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戰(zhàn)略版:撐起吳國半邊天的太史慈,還有做主C的希望嗎?
在三戰(zhàn),吳國才是親兒子,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吳國中,太史慈則是親孫子。吳國的主流陣容弓、騎,有或者沒有太史慈,完全是兩個量級的存在。在考慮共存陣容時,太史慈的替代品,也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天,刀子和各位聊一聊這個撐起吳國半邊天的武將。
一、撐起吳國半邊天
1.游戲中的太史慈
太史慈在三戰(zhàn)中的地位,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在吳國陣容中,他是撐起半邊天的角色,也是少有的武將和傳承戰(zhàn)法同等重要的武將。
自帶戰(zhàn)法:每回合普攻2次,2回合降低敵方50統(tǒng)率!它的BUG之處在于,是個被動戰(zhàn)法,優(yōu)先級在戰(zhàn)法中排首位。這個自帶戰(zhàn)法的描述,足以讓太史慈秒殺一眾突擊將。
傳承戰(zhàn)法:折沖御侮屬于增強版的彎弓,附帶了保護主將的效果。從普通賽季到PK賽季,折沖是吳騎的戰(zhàn)法選擇之一,也是太史慈的標配戰(zhàn)法之一。
這個武將在游戲中的露臉幾率刀子沒有統(tǒng)計過,但只要你翻同盟戰(zhàn)報,這個武將總是能被翻到,甚至可以達到一頁一次的地步。
上面的這份戰(zhàn)報,只是高頻率戰(zhàn)報的一個代表,太史慈參與的陣容包含陸遜、太史慈、程普的陣容,甘寧、太史慈、周泰的陣容,甘寧、太史慈、程普的陣容,孫權、太史慈、周泰的陣容等。
2.歷史上的太史慈
游戲中的太史慈,和歷史上的太史慈,地位上是相似的。神亭酣戰(zhàn)后,太史慈投靠孫策,從此和孫策一起,掃蕩江東。孫策死后,又得到孫權的重要,委南方之事。
和東吳的十二虎臣、四大都督相比,太史慈的功績也許算不上什么。但這不能否認太史慈在世時,對整個東吳集團的幫助。
整體而言,歷史上的太史慈之于吳國,有點類似于黃忠、馬超之于蜀國。武力值在吳國僅次于孫策,算是個武力擔當。
二、為什么只能做輔助?
歷史性因素
太史慈在游戲中淪為輔助,和歷史上的這個地位也是有關的。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太史慈的光輝時刻,其實是在投靠孫策之前。神亭酣戰(zhàn)孫策,屬于巔峰時刻。投靠孫策后,再沒有提到過。
這個歷史地位,完全就可以理解為是個輔助性的角色。游戲中的太史慈,自然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游戲四維屬性
太史慈成為輔助的另一個因素,受限于自身的四維屬性。按道理講,八回合16次普攻,每四次降低敵方100統(tǒng)率,僅靠普攻傷害,太史慈就可以成為C位。遺憾地是,武力成長2.09,50級時武力為204,未能擠進前十。
三戰(zhàn)的兵刃傷害直接和武力值相關,說白了就是武力值越高,兵刃傷害越高。以太史慈的武力值,很難破防,故而只能淪為輔助。
三、太史慈主C,還有希望嗎?
仔細觀察武將的話,太史慈和魏國的樂進很像。首先是戰(zhàn)法穩(wěn)定,樂進是穩(wěn)定的戰(zhàn)法傷害,八回合穩(wěn)定主動戰(zhàn)法輸出;其次是武力值在同一層級。都屬于看著很能C,實際上很雞肋的武將。
但話又說回來,樂進如今得到了增強,通過士爭先赴的戰(zhàn)法,有了一席之地。太史慈也并非完全不能C。
如果要讓太史慈做主C,就要考慮讓他打滿八回合,虎踞鷹揚確保前兩回合輸出,這樣兩回合后兵刃傷害可以提升14%,再輔之一騎當千的群攻傷害。這種玩法也基本可以規(guī)避前兩回合的減傷。搭配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太史慈活過前兩回合。
其實和樂進一樣,太史慈也有一個專屬戰(zhàn)法,血刃爭鋒疊滿后普攻傷害可以提升54%。這個戰(zhàn)法的弊端在于一回合只能觸發(fā)一次,也就是說不受神射加成。所以,這個戰(zhàn)法給太史慈,也是個雞肋。相反,如果整個隊伍都是靠普攻傷害,血刃爭鋒或許就能改寫太史慈的地位。
如今都在傳新賽季SP孫策,不管這個武將什么時候出,只要他真的存在,那么太史慈的第二春也不遠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注slg刀筆吏