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辯與博弈
此文靈感來自于不久前觀摩的一場公開賽總決賽,之所以用觀摩而非觀看,是因為該輪比賽中的水平與語言大概是我窮極一生都難以達到的高度。自然,我個人語言水平與本身的視野、欠缺的知識限制了我最終目標(biāo)的距離,但這場比賽的看點不僅僅是那幾位在世界舞臺上叱咤風(fēng)云的辯論藝術(shù)家,還有那些夾雜在他們之中的,明顯居于弱勢的辯論愛好者。
這些辯論藝術(shù)家是被邀請來的,雖然我并不了解是什么動因讓他們花費時間參加一場其它國家的地區(qū)公開賽,但能請到這些重量級嘉賓必然不是容易的事,更不用說那些藝術(shù)家的隊友只不過是一些還未上大學(xué)的孩子們。隊友是家長幫忙尋找的,隊伍是平臺幫忙組建的,勝負(fù)、結(jié)果則是由孩子享有的。
我這里絕不是在批評家長或孩子,抑或是那些辯論出神入化的選手。他們完全沒錯,讓孩子更快速進步的方法,最好是跟著成熟的辯手,一場比賽之中15分鐘的討論時間帶給他們太多信息,給予他們意料之外的成長,而那些選手,畢竟付出了勞動,自然值得報酬。
此文的目的,是爭論辯論的目的,辯論賽有輸贏,但辯論也許沒有。很早之前看過的博弈論,相當(dāng)經(jīng)典的案例是獵鹿博弈:某村有兩個獵人,他們能選擇合作獵殺一頭鹿,也可以選擇各自獵殺一只兔子,即便獵殺一頭鹿能給兩個獵人帶來更高的收益,但恐懼彼此不會合作獵鹿的想法會讓真實的最優(yōu)收益變?yōu)楂C殺兔子,因此整體的收益永遠(yuǎn)在最低點。在辯論賽中的博弈邏輯是,甲乙丙丁四支隊伍,假設(shè)只有一支隊伍能夠得到冠軍而因此獲得收益,那么他們都可以選擇是否依賴于強力隊友或是高價課程來贏得比賽,最后的結(jié)果只不過是所有人都盡其所能地投資,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之中早已忘記了辯論,只剩下了“賽”這個孤零零的字眼。
我為什么要打辯論?無非也就是為了所謂保研、成績或是鮮花和掌聲,最高尚的理由是想鍛煉好英語能力。遺憾的是我不喜歡這樣的目的,依照康德的觀點,無論我的結(jié)果如何,我的這種目的都是邪惡的。回到開頭的那些例子,請不起藝術(shù)家的家庭,孩子和辯論賽難道就無緣嗎?也不見得,只要不論輸贏,成長是平等的。
更遺憾的是,越來越少的(邊緣)高校學(xué)生愿意真心投入英辯了,像我這樣帶有目的加入英辯的人越來越多。一旦他們?nèi)〉貌涣藘?yōu)異的成績,第一選擇永遠(yuǎn)是退出,大家太注重“賽”了,老是忘記探尋真理的過程、交到朋友的喜悅和知識碰撞的火花。很少有人為了積累例子,讀完一本厚重的書,而技巧課、分析課偏偏很受歡迎,這是惡性博弈的結(jié)果,最終都會與辯論漸行漸遠(yuǎn)。
辯論賽沒錯,但辯論是核心。
現(xiàn)在完全不在乎輸贏的辯論垃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