,為他們的幸福負責,而忽視自己的需求。
你內(nèi)心中的一部分,想要拯救或幫助你的父母,但你也很生氣和怨恨他們,因為他們的需求阻礙了你的尋求自己的生活。

6. 不斷的反對
你的移民父母可能會評判你和誰在一起,你正在做什么,你是單身、已婚、還是有違背傳統(tǒng)的伴侶關(guān)系等。
更糟糕的是,你知道你的許多所謂“人生選擇”,實際上只是代表你自己,而沒有來自家庭的支持。
父母可能會拒絕你的選擇,因為這些新的人生道路,與他們確信人生路相矛盾。他們無意識的偏見或許會傷害你,即使他們不是故意的。
他們隨意的評論、面部表情或懲罰性的沉默,可能會自身的暴露偏見,即使他們什么也沒說。

7. 在“習得性無助”中度過人生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新移民家庭,你可能太早、太早,甚至可能在孩提時代,就目睹或經(jīng)歷過制度性歧視、微侵犯和種族主義。
即使在最為多元和開放的社會,這種情況也常常會因無意識行為而發(fā)生。心理學家使用“習得性無助”一詞,來描述經(jīng)常遭受系統(tǒng)性壓迫和不公正待遇,卻無能為力的后果。
你可能已經(jīng)內(nèi)化了這樣一種想法,即無論你多么努力嘗試,最終都將一事無成,那里總會有一個看不見的制度性種族主義天花板,隱藏在友善的笑臉之下。
這會影響你的自尊心,以及你成年后追求目標的能力。面對不公正或腐敗,你也可能感到無能為力。你不能忽視它們或假裝它們不存在,但你會被一種無法改變世界的壓倒性感覺所麻痹。

8. 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你的移民父母可能經(jīng)歷過內(nèi)心的痛苦掙扎,但他們從來沒有模仿過表達感受的方式。
如果悲傷使他們無法工作怎么辦?如果他們釋放了所有的情緒而失去控制,導致抑郁崩潰怎么辦?由于這些恐懼,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抑制任何有萌芽的情緒。
因此,當你表現(xiàn)出羞恥或悲傷等脆弱情緒時,他們會不知所措。他們可能會試圖壓制你的感受,這樣他們就不必面對自己的感受。他們可能會告訴你表現(xiàn)出情緒是“不好的”,或者懲罰你或讓你保持沉默以防止你表達自我。
此外,由于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意識,你的移民父母可能會將你的抑郁癥誤解為懶惰,將你的飲食失調(diào)誤解為反抗,將你的多動癥誤解為性格缺陷等。
他們可能不熟悉看治療師或精神科醫(yī)生的想法,更不用說為此類服務付費了。表達感情、有情感需求或展現(xiàn)脆弱,是不可接受的內(nèi)化信念可能會阻止你發(fā)展有意義的關(guān)系,或在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作為二代移民發(fā)掘自身力量
你希望你可以與他們就新生活和新世界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但你或因孤獨而選擇沉默,因為過于直白會讓人感覺像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跨代際創(chuàng)傷可能會產(chǎn)生毀滅性影響。但既然我們不能永遠責怪父母,我們就必須學會治愈自己。
考慮這些問題:你如何融入新環(huán)境?你的金錢觀是什么?當你勝過你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時,你會感到內(nèi)疚嗎?你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向親密伙伴表達你的脆弱性?
當需要將自己與父母的價值觀區(qū)分開來時,你可能會感到內(nèi)疚或害怕,即使你從邏輯上知道自己的這種感受并沒有邏輯依據(jù)。既想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又怕傷了他們的心。
但是,如果你忽視做你自己的存在主義呼喚,你可能會在身體或心理上生病。當你進入人生的下半場時,克服作為第二代移民的創(chuàng)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你可以通過擁抱壓抑的情緒和天賦來茁壯成長。通過承認你的人生歷程和奮斗經(jīng)歷、分享你的真實感受,并克服世代相傳的創(chuàng)傷,你可以在自己和家人之間架起橋梁并為你的社區(qū)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
Liem, R. (1997). Shame and guilt among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8(4), 365-392.
M Rothe, E., J Pumariega, A., & Sabagh, D. (2011).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in immigrant and second generation adolescents. Adolescent psychiatry, 1(1), 72-81.
Phipps, R. M., & Degges‐White, S. (2014). A new look at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 transmission: Second‐generation Latino immigrant youth.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42(3), 174-187.
Pumariega, A. J., Rothe, E., & Pumariega, J. B. (2005).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1(5), 581-597.
原文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139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