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的分享
給別人挑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因為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來證實自己的論點。因此今天將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家。以下《毛筆的誕生》六幅漫畫為例,存在大量錯誤,看看您能挑出多少呢?請看圖:







請注意說話原則,否則難以服眾:有理、有據、有截,內容盡量嚴謹。
理:道理。
據:依據。
截:簡短截說,直抓重點;富有邏輯。

以上幾個錯誤分別為:
? ? 1、毛筆的誕生的第一個階段應該追溯到商朝~戰(zhàn)國時期。甲骨文中有“書”這個字,說明商代已有毛筆,契刻僅用于甲骨文而不是平時書寫;甲骨文中亦有“典冊”二字可知商人已開始使用竹簡。因此,蒙恬只是改良了毛筆而不是創(chuàng)造,“誕生”一詞顯然不合適。
? ? 2、“聿”這個字來源于楚國人對毛筆的稱呼,吳國稱為“不律”,燕國稱為“弗”,只有秦國稱為“筆”。因此圖中“聿”加竹字頭的說法有待考究。
? ? 3、目前考古最早為包山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毛筆。這支毛筆套筆桿長18. 5厘米,徑0.4厘米,毛長2.5厘米,筆毛用上等兔毫做成。筆桿的一端劈成數開,將筆毛夾在中間,外面用細絲線纏繞,再涂漆膠住。以上,證實蒙恬造筆的錯誤,以及“用竹簽蘸墨”的說法。
? ? 4、根據3所示考古資料,古人已開始使用兔毫,因此與圖中蒙恬打獵無半點關系。
? ? 5、石灰水浸泡的原因是“去脂”和“除污”以增加吸墨性,兔毫往往采用霜降節(jié)氣時兔脊骨以及尾巴靠近脊根兒的地方(元詩記為“脊尻),其原因就是這個時候的兔子需要換毛過冬,此時彈性硬度是最好的。因此與圖中所述“使其變軟”無關。
? ? 6、“筆”字是由誰命名的,有待考究。
? ? 7、絹帛在當時的確存在,但價格極其昂貴,漢代一匹能換大約720斤大米。至于戰(zhàn)事頻急,是否使用大量絹帛來上報消息,有待考究。
(一點點用手機寫的,實在耽誤功夫,可又希望給大家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助。如果您覺得有所收獲,還望點個贊支持一下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