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書,也需要對的時候

刀爾登老師曾經說過,所謂好書,就是無論在多么糟糕的情況下去讀,它也依然是好書。但是根據我近來的觀察,可能現(xiàn)實真是這樣的,好書無論何時都是好書——但是,人是否能讀下這本好書又是另說了。
不如說,即使真是好書,連讀都讀不下去,就壓根無從評判起。
所以我是這么覺得的:只要想讀,此時此刻的它對于讀者來說就是好書。
沒有其他的評判標準了。
雖然這么說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會讓一些喜好讀書之人覺得受到了冒犯。畢竟我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相當接近相對主義了——這可是許多人心里最討厭的東西,但我還是覺得這個想法沒有錯誤。
從長遠來看,守住自己內心的熱情,要遠比讀書這件事本身重要得多。
教人學習的理論之中,有一種說法已經被廣泛使用,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學習理論的基礎——即將一個人面對的知識分為三個區(qū)域:舒適區(qū)、學習區(qū)、恐慌區(qū)。
這個說法應該有不少人都知道,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位于舒適區(qū),自己還沒有掌握,但努努力就能夠著的,位于學習區(qū),而遠遠超出了自己舒適區(qū)的,位于恐慌區(qū)。人在學習區(qū)做事的時候,會感到愉悅,開心,甚至會進入心流。這就是這個理論的簡單介紹。
所以依據這個理論,我們學習的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找到學習區(qū),然后快樂學習。在各種領域里也誕生了不少研究,來教導人們如何利用這項理論。但是,比起理論的應用本身,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在學習區(qū)的時候會覺得快樂?
或者換句話說,為什么大自然要將人類設定成這樣?
比起如何使用這個理論,讓自己在現(xiàn)實中得到好處,我更好奇的是為什么人先天就有這個學習的動力,以及,大部分人是如何失去這份本真的學習熱情的?
這就是我為什么說,如果一本書能讓此時此刻的你想要去讀,那它對你來說就是好書。這個說法就是我針對以上的問題所給出的答案。
重點并不在讀書這件事上。我是覺得,許多教育的結果,就是導致人身上的自發(fā)性日漸消減。每個人的生活基本都是這樣的,隨著年歲的增長,各種“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就會嵌入人的心靈深處,形成一道道框定邊界的圍欄。但是有趣的事情在于——人的心其實在圍欄外面。
所以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與不想,因為對于人的本心來說,其實并沒有什么束縛存在,它只是自顧自地在遠方跳動,權看我們是否關注它而已。
有許多人對這樣的一種境況都心有同感——雖然覺得自己不應該渾渾噩噩地活,但如果真要問有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又答不上來?!昂孟褚矝]有什么特別想做的事情。”
我以前也覺得,大部分人可能確實是這樣,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但是在前段時間我又看到了針對此的另一個說法——許多人說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這很可能是在說謊。對于他們來說,真正的答案其實是——他們覺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不入流的東西,于是總不好意思跟別人提起,久而久之,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慢慢相信了:我沒有什么真正想做的事情。
針對這種情況,我會覺得大家或許可以從讀書開始。暫且把外界的評判、權威的話語先丟到一邊,只是隨著自己的心情去讀自己想讀的書,剛開始想讀的書讀到一半不開心了,也可以丟到一邊。只是暫時不要停止閱讀這個行為本身。
有些人或許會從中得到巨大的快樂,這種快樂來源于自由的選擇和嘗試,跟讀的是什么書,是否是經典好書,大概一點關系也沒。但只要能從讀書這件事中得到樂趣,好奇心,或者說人的學習區(qū)本身,就會帶著人類往知識的深處進發(fā),并不需要這個人具備多么可怕的毅力,也不需要所謂的堅持到底。
在我看來,這才是讀書所謂的好處——看似在讀書,其實是在閱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