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湖畔:尋找消失的渭河古橋遺址
在咸陽市區(qū)的渭河南岸,渭河二號橋西600米處,河道上曾經(jīng)散布著大量木樁,為一座明清時期的古橋遺址。2014年6月9日,這里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3月1日下午,在咸陽市區(qū)閑轉(zhuǎn),經(jīng)過渭河南岸時,我專門來到渭河古橋遺址。在渭河南岸的河堤路旁邊,豎立著一塊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碑,上面寫著“渭河古橋遺址”幾個大字。
古時候,這里緊鄰咸陽古渡舊址,在《咸陽志》中記載:“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為浮橋,歲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橋,夏秋仍以舟渡。通隴達蜀,過客眾多,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大渡?!?/p>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咸陽湖景區(qū)的一部分,曾經(jīng)湍急的河流變成了平靜的湖面,曾經(jīng)荒涼的河灘變成了大片的綠地。放眼望去,曾經(jīng)的渭河古橋遺址在哪里呢?
咸陽湖水面
遺址保護界樁
2013年3月30日下午,我第一次來到這座渭河古橋遺址。當時,在河道上,可以看到密集的木樁子,周圍堆積著大量的石塊,人們在石塊上和木樁間玩耍。
2001年,修建咸陽湖之際,這些木樁重新顯露。2004年,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判斷它為明清時期的渭河古橋遺址。此橋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寬約25米,南半部分露出水面,北半部分淹沒于咸陽湖水之下。
這些木樁都是渭河古橋的橋樁,有規(guī)律地分布在橋面的下方,周圍用體量較大的卵石加固。經(jīng)過粗略統(tǒng)計,這里木樁東西共有14排,三根一組,每排16組,總共約760根木樁。
木樁全貌
水中的木樁
1954年,在渭河上,修建起公路橋后,歷史悠久的“咸陽古渡”和這座古橋一起消失了。近年,隨著咸陽湖水位的提升,當年裸露在外的木樁再一次淹沒于水中。未來,它們還能夠重見天日嗎?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咸陽古橋的魅力嗎?
這次故地重游,不僅沒有看到渭河古橋遺址,而且發(fā)現(xiàn)附近的古渡龍王廟也消失了。過去,夏秋之際,渭河水都會暴漲,危及兩岸百姓的生命安全,所以修建這座龍王廟護佑百姓。如今,不需要龍王,就把廟拆了?
古渡龍王廟
龍王廟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