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皮克斯新片,你一定得去電影院看一遍

作者/氣球上的喵
編輯/若風
排版/K2
前言
在夏天的尾巴上,皮克斯為我們打造了一只絢爛的夏日“萬花筒”——正在上映中的《夏日友晴天》邀請我們一起去一窺意大利海濱小鎮(zhèn)波多盧索(Portorosso),和主人公盧卡一起度過一個收獲理解,友誼與成長的夏天。
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夏日記憶,燦爛的陽光,清透的海水,微微融化的冰淇淋,被烘得暖洋洋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夏日圖景組成了童年萬花筒中最耀眼的流動圖景。


《夏日友晴天》講述了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在海底生活的“小海怪”盧卡瞞著父母來到岸上,離開水即變成人類模樣的他結識了對岸上生活更為熟悉的“同類”阿爾貝托,害羞拘謹的盧卡和開朗大膽的阿爾貝托為了得到憧憬已久的偉士牌小摩托第一次來到人類居住的小鎮(zhèn)。
在這里,想贏得當地鐵人三項比賽的人類女孩朱莉婭與他們組成團隊共同參賽,在小鎮(zhèn)生活的這個夏天,盧卡和阿爾貝托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接納自己的人。


“異類”來到人類世界生活的設定頗有“民間傳說”的味道,而在《夏日友情天》中的意大利海濱,一切神奇的事情都可能發(fā)生。意大利的夏日,還有許多驚喜等待我們一起探尋。
《夏日友晴天》與意大利:從現實到動畫
《夏日友晴天》仿佛是一本精美的“意大利旅游宣傳冊/度假指南”,各類美景美食讓觀眾和初來乍到的盧卡與阿爾貝托一起被吸引住了。

正如美術指導Daniela Strijleva所說的那樣,《夏日友晴天》是一封寫給意大利利古里亞大區(qū)的情書。影片中小鎮(zhèn)波多盧索的重要靈感源泉正是位于意大利利古里亞大區(qū)的世界文化遺產五漁村(Cinque Terre)。
導演埃里康·卡薩羅薩成長于利古里亞大區(qū)的首府——著名海濱城市熱那亞, 還作為向導和制作組一起實地探訪了明麗的建筑,寶石一般的大海,還有蜿蜒的小徑與小廣場噴泉。美術組工作人員用速寫和照片記錄下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并將其融入電影中。


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小鎮(zhèn)環(huán)境,Strijleva在夏季兩度到訪五漁村,“捕捉”海洋與植被在夏季的光影色彩變化。而影片中的小鎮(zhèn)則融合了五漁村中五個村莊的特色,韋爾納扎(Vernazza)的廣場,馬納羅拉(Manarola)從山丘上垂下的形態(tài),科爾尼利亞(Corniglia)的小巧,朱莉婭的家則以奧馬焦雷(Riomaggiore)小港口邊上的紅房子為原型。
電影中絢爛明亮,充滿夏日感的色彩正是取材于當地多彩的建筑。除了知名的五漁村,小鎮(zhèn)也融入了其他意大利小鎮(zhèn)的特色,如同樣位于熱那亞海濱的卡莫利(Camogli),泰拉羅(Tellaro),維內雷港(Porto Venere)等等。這些小鎮(zhèn)如一塊塊閃耀的碎片,共同拼成了《夏日友晴天》這幅美麗的馬賽克畫卷。




美景之外,各類美食也是意大利的招牌之一,盧卡和阿爾貝托也品嘗了著名的意式冰淇淋(Gelato)。
意式冰淇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了今天的制作工藝,意式冰淇淋使用較少的奶油,較多的牛奶,水,水果或堅果,加以手工制成,以低脂肪,低糖,口味多樣,口感綿密著稱,是意大利夏天不可或缺的甜品。








飯后最適合來一杯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如果初次品嘗,則很可能像阿爾貝托一樣因苦澀的味道而將咖啡吐出來。濃縮咖啡以沸水高壓沖調細咖啡粉制成,口感醇厚濃烈,傳統(tǒng)的喝法是不加糖不加奶,這種“味覺沖擊力”對初次體驗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意大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集中展現。影片設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早于導演出生的1971年,但卻是他心中的“黃金時代”,因為這個年代的風物可以“捕捉到超越時間的夏天”,影片中出現的電影海報也體現了這一點。




