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火箭浣熊的悲劇內(nèi)核

關(guān)于銀護
在分析火箭之前,我想先就銀護系列電影的評價(尤其是銀護三)來進行討論。
得益于漫威電影質(zhì)量長久的低迷,銀護三伴隨著源源不斷的好評成功進入了觀眾們的視野中。這促成了大量對銀護系列一無所知的觀眾對這部電影進行褒貶不一的評價。
的確,如果將銀護三單獨拎出來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定的缺陷存在:反派塑造單薄,人物互動過于激烈(尤指人物間的大吼大叫),劇情的推進銜接稍有生硬......但無論如何,世上不會有完美的作品——或者說,是令所有人滿意的作品。如果將銀護三看作一部獨立的作品,我會給出較高的評價:但如果將銀護三作為一個系列的作品來看,我會摒棄掉它的所有缺陷,將它視作一部完美的作品——因為這部作品幾乎將每一個主要人物的成長弧線都進行了豐滿、完善。也成功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情同手足的家庭。
在各個人物成長弧線的豐滿過程中,最完美的莫過于火箭的成長過程——單獨看待銀護三,我們只能知道他悲劇的起源,他憂傷的原因。但如果將系列電影火箭的行為表現(xiàn)來判斷,我們就能夠窺探他遭受創(chuàng)傷后糾雜煎熬的內(nèi)心。
他為了不再受傷,制造了一件剛烈刻薄的外衣,用于掩飾內(nèi)心柔弱的自卑,對陪伴的渴望。
如果沒看過系列電影,就不能得知他為了活下去做出的努力:他是如此悲劇的一個存在,他又是如此痛恨自己,沒人能真正理解他。也許出現(xiàn)過,但那個人也已經(jīng)死了。有人理解他又能如何呢?誰能夠救贖他的靈魂?
總結(jié)來說,《銀河護衛(wèi)隊3》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進行闡釋:闡釋火箭浣熊總是憤怒,仿佛一只時刻豎起尖刺的刺猬的原因。如果看過系列電影,就會對他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同感。從而認為這部電影是幾近完美的收場。
如果看過系列電影仍然對角色形象沒有任何認同感,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并沒有融入到銀護塑造的互動歷程中去。
火箭的悲劇內(nèi)核
在這里我先拋出不負責任的,感性的結(jié)論:我認為火箭是徹底的悲劇人物。沒有任何得到救贖的希望。在影視作品中的救贖是創(chuàng)作者的一廂情愿,是對普世價值觀的美好追求。
一般來說,悲劇人物有以下特征:
悲劇必須有悲慘的結(jié)局,不能以大團圓收場。悲劇主人公必須最終遭到毀滅。毀滅不等于死亡。
悲劇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須是無辜的受害者。如《李爾王》中的小女兒,在勝利前夕死去,這屬于典型的根本上無辜的受害者。
悲劇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劇人物往往是對人生執(zhí)著的人,往往具有強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我們先討論二,三。
第二點很好解釋,作為一只無辜的小浣熊,它被迫改造,賦予了認知能力,成為了“89p13”。在這里,我們簡單的認為這只“浣熊”被賦予了人性,成為了人(這里的”人性“代指認知能力)。那么被賦予這種能力對他來說是好事嗎?顯然,在經(jīng)歷一系列創(chuàng)傷之后,火箭已經(jīng)將這份人性視為詛咒。他是無辜的受害者——一只本來能夠免遭創(chuàng)傷的普通浣熊。但他卻是那么不幸,被賦予的認知力附帶的痛苦所折磨。
關(guān)于這份痛苦感的體現(xiàn),筆者想要再深入討論。
愛聽歌:愛聽歌本身并不能作為內(nèi)心糾雜的體現(xiàn)。但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常從客觀之像中領(lǐng)悟主觀之意是內(nèi)心糾雜善感的體現(xiàn)?!禖reep》唱出了他的處境,他的心聲,所以他不由自主地跟唱。《Father And Son》彰顯了勇度和彼得的情深意堅,他因此為這位知音黯然落淚。如若仔細觀察,銀護三中火箭所聽,所唱的內(nèi)容無一不體現(xiàn)他憂愁的心境:對自我的否定、害死親愛之人的憤恨,天人永隔的悲痛。

