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老師解讀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缺點
原文如下:“在《長安三萬里》中,杜甫的形象完全是顛覆性的,他失去了原有的厚重、憂憤,變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逗比、小迷弟。
影片中引用了幾十首唐詩,可“詩圣”杜甫的詩,卻一首也沒有,不僅沒有控訴社會黑暗的“三吏”(《石濠吏》《潼關(guān)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連專為“士”鳴不平,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也沒有。
歷史上的高適,除了“憂君”的一面,還有“憂民”的一面,就是說,他身上還有一定的人民性。
人生最后十年,在蜀地做封疆大吏的高適,不改“負氣敢言”的本色,多次發(fā)出“蜀人之計,不亦難哉”的呼聲,勸誡朝廷不要為了平叛就肆意剝削百姓。
《舊唐書》稱贊高適“政存寬簡,吏民便之”,正是對他恰如其分的評價。
《長安三萬里》卻把高適的這一面完全屏蔽了,似乎他只是一個謹小慎微,眼里只有皇帝,只重視自己功名的人物?!?/p>
大家可以多多看看郭松民老師的電影評論,非??陀^,正反兩面都有,雖然電影是藝術(shù),不能達到完美,但是好的電影經(jīng)久不衰,是原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