令人意外的是,以“晦澀難懂”聞名的杰作《八部半》也成為了《夏日友晴天》的重要靈感源泉。導演在訪談中提到,《夏日友晴天》中盧卡和阿爾貝托奇妙的白日夢場景正是受到《八部半》的啟發(fā)而加入到敘事中去的。與《八部半》類似,主人公的所在與所想實現了“無縫銜接”,將“現實”與“超現實”融為一體,別有趣味。
有意思的是本片“反派”Ercole Visconti的姓氏和另一位意大利電影巨匠盧基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姓氏一樣。


《羅馬假日》中赫本和派克共同搭乘的偉士牌(Vespa)摩托車也是盧卡和阿爾貝托夢寐以求的。


原先制造飛機的比亞喬工廠轉而制造小巧方便又美觀的摩托車。于1946年推出的偉士牌摩托車在隨后的十幾年間變得大受歡迎,更是成為了自由生活方式的象征。
除了騎著偉士牌摩托兜風,還可以在廣場上踢足球,感受意大利濃厚的足球文化。




《夏日友晴天》中的意大利口音也十分明顯,我們在影片中可以聽到意大利語的問候語和大舌音。

盧卡的配音者——加拿大演員雅各布·特倫布萊本來打算使用意大利口音,但因為并不擅長,攝制組認為還是不用意大利口音為好。在某種意義上,“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口音也更能體現盧卡“初來乍到”的身份。
而意大利常見的肢體語言也在影片中得到了直觀體現,不妨對照下圖,看看哪些動作在《夏日友晴天》中出現過。


《夏日友晴天》與皮克斯動畫主題:接納自我,包容差異與神仙友誼
《夏日友晴天》是皮克斯的第一個青春成長故事(coming-of-age),也是一個“高度私人化”的故事,但同樣是一個非?!捌た怂埂钡墓适拢P于接納自我,關于包容差異,關于友誼。
“轉變”是青春成長故事的重要主題。電影用“海怪”和人類之間的“轉變”作為成長的隱喻,雖然最終盧卡以人類的外表加入了人類的學校,阿爾貝托也跟隨朱莉婭的父親在陸地生活,但他們并沒有拋棄或是隱藏“海怪”身份,也沒有拋棄自我。
尋找自我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夏日友晴天》呈現出了一種理想狀態(tài),主人公們最終接納了自己,也被別人接納。

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海怪”,都存在著浮出水面來到陌生小鎮(zhèn)的可能,而同時也是鎮(zhèn)上的居民,當我們看到“海怪”,我們能否試著去理解他們呢?
盧卡和阿爾貝托能夠在“海怪”和“人類”兩種外表之間轉換,仿佛象征著我們同時具備“非常態(tài)”和“常態(tài)”兩種身份,在某種環(huán)境中的“正常”在另一種情境下可能會變?yōu)椤爱惓!?,所以我們需要去試著接納。

皮克斯動畫中從來都不缺少“常態(tài)”遇到“非常態(tài)”的故事。無論是《玩具總動員》中的胡迪和巴斯光年;《超人總動員》中的超人與普通人“集合于一身”;又或者是《尋夢環(huán)游記》中的生者世界與亡靈世界;以及《心靈奇旅》中的喬和22。
他們在相遇后都經歷了不同觀念的碰撞,而接納自己也許比被別人接納更加困難。



在接納自我與“異類”的過程中,從來都離不開朋友的幫助,友誼也從不在皮克斯的動畫中缺席。友情可以超越一切,性格,年齡,種族,甚至物種都不是障礙。




《夏日友晴天》與皮克斯人才培養(yǎng)機制:完善的“進階路徑”與多樣的“作者性”
導演的名字——埃里康·卡薩羅薩,也許看起來有些陌生,《夏日友晴天》亦是他執(zhí)導的第一部動畫長片,但他絕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而是一位在皮克斯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人士”,曾作為美術部門的一員參與了《賽車總動員》《美食總動員》《飛屋環(huán)游記》《超人總動員2》《玩具總動員4》《1/2魔法》《心靈奇旅》的制作,為執(zhí)導《夏日友晴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和許多執(zhí)導皮克斯長篇動畫的導演一樣,卡薩羅薩也先由執(zhí)導動畫短片開始“試水”,探索自己的風格,而距他首執(zhí)導筒的奧斯卡提名短片《月神》的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
在打磨鍛煉的過程中,《月神》展現出的風格,如充滿童趣的“復古”人設,保有現實感的幻想故事和讓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都在《夏日友晴天》得到了延展。