我是誰:火箭恐怕究其一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到哪去?但是很可惜,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即使是劇本的創(chuàng)作者,也用”存在的意義要自己探尋”來草草略過(在電影中,火箭潛意識的化身“萊拉”說“There are the hands that made us,and then there are the hands that guide the hands"即有人創(chuàng)造了我們,就會有人引領(lǐng)我們)筆者認為這樣的說辭是無力的,空洞的。但這又是無解的:火箭的創(chuàng)造者自己都無法擺脫這個問題。
關(guān)于最后火箭身份的揭示,有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火箭已經(jīng)知道自己是浣熊了??!就像有認知能力的個體知道自己是一個人類一樣。這種身份坐實的安全感能夠舒緩火箭的痛苦。
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火箭依然是宇宙中最孤獨的怪胎。
為何這樣說?在一次訪談中,詹姆斯古恩提到關(guān)于火箭的嘴巴:他們在設(shè)計火箭時并非照搬浣熊的嘴型,而是參考了狗的嘴型。只有這樣他才能夠順利說話。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為了滿足這只浣熊成為"人“的種種條件,他的身體特征已經(jīng)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而他在至高進化飛船中拯救出來的小浣熊們,最終也會變成遭人厭惡,亂翻垃圾桶,咬墻拆房的“小畜生”。他們長的和火箭相近,但卻又是截然不同的個體——一個個無法從中尋求到任何認同感的個體。
因此,筆者認為,火箭的這種與他人身體特征的疏離感將永遠伴隨、無可消解:也許面對長大后無腦瘋狂的浣熊們,火箭內(nèi)心的苦痛還會加深。
關(guān)于第三點,筆者認為,火箭自至高進化飛船中逃離之后,內(nèi)心中“尋死”和“茍活”的取向斗爭便一直持續(xù):能伴隨他渡過無意義人生的一大助力,想必是格魯特的陪伴:這種親密,無私的友情讓火箭得以卸下剛強刻薄的偽裝,展現(xiàn)內(nèi)心的細膩。如果沒有格魯特的陪伴,那么筆者認為這只孤獨可憐的怪胎很快便會消磨在無垠廣闊,仿佛和他的存在意義看不到目的和意義的宇宙中去——也就是說,火箭堅強地活著,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是為了他珍視的人而活著。他從不在乎宇宙的命運,陌生人的命運,自己的命運,在只在乎他在乎的人的命運。他在乎的人在乎宇宙,那么他便會出手拯救。他在乎的人關(guān)心陌生者,他便也跟著關(guān)心他們。(這里的理論支撐基于@Cap_of_Benatar的文章詹姆斯·古恩導(dǎo)演談火箭內(nèi)心情感歷程——宇宙中最可憐的小浣熊,感謝?。?/p>
無疑,這樣的行事動機是一種徹底的逃避,對自我的淡化,是一個充斥著空洞,無意義的人生觀念,如此頑強地活著,每一天都是煎熬。
足夠非凡。足夠堅強。
最后,關(guān)于第一點。我們知道,在銀護三中,火箭看似已經(jīng)了卻自己的心結(jié),實現(xiàn)了對自我的接納: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雖然稱不上是大團圓,但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但筆者極端主觀的認為,火箭對自我的和解成功是外界因素(作者的一廂情愿,對觀眾內(nèi)心需求的考量,積極主旋律的追求)占主導(dǎo)的原因。為了這么多人熱愛火箭,欣賞火箭,愿意為他流下淚水的人,作者選擇割舍掉火箭的一部分靈魂:用外界的意愿強行扭轉(zhuǎn)了他的內(nèi)心意愿。
總結(jié)來說,就是筆者認為火箭并不想選擇自我和解。他依然傾向于回歸虛無自我的痛楚中茍活于世,但如果有這樣一個死亡的機會,他會毫不猶豫地撲向他期待已久的死亡。
這樣的傾向有以下原因:
害死朋友的愧疚感。
無法實現(xiàn)好友約定的缺失感。
自我厭惡的煩躁(在一個晚上,躺在床上時,我成功帶入進火箭的形象中——我想象著自己的雙手,這是一雙骯臟的浣熊手。我把掌心張開,雙目注視著它,一種前所未有的厭惡感涌上心頭,為什么我是這么惡心的一個東西?這是我的真實想法。)
活著的無意義感。
對結(jié)束痛苦的渴望。(這里我傾向于理解為,火箭本來不需要承受這些苦難。他本可以做一只沒有認知力的浣熊,那么我為什么不去拋棄掉這些認知,殺死自己,來解脫自己?)

如果讓火箭自己選擇,那么如果我是他,并且提供了一個自我毀滅的機會,
我會選擇自我毀滅。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所具備的情感支撐(指護衛(wèi)隊家庭的關(guān)愛)能夠驅(qū)使我不去主動尋求自我毀滅的機會(自殺)。
綜上,筆者認為火箭具備悲劇人物所擁有的所有特征。如果火箭誕生在古典戲劇,或者嚴肅文學(xué)中,那么火箭最終的結(jié)局,一定是悲劇的形式展現(xiàn)。
總結(jié)
火箭本就不應(yīng)存在。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這么一個可憐的生物,那么我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他哭泣。我欣賞他,愛他,這毫無疑問。但如果能看到他結(jié)束痛苦,那么我的內(nèi)心也能夠得到一點慰藉。
有沒有既能活著又能結(jié)束痛苦的方法?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