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藥,清火又散寒,巧用治嗓子痛、口腔潰瘍、頭痛、疝氣 高血壓

大家好,我是沈醫(yī)生,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中藥,叫做吳茱萸,巧用不僅清火,散寒,還能調(diào)理高血壓,那接下來,我就教大家怎么用!

第一,用吳茱萸敷腳心祛火。中醫(yī)文獻(xiàn)《本草綱目》中曾經(jīng)提到“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diào)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意思就是說,吳茱萸這個藥,雖然性熱,但是因為它比較擅長走竄,所以可以把你身上的火氣往下引;引到腳心的“涌泉穴”后排出體外,這“涌泉”,字面意思就是水往外涌出去了,那火氣來到這里,肯定也會被排出去,所以你第二天起來,上火的癥狀就痊愈了。

可見那如果你體內(nèi)火氣大,出現(xiàn)嗓子干,喉嚨痛,嘴巴舌頭生瘡,或者是牙齦紅腫,嘴里又干又苦,甚至是眼里紅血絲嚴(yán)重等上火的癥狀時,就可以用醋把吳茱萸調(diào)成糊糊,敷在腳心來祛火了。

第二, 調(diào)理高血壓。高血壓在中醫(yī)認(rèn)為,就是肝火太大引起的,“火性炎上”,這肝火會帶動著你的氣血,向上走,那這時,你的血壓也就升高了,這也就是為什么,生活中只要一生氣,血壓波動就比較厲害的原因,那既然是火引起的,你把這火降下來,血壓不就也降下來了么,所以你依舊可以用吳茱萸敷在腳心,來引著肝火往下走。

第三, 散寒治疝氣、肚子痛,拉肚子。所謂“七般疝氣,病在厥陰”,這厥陰指的就是肝經(jīng),肝經(jīng)巡行的部位是在你大腿內(nèi)側(cè),向上走到大腿根,從腹股溝,繞著陰器往上走,所以如果肝經(jīng)一受寒,筋脈收縮,導(dǎo)致你氣血運行通順了,那不通則痛,所以就會出現(xiàn)腹股溝,小肚子,甚至是那個地方跟著痛的情況,而吳茱萸性熱,入肝,脾胃經(jīng),所以對于肝經(jīng)有寒邪而引起的疼痛,你就可以用吳茱萸和小茴香加熱后,敷在你疼的位置,把寒氣散去,疼痛自然也就消失了。

同樣的,如果是脾胃受寒,你開始肚子痛,一直拉肚子的話,那你就用吳茱萸和干姜加熱,敷在肚臍眼上,因為這干姜溫中散寒,中指的就是中焦脾胃,所以這兩個藥可以把脾胃的寒氣給解決了。

那關(guān)于吳茱萸的用法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果大家有別的想法,或者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說出來,我看到了,就會幫忙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