“作為動畫人才超級孵化器”——皮克斯的一員,卡薩羅薩的成長軌跡可謂非常“皮克斯”。從擔任多部長片的制作人員,到執(zhí)導短片,再到長片,然后再到其他長片的制作團隊中去,直到開啟下一部長片,不斷增強與其他創(chuàng)作者的交流合作。
皮克斯一向重視短片的制作和探索,為培養(yǎng)新創(chuàng)作者提供契機。新人們先在相對較小的短片團隊中學習,然后再逐步執(zhí)導長片??ㄋ_羅薩的首部短片《月神》正是作為《勇敢傳說》的“貼片”短片首次與觀眾見面。



在完成了自己的首部長片后,卡薩羅薩將會加入到參與過《頭腦特工隊》《超人總動員2》等影片制作的華裔女導演石之予的首部長片《青春變形記》(《Turning Red》)的團隊中,而石之予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短片《包寶寶》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兩位皮克斯新生代的成長軌跡至此交匯在了一起。


在沿著皮克斯完善的“進階之路”向前邁進的同時,《夏日友晴天》也具有明顯的“作者性”,導演卡薩羅薩稱其為一個“高度私人化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導演的童年,在熱那亞長到二十多歲的他,十一二歲時和盧卡一樣害羞,輕微“自閉”,有些拘謹,而他的好友阿爾貝托則和電影中的阿爾貝托一樣愛冒險,無拘無束,但時不時陷入麻煩。影片關于“海怪”和小鎮(zhèn)居民之間的故事也受到導演家鄉(xiāng)民間傳說的啟發(fā),更不要說滿屏的意大利元素。

在動畫風格層面,宮崎駿的《未來少年柯南》是卡薩羅薩孩提時代最喜愛的作品之一,他希望從兒童視角呈現出一個充滿童趣的奇妙世界,正如宮崎駿所做的那樣。
卡薩羅薩也受到了著名定格動畫工作室阿德曼的影響,質樸,稚拙的,帶有手工痕跡的畫風在3D動畫中仍得到了保留,與導演構建的童趣世界相得益彰。

帶有“失真感”的手繪風格與3D動畫帶來的靈動感與現實感相結合,加上和諧繽紛的色彩,為《夏日友晴天》蒙上了一層能理解,可感知,溫暖又夢幻的氛圍,“返璞歸真”的風格也為電影增添了幾分懷舊氣息,正如動畫主管Mike Venturini談到的那樣,在回顧老電影的時候,我們發(fā)現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具有更簡練的繪畫,我們想用皮克斯的技術將這種風格向前推進。
在展現友誼方面,導演則從美國電影《伴我同行》(1986)中汲取了靈感。

而經常被觀眾拿來與《夏日友晴天》作對比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017)則“意外地”不在導演的“靈感名單”之列,雖然卡薩羅薩稱贊了意大利老鄉(xiāng)——導演盧卡·瓜達尼諾的才華,但他認為這兩個故事有相似之處純屬巧合。

但無論是《夏日友晴天》還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其中濃郁的意大利風情都深深地吸引了觀眾。地中海的陽光與海風從現實吹入藝術世界,散發(fā)出同樣迷人的魅力。
結語
簡短的片長,充滿童趣的故事,美食美景,成長與別離,作者性的創(chuàng)作,使《夏日友晴天》就像是夏天本身,易逝,歡樂,充滿私人思緒,意味著下一段旅程的開啟。
無論是否身處夏日,無論是否身處童年,觀眾都可以懷著輕松的心情,帶著一份回憶或當下的點滴,和盧卡一起闖入夏日的繽紛世界。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