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86 信
信,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載體,雖然文字是自己寫的,但卻是送給別人的,所以寫了什么內(nèi)容,一旦寄出去,就慢慢忘記了,如果哪天有回想起來信上面記錄了一些重要內(nèi)容,卻又記不起來,總不能去問人把信要回來,說不定人早就把信燒了。
魯迅就燒了很多信,這是他自己在《兩地書》的序言里說的,所以好友韋素園去世后,朋友想集結(jié)一些他的文章、書信之類的東西以表紀念的時候,魯迅自然一封也拿不出,不免遺憾。至于魯迅為什么燒信,一方面是收到各種各樣的信太多,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萬一哪一天被捕,連累信件里出現(xiàn)的人,所以干脆燒了為好?!秲傻貢沸蜓岳锞驼f民國時,因為甲被捕,甲的信里有乙,乙的信里有丙……結(jié)果逮捕了很多人的事。
雖然一般來講信是私密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家書、信之類的文章集結(jié)出版,至于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想必每個人都不同,至于魯迅的《兩地書》,他說的是“我們以這一本書為自己記念,并以感謝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贈我們的孩子,給將來知道我們所經(jīng)歷的真相”。魯迅的這些書信,也許最開始本沒有打算出版,但是有的人的書信,也許寫的時候就已經(jīng)打算發(fā)表了,甚至發(fā)表前還需要斟酌修改,比如徐志摩、陳西瀅、胡適等人的一些文章,就有一些直接把他們之間往來的信發(fā)表了,尤其是和魯迅論戰(zhàn)時候文章,很難說這些文章寫的是沒有打算發(fā)表。此處,相比大家都見過或者聽過“致XXX的一封信”之類的文章,這些文章就是拿來發(fā)表的,只是用了書信的形式。這樣看來,信也不一定是私密的,也屬于一種書寫格式,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這種書信體,都有親身經(jīng)歷,考試、寫作文都是逃不過的。
其實寫信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以前通信不發(fā)達,人們并不能天天見面,或者本來就距離很遠,只能通過寫信來交流,而等到對方的回復,少說也得一兩天,如果好幾天沒收到對方的回信,還會懷疑信是不是丟了,或者對方并沒有回信,很是心焦。如果生活不是很寬裕,估計連信也不舍得多寫,畢竟紙筆信封郵票都是需要開銷的,即便魯迅寫信,有時候見信紙有些空白,還非得寫幾句話填滿不可。
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寫信,因為即時通訊工具非常方便,每個人都幾乎二十四小時在線,可以隨時聯(lián)系到想聯(lián)系的人,所以人們也變得很沒有耐心,如果對方?jīng)]有及時回復消息,可能就會浮想聯(lián)翩,焦躁不安。實際上現(xiàn)在溝通方式變得過于便捷,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人們一定程度上也被通信工具所綁架,幾乎沒有了純粹的個人時間。試想,沒有電話的年代,下班后正做飯的時候或者正陪伴加入的時候,肯定是安安心心的,不用擔心突然一通電話掃了興。
即時通訊的便捷,也導致了信息溝通的碎片化,不像以前寫信一樣有所思考和斟酌,前后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和邏輯,甚至連續(xù)好幾封信都對同一件事進行討論?,F(xiàn)在的溝通許多時候就是想到哪說到哪,前后幾乎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剛說著天氣不錯,緊接著就是中午吃什么,然后就是某某明星又怎么怎么樣了。當然并不是說這樣有什么不好,因為這本是生活常態(tài),寫信也好,發(fā)信息也罷,其實都是一種溝通方式,都是不方便直接說話時候的一種替代,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而已,如果以前的人能天天見面,估計也用不著寫信了,也是坐著喝茶聊天。不過有一點不能否認,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是很難集結(jié)出版的,不過倒是能給吃瓜群眾爆出來一些“瓜”。
和打電話或者口頭說話相比,發(fā)消息溝通有時候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時候,對方說過的話可能后來不認賬,還反過來說你肯定記錯了,然后反復辯解,爭的面紅耳赤。如果之前是打電話或者口頭說的,那除了對方突然記起來以外,多數(shù)時候就只能自認倒霉,但是倘若有消息記錄,等到對方反復無常、二三其行的時候,聊天記錄就是鐵證,自然就無需多言。
最后要提一下信報箱,就是單元入戶大堂門口放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天天見到,但是又有些陌生,因為似乎很少留意?,F(xiàn)在的人幾乎不寫信也不看報,又有幾個人會去留意信報箱,更不用說去用信報箱了,當然如果你恰好用了信報箱,可能就會反對我了,起碼我是不用信報箱的,據(jù)我觀察,也幾乎沒有人用。那么為什么會有信報箱呢,按照國家標準《住宅設(shè)計標準》來講,如果沒有信報箱,“人們的基本通訊權(quán)力無法得到保障”,另外《憲法》也賦予公民“通訊自由”和“通訊秘密”的權(quán)利,可見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際行動上,國家對公民通信權(quán)利都是極其重視的,相比之下,民國就應該自慚形穢,因為據(jù)魯迅所說:……因為我們所處,是在“當?shù)亻L官”,郵局,校長……,都可以隨意檢查信件的國度里。
2022年2月20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