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 從小小荔枝使的視角看唐朝盛世和盛世背后的危機

長這么大,雖然喜歡吃荔枝,但是對荔枝產(chǎn)地并無概念。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泵棵孔x到這句詩,只知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只知唐玄宗的昏庸。并不知曉唐朝轉(zhuǎn)運荔枝到長安竟是從嶺南地區(qū),竟要走四千六百多里路。也從未想過在交通、保險技術(shù)都很有限的唐朝如何將新鮮的荔枝轉(zhuǎn)運至長安。

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
李善德,這個42歲倒霉的九品官,只因外出看宅不在單位,就被糊弄上了荔枝使這個倒霉差事。
這位明算科出身的小吏也倒是有本事,拼命一搏,經(jīng)過三次試驗,找到了最佳的運輸方法和運輸路線,放到現(xiàn)在是干物流的一把好手。但是這些試驗耗資巨大,也都是靠民間力量,最后一搏萬萬要依靠朝廷。
經(jīng)人指點,李善德受到了楊國忠的信任。有了朝廷的幫忙,轉(zhuǎn)運自然不成問題。到這,唐朝盛世的實力讀者便能看的更加清楚。
且不說李善德剛進廣州城看到的繁華城市,和遍處可見的胡商就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繁華。
四千六百多里陸路?水路轉(zhuǎn)運,要耗費的巨大的且絲毫不計成本的人力、船只、馬匹、冰塊、荔枝樹等,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唐朝的經(jīng)濟實力,也看到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各項制度的完備!
古代轉(zhuǎn)運不比現(xiàn)代物流,沒有技術(shù),交通、通信都不方便,不是單單一項驛站制度就可解決的,尤其是要從五千里開外的地方運新鮮荔枝回長安。李善德在有了楊國忠的授權(quán)后,光是開火,就召集了駕部司、典廄署、戶部、太府寺、上林寺的官員,若無牽扯其中的各項制度,這樣運輸是萬萬成不了的。

這一路,總計花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然而只有一匹馬送回了兩罐荔枝,砍了上百棵荔枝樹,只送回了兩罐。用了二十塊大冰,江陵府半個月的用量,去接途中轉(zhuǎn)運的荔枝,只有這兩罐還可食用。
這一路累死了多少匹馬,毀壞了多少棵荔枝樹,沿途附戶多交了多少稅!僅唐玄宗僅僅是為了一搏妃子笑。
皇帝奢靡昏庸,巨大的荔枝轉(zhuǎn)運開銷要攤派在沿途各地。盛世之下不是每家每戶都是安居樂業(yè),本就貧苦不堪的黃草驛的附戶只能逃驛。
而至于牽扯其中不管是權(quán)貴如高力士、楊國忠等,還是地方上的嶺南五府經(jīng)略使何履光,還是其他提到的如魚朝恩、趙辛民等“小”人物,各懷鬼胎,各有各的心思。
此時國家危機四伏,宦官、外戚權(quán)傾朝野,安祿山躍躍欲試,百姓凄苦,而唐玄宗還渾然不知,天天快活的很!
這一年是天寶十四年,荔枝送到的這一天是楊貴妃的誕辰,六月一日。
五個月后,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國勢就此由盛轉(zhuǎn)衰,實在是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